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专家专栏区 >> 郭声健音乐艺术文选 >> 文章正文
艺术教育,让理工科大学生走出尴尬            【字体:
艺术教育,让理工科大学生走出尴尬
作者:郭声健    文章来源: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5

 

艺术教育,让理工科大学生走出尴尬

 

 

  我国高等教育在五十年代所形成的文理工分立的苏联式办学模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最根本性的改变,以至于文科大学生科学意识不强,理工科大学生则人文素质低下,且相比之下后者表现更为普遍和严重。一位颇有忧患意识的某电力系统总工程师对此十分感慨:这些年来深有感触的是许多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下,字写不好,错别字成堆,尤其是表达没条理,逻辑不通,主次不分,语句不畅,写个课题报告、工程说明书也非常勉强。这样的起码功夫都不具备的人,文史哲、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素质自然可想而知,要他们胜任任何开拓性的工作都是不可能的,专业技术再行也要打折扣。一位刚出大学校门的人更是刻薄地描述部分理工科毕业生走入社会后的尴尬: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激情,没有灵气,没有诗意,没有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没有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甚至连尝试的自信和勇气也没有,有的只是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似懂非懂的抽象概念、循规蹈矩的被动心态。这种人除非在强有力的挑战面前脱几层皮,一切重新开始,否则是决不可能立起来的。(1)且不论上述评价是否过于偏激,是否以偏概全,以上所指现象的确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地说,这一后果不仅是理工院校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而且也是我国中小学事实上实施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

  为了备战高考,理工院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便饱尝了早早分科之苦,即便有会考一关,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几道文史题也能应付过去,其人文基础也就可想而知。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们则被束缚在更为狭窄的专业圈子里,长期在概念、公式、逻辑、理智的天地里滚打,无暇涉及域外知识。而此时的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生理发育成熟,生命力旺盛,兴趣广泛,加之不再有升学压力,因而学校所唯一提供的、枯燥死板的、毫无人性色彩的专业知识便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追求新的刺激,甚至因此误入歧途便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理工院校人文教育的空白,也导致了一度在社会上流传的所谓“文化沙漠化”、“象牙塔崩坍”、“世纪末心态”、“人文精神衰落”等现象的发生,高校这片圣洁的土地被下海潮、股票热搅得人心惶惶,高雅的校园文化也被娱乐消费文化搞得萎靡不振。与此同时,由于理工院校对学生实施的是没有一丝人文底蕴的单纯的科学教育,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神态憔悴、情绪抑郁、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的人,虽然他们专业技能较高,但个性、创造性受到压抑,道德水平滞后,缺乏合作精神,甚至知而不行、自我荒废。面对这种种现象,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文教育在理工院校中亟待加强!甚至还有人慷慨激昂地声称要对理工院校实施全面的“人文轰炸”。

  目前,全国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正在全面铺开,部分理工院校以此为契机,正着手营建基本的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的校园人文氛围,以便让学生在信仰、理想、思维、知识、情趣等方面受到深厚的人文思想的熏陶。的确,大学不是技工学校,而是高级人才的成长基地,培养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思维,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同样重要。对于理工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彻底抛弃‘螺丝钉’与‘工匠’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真正成为造就“兼具深厚的文化修养、创造思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社会精英的思想摇篮、灵魂故乡”(2),不失为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跨世纪理工院校的卓有远见的办学指导思想。

  就理工院校而言,人文教育在时间和内容上显然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可供理工科学生学习的人文学科内容是如此之多,另一方面,学校所能挤出的用于人文教育的时间却又是如此之少。此外,目前我国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低起点与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对学生所必需具有的高要求,也使得理工院校的人文教育客观上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那么,我们不但不能够有效地加强人文教育,而且还会影响作为理工院校自身所独有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人文教育有着如下丰富的教育内容: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中华悠久历史与灿烂民族文化教育;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准绳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以提高文学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等等。对于具有较强自主意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我们真的用上述全部内容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人文轰炸”,不难预料结果将会怎样。因为,即便是理工院校的大学生们,当初为了能跨进大学校门,也没有少背那些条条框框,本具有生命意味的极丰富的人文知识,在他们眼中因此也就成了令人讨厌的干巴巴的概念条文。如果这时侯我们再以同样的方式重复这些内容,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因此,对理工院校的学生来说,进行面面俱到的人文教育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找到一个既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同时又能深刻影响他们人文素质全面提高的切入点,将在很大程度上能力保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开展。我们认为,艺术教育适合成为这一切入点。

  把艺术教育作为加强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理由:其一,艺术在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重要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二,艺术与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现代人之间存在着前所未有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其三,作为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艺术与科学的互补和融合,将最大限度地促进对方的进步与发展。限于篇幅,也因为相比之下,上述理由的第三点最贴近理工院校和理工科大学生,同时也更有说服力,因此,本文只对第三点理由予以论证,并以此来说明为什么理工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

 

                   二

 

