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专家专栏区 >> 郭声健音乐艺术文选 >> 文章正文
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            【字体:
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
作者:郭声健    文章来源: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5

 

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

 

郭声健

 

 

摘要: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实施的最主要途径,音乐教材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载体,只有美的音乐教材,才能真正体现音乐课程的美育性质和审美价值,也才能在教学中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教材的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作品内容美、体例结构美、创造空间美、视觉装帧美。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教材、美的追求

 

无论哪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编写者首先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整个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以及各门具体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基本理念是什么;第二,课程教材如何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体现课程性质与价值、渗透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教材的建设也不例外。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以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欣喜地看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强调了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美育地位的确立与人们对美育作用认识的提高,为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拓宽了视野、注入了活力。学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渗透美育思想,美育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应该说,美育在课程改革中是大有可为的,无论是哪个学科,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材编排等都应该追求美,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激发求知欲望;让美的教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学校教育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价值与基本理念,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大目标下,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任务。作为美的高度提炼与集中,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实施途径,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与艺术教育,首当其冲主要承担着学校美育的任务。也正因为这样,《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基本理念做出了如下明确的阐述:“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课程的首要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这一价值统领着其他方面的价值,其他价值的实现以审美价值的实现为前提;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指出这一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我们认为,“课程标准”对于音乐课程所做出的上述定位,符合音乐课程的本质特点和基础音乐教育规律。

由此,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音乐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以美育人”这一独特而崇高的使命,音乐课程正是通过实施美育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那么,实施美育,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体现课程性质与价值,教材建设应该并且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渗透美育。学校教育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但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可以说,课堂教学渗透美,美的教材是前提。因此,教材美是美育渗透学校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教材美不仅仅是就艺术类教材而言,同样包括其他课程的教材,从这个角度看,追求美的境界应该成为各门课程教材编写的一种共同理念。第二,通过艺术教育实施美育。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学校美育实施的最主要途径,而音乐教材又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载体,很显然,只有为师生提供美的音乐教材,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目标。具体说,只有具备了美的音乐教材,音乐教育才可能实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总目标,也才可能真正体现音乐课程的美育性质和审美价值,也才可能在教学中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美,应该成为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而且这也应该成为包括音乐教材在内的所有艺术课程教材的一种全新编写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也是对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具体实施。

长期以来,由于对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对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认识不足,致使传统音乐教材并没有真正用美来武装自己,从教材内容到教材体例结构,再到教材的视觉效果,都缺少美的因素。试想,本是用来向学生传授美、为学生创造美、使学生体验美、让学生享受美的音乐教材,其本身如果不美,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音乐教育中会普遍出现“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这可是一个令音乐教育工作者困惑和尴尬的一件事情,究其根源,音乐教材缺少美的意蕴,未能达到美的境界,恐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传统音乐教材缺少美,概括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片面强调音乐所具有的政治思想内涵,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艺术美;片面强调孤立的音乐知识技能,而忽视了整体的音乐作品美;片面强调理性化的音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感性化的音乐生活美;片面强调音乐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了音乐的创造空间美;片面强调文本教材的开发,而忽视了音乐教材的产品结构美。如此种种问题,势必导致了音乐教材特质与作用的丧失,也势必导致了师生对音乐教材的失望。由此可见,音乐教材编写理念的更新,音乐教材美的意蕴的回归,既是音乐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材编写的唯一出路。

音乐教材的编写如何贯穿追求美的境界这一全新理念,或者说,音乐教材的美具体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音乐教材编写者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阐述。

我们认为,音乐教材的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作品内容美、体例结构美、创造空间美、视觉装帧美。

1.作品内容美。

由于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因而传统教材所选择的音乐作品是服从服务于传授基本乐理知识与技能的需要的,这就使得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音乐作品本身的美的标准不得不被搁置起来。而新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强调在音乐欣赏、表现、创造实践中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这样,为学生提供欣赏、表现、创造对象的音乐作品,就能够直接成为教材编写者的选择对象,而与之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则隐含于音乐作品之中。在这种条件下,音乐作品的美很自然就进入了编写者的视野,并成为了教材内容选择的一个主要取舍标准。

