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专家专栏区 >> 郭声健音乐艺术文选 >> 文章正文
[图文]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字体:
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作者:郭声健    文章来源: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5

 

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郭声健
 
 
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关系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因而也是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基于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许多有创见的成果。从传统上理解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辅德、益智、健体三个方面,到《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归纳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四个方面,再到雷默提出的音乐教育的最深刻价值体现在“通过丰富感觉体验,提高生活质量”([美]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可以说,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已逐渐走向全面、科学、深刻。但是也应承认,迄今为止,我们所陈述的音乐教育的种种价值或是比较抽象而难以让人理解,或是比较玄乎而难以让人信服。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我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并没有建立在先进而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科学、全面地把握音乐教育的价值,必须从音乐教育的内涵入手,也就是说必须以音乐教育的内涵作为我们探讨音乐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
音乐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教育学音乐”,这是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第二个方面是“通过音乐教育人”,这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具体来讲,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必须是通过音乐的,也就是说必须是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为前提的。
依据音乐教育的上述内涵,我们不难理解,实际上,音乐教育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与音乐教育的内涵相对应的两个方面,即音乐本体价值与音乐教育价值。所谓音乐本体价值就是指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音乐教育传承音乐文化;所谓音乐教育价值就是指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个体发展。
对于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一般来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因为,音乐作为一种最具文化品位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不断继承、发展、创新,是因为自音乐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主动创造了音乐文化的种种传承机制。在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出现之前,人类自发的、自娱自乐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一部分人占有与享受另一部分人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成果而导致的音乐职业人的出现,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等,应该说是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与途径。而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有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多种传承途径,但是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便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绝对主要途径。因为,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其教育的内容是音乐文化之精华,其教育的形式也最有效率,其教育的方向也代表了音乐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而对于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即它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人们往往感到有些困惑。学音乐究竟对个体有什么好处,或者说学音乐的最大好处是什么?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智能(亦称“智力” )。这的确是一个十分诱人的观点,不过也正是因为它太诱人,人们才对这一观点将信将疑,才使得音乐教育在人们心目中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时重时轻。为什么人们会将信将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并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来充分证明这一论点。
 