  艺术和科学是人类文明的并蒂莲,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反面,它一面是以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是以思想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艺术并非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也不只是对科学的一种补充。正因为如此,英国科学家赫胥黎说:如果科学独占整个世界,那是因为人类本性的某一面已经死亡,是因为人们已经丧失了古代和现代品质的一半。事实上,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艺术和科学就显示出了它们的密切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与“黄金分割”的理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则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的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大艺术家。艺术与科学习惯上的割裂和对立是近几世纪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它导致了近、现代社会所出现的众所周知的许多弊端。尽管如此,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著名学者、科学家依然以其亲身经历捍卫了艺术与科学二者的婚姻关系,并从这桩美满的婚姻中尝到了甜头。

  科学与艺术在创造性上所具有的共同语言,是二者能够联姻的坚实基础,而想象力则是艺术与科学发生联系的粘合剂,同时这也使得艺术对科学发挥重要影响成为可能。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艺术凭借其特有的直觉思维,可以突破形式逻辑推论的狭小框架,揭示出逻辑思维所达不到的新的思想,同时,艺术借助想象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能超越逻辑上还未建立明确联系的东西,作出对科学发明极有价值的判断。在高精度、高水平的科学活动中,人脑左右半球的协调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艺术通过积极调动右半球的脑资源而对科学研究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现代科学中,心理动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而且就其意义来看,它日益接近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动机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变得更接近艺术,艺术对科学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可以说,借助于艺术思维的方式能有效地拓宽科学研究的新思路,艺术不但能产生揭示新真理的动力,而且还能够预见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人类科学漫长历史中的一次次重大发现和一大批伟大科学家的科学创造史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了一项对150篇科学性传略文章的研究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3)艺术和科学的融合浇铸出科学家们艺术化的研究风格,使他们获得了科学的艺术家之美誉。而且,科学研究的层次愈高,艺术审美修养所发挥的作用就愈大,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在发明与创造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真理与诗意的高度融合。他们酷爱艺术,有的弹琴唱歌,有的绘画写字,大都在某一方面学有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他们的本职工作,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相得益彰。伯恩斯坦的上述结论决非出自偶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工作者成长、学习、研究的一般规律。对此,科学家们自己的深切感受无疑更有说服力了。

  美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认为,“从最单纯的感受到最高级的设计,艺术过程的每一点都必然伴随着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艺术。正常情况下思想对必然性的认识伴随着快感,对这种精神快乐的渴望是推动科学理论发现的动力,这也是真的……在艺术中,对关系的认识是直接的、感性的也许我们应该认为它与数学天才的认识奇异的相似:那些数学天才对于他们无力证明的数学关系具有直接的感觉。”(4)生物学家贝弗里奇坚持认为:“无论如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该被看成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把他看成一个仅仅按逻辑规律和实验规律办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5)物理学家波尔说:“事实上,当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放弃逻辑分析、允许弹奏全部的感情之弦的时侯,诗画和音乐就包含着沟通一些极端方式的可能性。”(6)科学巨匠、出色的小提琴家爱因斯坦则极富有诗意地写道:“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7)爱因斯坦还承认,他的科学成就有很多就是音乐启发出来的。赫胥黎则是直率地认为,无从领略艺术世界美的科学家,就好比先天的盲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半个人”。

  据报道,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自1987年以来,每年5月、10月都要回到中国,邀请著名画家李可染、吴作人、华君武等为物理科学的前沿学科专题绘画,绘画的主题是:高温超导、超弦、量子引力、重离子碰撞、粒子物理、表面物理等等。现以完成11幅,如李可染大师的三幅:表现“同步辐射应用”的《晓阳辐射新学光》,表现“场超弦与量子力学”的《超弦生万象》和表现“相对论性重超离子碰撞”的《对撞生新态》。如此用国画来表现深奥、神奇的现代物理科学,令人不可思议,是李政道先生的精辟话语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他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8)

  著名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就是科学艺术家的楷模。他不仅拥有一个广阔无垠的科学世界,而且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他攀登过的崎岖的科学山路上,既留下了他探寻科学技术艰苦跋涉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富于想象、灵活创新的艺术情趣。科学与艺术,“冷”与“热”的结合,正是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智慧之源、创新之路和成功的奥秘。钱学森小时侯便受到过良好的家庭艺术教育,后来又受到了音乐家妻子的艺术熏陶,因此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为此,音乐的梦境、绘画的神韵、诗歌的哲理便常常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严密的科学思维之中,给他送来一缕缕活泼的灵气。当他遇到难题,单靠逻辑推理百思不得其解时,靠艺术的形象思维、靠直感、甚至靠朦胧的梦境,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对此,钱学森意味深长地说:“四十四年来蒋英(妻)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9)

  艺术对人类科学文明发展的巨大促进,科学工作者在艺术天地里沐浴着创造与想象的阳光,那一部部悦耳动听的科学与艺术的协奏曲,无不深深地打动着一代代热爱科学的人们。而那些对艺术不屑一顾,只会埋头于科学的人,因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而对其科学研究乃至整个人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他们始料不及的。对此,蔡元培深有感慨地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即艺术,笔者注)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高的是渐渐成了厌世的神经病。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抱着这种机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不但对于自己毫无生趣,对于社会也毫无感情;就是对所治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精神。”(10)蔡元培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发出的上述叹息不是与本文开头所引用的有关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吗?所不同的是,蔡元培却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