音乐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内容必须是美的,因为,只有美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内容美,具体说主要体现在艺术精品美、思想内涵美、现实生活美这三个方面。

艺术精品,经受了历史的锤炼或得到的人们的公认,真正的艺术精品必然是美的化身,因此,音乐课程不能离开艺术精品,可以说,没有艺术精品的音乐教材是不美的,通过这样的教材是不可能实现音乐课程的美育目标的。音乐艺术精品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类音乐作品,它是一个音乐艺术的宝库,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类作品入选音乐教材,将使得教材中的作品内容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是互相辉映的,只有思想内涵而无艺术境界或只有艺术境界而无思想内涵的音乐作品是谈不上美的。一个音乐作品是这样,一本音乐教材也是这样,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只强调作品的艺术美,而不考虑作品的思想内涵美,那么,这样的教材同样也不可能达到美的境界。因此,音乐教材的编写,在体现较强的精品意识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所选作品的思想内涵美。如《祖国,慈祥的母亲》体现的是爱国热忱之美,《让世界充满爱》体现的是和平友谊之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体现的是师生情谊之美,《人间第一情》体现的是父母儿女亲情之美,《一个真实的故事》体现的是环境保护之美等等,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情感都是人世间最美的情感。通过这些思想内涵美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精神人格得到陶冶,思想品德得到升华。

艺术作品之美来源于现实生活之美,当我们把现实生活中的美的情境引入音乐教材之中,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之美有更深切的体验,而且也进一步拓宽了音乐教材美的内涵。因此,把学生的现实音乐生活场景编进教材中,能使学生分外亲切,感觉到音乐之美就在身边,感觉到人们的生活因音乐而更加美好,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美的生活情趣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比如下面这样一些音乐生活场景:在《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中与同学共度生日;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中迈步进入运动场;在温柔恬静的《摇篮曲》中小宝宝安然入睡;等等。通过学习,学生会发自内心的感叹:是音乐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是音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美妙动人。

2.体例结构美。

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并没有考虑基础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一味模仿甚至简单照搬适应成人与音乐专业的教材体例,因而一般采用的是以乐理知识为主线来构建的教材体例结构,这种体例结构是与中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格格不入的,它难以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则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而要贯穿这样的教育理念,教材的体例结构就必须突破理性的、死板封闭的音乐知识体系框架,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心理、以及活动方式,就必须以提供学生感性的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出发点和主线,来设计音乐教材的体例结构,使教材的体例结构充满一种动态的美、开放的美。

因此,音乐教材编写的体例结构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结构,才能使学生全方位领悟音乐艺术的真谛,才能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大开方便之门。教材的体例结构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结构美、形式结构美、产品结构美。

所谓内容结构美,是指音乐教学不同内容之间的和谐搭配所产生的美。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大的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如果我们在教材中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割裂开来,那显然是违背音乐艺术规律和音乐教育规律的,尽管其内容本身是美的,但其教材的内容组合是不美的。那么,这四大领域的内容究竟怎样组合才既符合音乐艺术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究竟怎样组合才最能体现内容结构之美呢?对于这个问题,应从四个层面来加以思考:首先,四个领域的内容应在整套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中进行合理的布局、缜密的设计规划;其次,四个领域的内容在每一册教材中进行科学的搭配,就是说,四个领域的内容应依据其重要程度与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合理分布到每个单元之中;第三,具体到一个单元,原则上承担着一个领域的内容,但又应巧妙地延伸到其他的领域,力求做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有机融为一体;第四,对于同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也应做到全方位的布局,如属于创造领域的单元,其中,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作、创作实践这三个方面都必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所谓形式结构美,是指对音乐教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所产生的美。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单调的,基本上是歌本与乐理书的混合体,毫无美感可言。这种体例结构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专业性太强,看上去冷酷无情,学起来枯燥而艰深,远离学生的音乐生活,缺少人情味,通过这样的教材,学生很难享受音乐艺术之美感。音乐课程是活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音乐教材必须尽可能地避免知识化、学术化、理性化倾向,而应该最大限度地使之音乐生活化,教材的体例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前提。湘版初中音乐实验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着把教材体例设计成活动型、开放型的结构,把教材设计成可供教师选择和参考的,特别是便利于学生主动参与音乐鉴赏、表现、创造活动的,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一个个音乐实践活动“方案”,并融那些有益于学生目前参与音乐活动的音乐基础知识于不同的活动设计方案之中,让学生通过参与教材所设计的各种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所谓产品结构美,是指音乐教材丰富多样性所产生的美。以往的音乐教材基本上就是单一的文本教材,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单一的文本教材显然无法将音乐艺术的美充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我们把音乐教材看作是一种产品的话,那么,这种产品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成系列的,只有这样,教材这种产品本身才可能具有一种丰富多彩之美,教材只有具备了这种美,才可能真正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教材产品的系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教材使用者这个系列,一方面是教材成品这个系列。就教材使用者这个系列看,应该既有供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也有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与多媒体教学课件,还有供教师培训者使用的教学范例光碟。就教材成品这个系列看,应该既有文本视觉教材、又有录音听觉教材,还有融视听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教材的多样丰富性,将使得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教师教起来有劲头,教学多情调,教学好效果。