 
令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感欣慰的是,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让我们摆脱了困境,走出了尴尬。可以说,正是这一理论,为我们探讨与审视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我们知道,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智力测验的观念如同在全世界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儿童都得接受单一的、狭隘的智力测验(局限于语言、数学或逻辑方面),以换回一种表示人的聪明程度的“智商分数”(IQ),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尽量使儿童获得这种高分。因此,在学校里最受到重视的学科无疑是语言、数学或逻辑推理等。而那些在测验中难以实施的学科,如音乐、绘画、体育等,则在学校教育中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对此,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认为,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贴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强项和长处。心理测量学家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人排出名次,而很少考虑怎样来帮助他们。于是,他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目前该理论以日臻完善,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探讨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共包括如下九个方面:
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九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具有决定作用。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长期以来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能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了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在学校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一令学校教育十分尴尬的局面。
加登纳曾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旗帜鲜明地说:“虽然我首先命名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但我并不认为它们最重要。事实上,我认为这九种智能同等重要。然而,我们的社会今天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如果你的语言和数学很好,你的智商测试和SAT(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成绩一定很高,从而可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就读。但当你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能。我所给予同等注意力的,正是语言和数学逻辑以外的智能。”加登纳还进一步反问:“那些象棋大师、小提琴家、世界冠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是聪明的吗?如果是,为什么我们的智力测验无法测出他们的聪明和能力?如果他们不聪明,那么是什么使他们取得了如此出色的成就?”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探讨音乐教育的价值究竟有何启示呢?很明显,既然上述的九种智能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同等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证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个体某一种或某几种智能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那么,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便是显而易见和不容质疑的。
音乐/节奏智能能够在九大智能中占有一席,这也许是连我们音乐人自己都不曾想到和奢望过的。因此,我们理应受到鼓舞,理应理直气壮。仅凭这一点,人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否定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没有任何理由轻视甚至歧视音乐教育。虽然,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学科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和培养个体的音乐/节奏智能,如体育对学生的节奏感的培养是有益的,但是,没有人怀疑,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和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节奏智能开发和培养的神圣使命非音乐教育来承担不可。
社会需要专业的音乐艺术家,也需要具有一定音乐艺术修养的普通公民,同时,对于特殊群体(尤其是智障、残疾人),音乐甚至能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因此,开发和培养音乐/节奏智能与开发和培养其他各种智能一样,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个体的完美和谐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可以说,这就是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体现。
也许人们对音乐/节奏智能是否可以独立存在持有怀疑,因而对音乐教育的这一独特价值有些不置可否。但事实证明,音乐/节奏智能是能够独立存在的。
耶胡迪·梅纽因3岁时,被父母偷偷带去欣赏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音乐会。音乐会上路易斯·帕辛格美妙绝伦的小提琴演奏是如此深深地打动了小梅纽因,以至于他向父母坚持要一把小提琴作为生日礼物,并且非要帕辛格做他的老师。他的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10岁时,梅纽因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梅纽因身上的音乐智能,甚至在他还没有接触小提琴、尚未接受任何音乐训练时就表现出来了。他对那种特殊声音的强烈反应以及他在小提琴演奏上的飞速进步,表明他从生理上具备发展音乐智能的先天条件。从这类超常儿童得出的证据,使我们认为特定的智能有其生理上或先天的渊源。其他特定的群体,如患孤僻症的儿童,他们中有些人也能熟练地演奏乐器,这同样证明音乐智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也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按照人们对智能的传统观念的理解,舟舟无疑是智商低下的“白痴”。他不能上学,生活又不能自理,爸爸只好每天带着他上班,爸爸在歌舞团工作,舟舟几乎是在音乐中长大的。后来在不经意中大家发现舟舟能随着音乐有板有眼地挥动手臂,忘情地担任着乐队“指挥”。随后,他开始正式登上舞台进行表演,他的演出不知让多少人感动得流泪,不知赢得了多少潮水般的掌声。美国的几大著名的乐团还邀请舟舟赴美合作演出。就是这样的一个“低能儿”,在无奈之中十分单调地生活在音乐里,可正是音乐,开启了他先天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不再是社会的包袱,而且是对社会做出了独特贡献的人。一个除了音乐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极其低下、几乎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却凭借自己唯一的、独特的音乐智能,给自己、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快乐,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音乐智能的独立存在和它的价值所在?假如没有音乐,假如没有音乐/节奏智能,假如没有开发音乐/节奏智能,舟舟的命运又会怎样?对此我们不难设想。
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开发与培养个体的音乐/节奏智能这一个方面,同样也体现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开发和培养与之相关的其他多种智能方面。
人们通常把音乐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为它最善于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甚至能表达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实际上和日常语言是有密切联系的,大凡音乐素养比较高的人其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较强,因为,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强调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调声音的抑扬顿挫,而这些恰恰是音乐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没有明确的语义,具有“不可翻译性”特点,一个能听懂音乐语言的人必然会具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对个体言语/语言智能的开发和培养是能够起到独特作用的。音乐教育与逻辑/数理智能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具有数学天赋的人通常对音乐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易于被任何形式的模型或规律所吸引,数学和音乐具有共同的“数”的结构,音乐本身为数学头脑提供了这方面的肥沃土壤。根据加登纳的研究了解,数学家对音乐的兴趣,并不一定在于音乐的本身,而在怎样演奏一首乐曲,如何表现它的深层次结构和感情对比。但这至少表明数学家的逻辑/数理智能与音乐兴趣是有关联的。言语/语言智能与逻辑/数理智能是传统智力理论的核心,上面的论述表明,对于这两种智能的开发和培养,音乐教育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同样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的,对于这一点,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对高中学生进行的SAT测验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就给予了充分的证明。该测验表明,学过音乐的学生其语文、数学成绩比没有学过音乐的学生要高,学习音乐时间较长的学生其语文、数学成绩比学习音乐时间较短的学生要高。
对于其他几种智能的开发和培养,音乐教育同样也是有所作为的。人们在创作、欣赏音乐的时候,由于心理通感作用,眼前同时会浮现出音乐所描绘的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而音乐的存在方式之一便是“虚幻的空间”。这表明音乐与视觉/空间智能是密切相关的。音乐表演(包括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要求身体与音乐协调运动,表演者要通过体态语言来表现音乐;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体态律动则更是在音乐伴随下的一种身体运动。这表明音乐和音乐教育对开发和培养个体的身体/运动智能是有益的。音乐作为一种世界的通用语言,它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特殊而有效的途径,通过音乐可以拉近人际间的距离,丰富人际交往的手段,创造人际交往的艺术氛围,因此,音乐教育对开发和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智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演绎和欣赏,可以说就是作曲家、表演家、欣赏者自我反省的过程,是表现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所获得的一种内心感受,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的一种感性展示和理性升华。因此,音乐与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以及存在智能等方面同样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能直接或间接地、显性或隐性地开发和培养人类的九种智能,这一结论足以让我们深刻认识音乐教育的巨大价值。其实,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个体智能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还反映在另外一个方面,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是依靠某一种智能而是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综合解决问题的,这就意味着,音乐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通过直接开发和培养个体的音乐/节奏智能,使其成为智能组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具体实际问题。
虽然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仍然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每个成年人只有一种智能可能达到辉煌的境界,但事实上几乎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进行创造与解决问题。因此,即使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如拉小提琴,也并非孤立地单纯依靠音乐智能来完成。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家,除了音乐智能外,还需要身体运动的高难度技巧,还需要人际关系智能以便和听众沟通直至选择经纪人,说不定还需要自我认识智能。舞蹈需要不同程度的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空间智能;政治则需要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也许还需要一些逻辑方面的能力。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具体到音乐领域,每个音乐工作者最必需具备的当然是音乐/节奏智能,但是,其他智能也同样是需要的。例如演奏家需要具备身体/运动智能,指挥家必须具有人际关系智能,歌剧导演则需要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语言智能等等。由此,加登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正如一个领域需要不止一种智能,一种智能也可能出现在很多领域里。”
加登纳在《多元智能》一书中还不无幽默地谈到:在我们的社会里,一般习惯于用智力低下形容在语言或逻辑上有问题的人,但在人们重视音乐或绘画技能的地方,音盲或色盲也会被认为是智力不足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技能的评价也会不同:在书籍未普遍传播的时代,死记硬背文字的本领可能会倍受推崇,今天谁又会这么做呢?也许将来某一天,计算机承担了越来越多语言和数学技巧所做的工作,我们的社会说不定会认为艺术技能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时除此而外的一切工作均由计算机代劳了!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开发音乐/节奏智能上,也不仅体现在从事音乐专业的人身上,同样还体现在开发其他与音乐及音乐智能有关的其他智能上,还体现在从事其他各项事业的所有人身上。而且可以预言,在未来社会,音乐教育的价值将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本文载《人民音乐》2004年第4期)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兼谈音乐课程的未来发展之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