    达尔文更是以其深刻的亲身体验,为自己晚年所害的偏枯病开下的金玉良言也正是艺术。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对密尔顿、格勒、拜伦、华尔华滋、克勒律治、雪莱等人的诗是那样入迷(当然,对莎士比亚的诗,尤其是他的历史剧,从小学时代起,就已经入迷了)。我还敢说,自己对绘画和音乐也很感兴趣,但是现在就大不一样了。这许多年来,我竞没有读完过一首诗,有一度我曾试着去重读莎士比亚的诗,但一拿起来就感到它乏味和厌烦。到现在,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丧失了……。我的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机器,它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衰退。我在想,一个具有比我更高级和更为全面统一的意识的人是断然不会象我现在这样的。假如我能够从头再活一次,我一定要给自己规定这样一个原则:一星期之内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读诗和听音乐。只有这样,我现在业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续不断的使用中保持下来。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 (11)

 

                    三

 

  1994年12月,李岚清副总理在向北京轻工学院教职员工祝贺新年时说:“我最近与香港高校咨询委员会的一些人座谈,其中有一位汇丰银行的总裁,他说,汇丰银行招职工不都是学经济、学金融的,还要招一些学艺术的,因为这些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强。”从这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在人才辈出且人才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正在发生戏剧性的改变,以前最受欢迎的专项型人才已开始受冷落,而那些一度被人们视为是“不务正业”的全能型人才则开始受青睐,特别是一些具有艺术特长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高等学校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面向人才市场进行办学,才能生存与发展。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很重视艺术教育,在美国近两千所高等院校中,几乎都设有艺术系(视觉艺术)和音乐系,一些大学设有艺术学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一所艺术学院,包括音乐系、视觉艺术系、电影系、戏剧系、写作系五个系,以及几个研究所,如艺术与文化研究所、电子音乐中心等。此外,该大学的人文学院中还另外设有艺术史系和音乐史系,均可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该校每年开设的艺术课程至少有一百门以上。从五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理工科大学都开设了艺术选修课,像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要求其学生至少选修一门艺术课程并取得学分,否则不予毕业。有趣的是,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许多上了年纪的科学家、工程师、医生也纷纷到艺术学院(系)进修,因为他们认为艺术是培养和训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课程,是第三代科学家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在英国,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都十分重视艺术学科的教育。在法国,包括理工科大学在内的各类大学都开设多门艺术类课程,大学生们学习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和摄影、研讨艺术史和美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无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天才,也无意以艺术为职业,但他们深信接受艺术教育对任何职业同样是必要和有益的。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等许多国家提出“通才教育”,以极大的灵活性适应社会需要的时候,我们却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截然分开了。事实表明,分得过细的专业不仅有损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限制了学生本专业的应变能力。因为,任何学问的“专”是以“博”为基础的,将专业孤立起来,与周围学科隔绝,决不可能获得真正的专。只有学活学宽、由博反约,才可能真正的学以致用。而艺术,则是使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学活学宽的最好途径。也许这正是国外的理工科大学重视艺术教育的主要原因。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艺术教育在我国许多理工院校中已经起步,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更是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为我国理工院校大面积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近几年,一些大学成立了艺术系或艺术教育中心,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比较齐全、专兼职结合、具有一定水平的艺术教师队伍,购置了艺术教学器材,建立了艺术教育基地。部分学校开设了艺术选修课,建立起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组建了大学生艺术社团,开展了诸如艺术讲座、艺术节、艺术沙龙等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但客观地说,在我国,仍然保留着艺术空白的理工院校还不只是少数几所,即便是艺术教育已经起步的许多学校,要想满足大学生对艺术的强烈渴求,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悉,国家教委即将颁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在普通高校中占据相当比例的理工科院校,其艺术教育的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水平。笔者以为,为了促进艺术教育的后进学校,探索理工科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经验,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目前条件比较成熟的个别学校可以设立艺术学院,但是必须明确:理工院校艺术学院的主要任务,首先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然后才是培养艺术专业人才。

 

注释:

(1)  参见《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人文讲座100期专辑》第2页

(2)  《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人文讲座100期专辑》刊首词

(3)  转引自《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86年第2期,第27页

(4)  s.钱德拉塞卡著《真与美:科学研究中的美学和动机》,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75页

(5)  贝弗里奇著《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

(6)  转引自吴振标著《个性与个性美》第42、4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

(7)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5页

(8)  转引自曹雪春载《光明日报》文《科学与艺术的联姻》

(9)  参见钱学森著《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289页

(10) 《蔡元培选集》,第175页

(11)      转引自拉德和约瑟普《艺术与人类价值》,第286页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音乐教育是一项社会奠基工程——廖乃雄畅谈音乐教育及其功能

  • 下一篇文章: 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