3.创造空间美。

传统教材是以学科为中心,围绕学科知识体系来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而较少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因此教学的内容陈旧、教材的体例封闭。新的教材则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而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体例框架都必须为师生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把深受学生欢迎的、又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与形式即时地吸纳进教材,这样才能真正把传统的“教教材”转变到现在的“用教材教”的正确轨道。

编写音乐教材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音乐教材只有为师生创设美的创造空间,才能有效激发师生的音乐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我们这里所谓的创造空间美,实际上谈的是音乐教材的开放性问题。

事实表明,中小学生在音乐上所获得的经验并不完全是学校音乐教育所传授的,恰恰相反,传统教材的封闭性往往使得学生所获得的音乐经验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教材之外,从而使得教材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他接触音乐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音乐教材的编写者必须正视这一事实,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校音乐教育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教材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在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上不追求系统全面和统一,以利于音乐教学的因材施教;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创造余地,包括使之有可能把深受学生喜爱的最新音乐艺术精品及时地引进课堂,避免教师只围绕教材施教的那种传统做法;能够使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家庭音乐教育有效接轨,形成合力;能够使音乐教育和学校其他学科教育密切配合,互相补台;能够确保学生在各年段之间所受音乐教育的有机而灵活的衔接。

如何通过音乐教材为师生设计出美的创造空间,我们可以考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寻找身边的音乐,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大家分享;围绕既定的晚会主题,让学生担任晚会的总策划,设计各自的晚会方案,供大家遴选;对于课外学到的、听到的好歌曲,设计好歌排行榜,让深受学生喜爱的、社会上广为传唱的优秀音乐作品随时走进音乐课堂;配合申奥成功的事件,激发学生为2008年奥运会担任音乐策划。这样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音乐生活紧密联系,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充分地扩展了教材有限的空间,大大地增加了教材的容量。

4.视觉装帧美。

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美的结晶,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这就要求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必须具有美的品格,音乐教材同样如此。

我们认为,音乐教材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艺术品,它应该具有艺术的韵味,具有审美的价值。很显然,要让音乐教材真正成为艺术品,只有音符、音乐不行,它必须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在视觉上具有较强的艺术冲击力,摆在学生面前,它的构图、版式、色彩、印刷、文字等等都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砰然心动、爱不释手。这样的效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充分享受到艺术的愉悦,而且还将音乐课程拓宽到了整个美的艺术世界。

这方面,传统的音乐教材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意识的,因为,它关注的是音乐教学的内容本身,而不是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以为只要有好的内容,学生就会接受,就应该接受,而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教材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试想,即便是最好的内容,最好的形式,如果不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包装,不给学生留下美的第一印象,那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爱好,必然是事倍功半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音乐教材的装帧设计既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也要充分考虑音乐艺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的有机融合,还应充分考虑音乐教材自身的艺术特点。从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设计,到每个单元主题或情境主题的音画搭配与视觉效果,乃至到整个教材的色彩分布,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说,美的音乐教材的装帧设计必然是凝聚了音乐工作者、美术工作者、文学工作者、编辑工作者们的共同心血,是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的结果。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做好学问先做人-――给研究生新生的几点建议

  • 下一篇文章: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前言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