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培训部首届葫芦丝巴乌考级指导教师研修班 (2006.3.13——3.17) 记录 吴小敏 2006.3.13(星期一)上午8:30——11:50 (一)开班仪式 1、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张殿英讲话。(鼓掌) 2、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培训部主任张升平 讲话。(鼓掌) 3、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 长、秘书长何维青讲话。(鼓掌) 4、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天佑讲话。(鼓掌) (二)第一课 何维青老师授课: 各位从全国各地老远来到北京,辛苦了! 大家看,我带来了两支普通巴乌、两支加键的巴乌、三支葫芦丝。你们谁没有带来就用我的。 葫芦丝巴乌近年的普及与提高有了很大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在全国各地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你们就是种子,回去以后要开花结果。(示范吹奏巴乌) 现在给大家讲葫芦丝巴乌基础知识。 正确的吹奏姿势。 头要正,胸要挺。笛身平,腿放松。 左手上,右手下。歪七扭八最可怕。 指肚按孔要严密,千万不能跑漏气。 嘴形,“笑吹”。葫芦丝巴乌也要“口劲”、“口风”。吹嘴含一点,不必太深,除了循环换气外不能鼓腮。巴乌也只含吹嘴一点,否则不雅观,技巧也发挥不出来。 手指不要抬过高,小指不宜放置在管身下面,影响灵活性。 葫芦丝附管以小指按孔为好,但下端拉塞子的也有人家的道理。(示范吹奏三管葫芦丝《瑶族舞曲》) 真正的葫芦丝应该是两管、三管的,否则就叫“葫芦巴乌”了!(众笑) 运气,有的人方法不对,呼吸未掌握好。葫芦丝巴乌的吹奏与笛子不一样,如低音——高音的气息处理。(示范吹奏葫芦丝) 舌的运用十分重要,否则不是在“吹情”。(示范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轻吐音头。) 应口鼻同时吸气,吸要快,呼要缓。 王朔副秘书长专门研究过“横膈膜”对呼吸的重要性。(让学员轮流用双手贴紧老师腰部两侧,感受胸腹式呼吸过程人体参与呼吸运动各部分的扩张与收缩状态。学员无不惊讶老师深厚的功力。) 指法容易,“气功”要紧啊!要多练习长音。在练习长音的同时可以练习活指。(示范吹奏巴乌,长音逐渐减弱。) 我小时学过古琴。以前主要是吹笛子,北方的风格,剁音…… 教孩子不要一拿起乐器就吹快节奏的,可以选一些小曲,一点一点逐渐增加。(示范吹奏葫芦丝) 开始要练单音,不宜打开附管,一段时间以后再练双音,提高学生的兴趣。 运气特别重要,方法正确,还有利于健康。 1960年我才十多岁,在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乐团担任首席笛子。现在我62岁,除了近视,没有什么病痛,这跟我的“气功”、长跑和游泳分不开。 练气,有一个“唉声叹气”、“泄了气的皮球”的方法。留一点余气,再吸气。 我们搞乐器普及,到处找合适的乐器。杭州、上海、广州……都跑过。后来找到了天津静海县子牙镇潘庄子这么一个偏僻地方的乐器厂……现在他们每年做6千支笛子,每天出3百支葫芦丝。跟我们学习笛子、葫芦丝巴乌的学生有3千多,其中也出了一些尖子,李增光就是我们的学生。 你们也要搞民族乐器的普及。 学习葫芦丝不分老幼,不分男女。有59岁还学的,考8级《渔歌》。 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等地都有爱好者找张京军做葫芦丝,有来信要求加入学会的。可见葫芦丝普及的面很广。 “气”是特别重要的。气息的运用与嘴唇有关系。(示范吹奏葫芦丝强音——弱音) 要“吹情”,要感动人。 1961年我随歌舞团去云南慰问矿工时就喜欢葫芦丝了。夜晚我看见一个小伙子在月亮下面吹奏优美动听的葫芦丝,感觉太美了!小伙子后来送给我一支葫芦丝。这是最珍贵的纪念,我至今还留着,簧片还是竹片做的。 东北的葫芦丝声音比较大,“受听”。但要注意音色。不能像自来水,拧大龙头,水哗哗地流。(示范吹奏葫芦丝气息的运用,滑音、连音,歌唱性效果。) 气息特别的珍贵,要好好地利用它。 刚才大家已经感觉到我的横膈膜下沉、腰部腹部“鼓胀”的效果。这需要长期的训练。 赵松庭是我们十分尊敬的笛子老前辈,他原来也不会“花舌”,后来坚持练习“得儿”、“得儿”,越练越快,后来就掌握了这种技巧。 葫芦丝也有用到“花舌”的时候。 强音都好吹,相反,弱音不好吹,要多练。 现在给大家讲“乐感”,要感动人。(示范吹奏葫芦丝《竹林深处》。) 气息、指法、唇、舌需要配合。 要会听出音乐那种感觉,这是一种修养,艺术修养。 气、指、唇、舌,在学院要讲两个月。 《牧歌》是三度颤音。葫芦丝与巴乌是有区别的,双音。 乐感相当重要,要有意境,要有生活。是音乐而不是噪音。我去韩国演出,没想到引起轰动效果,热情的观众跑到后台找到我要看看“神奇”的葫芦丝。 基础练习一定要规范。(示范吹奏巴乌《渔歌》) 这次研修班要求学员从一级开始,每个级别都选三首曲目作为作业进行练习。(示范吹奏葫芦丝曲目。众鼓掌。) (近12时午休。午餐后何维青老师与王朔老师共同备课,挑选曲目,练习吹奏,直至下午上课。)
2006.3.13(星期一) 下午2:00 第二课 王朔老师(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授课: 我的名字是“朔”,经常有人给写成下边有个“土”字的“塑”。(众笑) 葫芦丝与巴乌历史悠久。但是由于以前云南比较封闭,葫芦丝巴乌的传播不够广泛。近年旅游业的发展,加上葫芦丝频频在电视节目中露脸,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且喜欢这种民族气息浓郁的乐器。许多人都被葫芦丝独特的甜美的音色所折服。 近年还涌现了王泽云、张京军等葫芦丝巴乌制作大师。葫芦丝巴乌的音乐表现力不断得到丰富与提高。 我了解了何老师上午讲课的内容。现在我随着何老师的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真诚地希望跟大家一起探讨葫芦丝巴乌的吹奏技巧等问题。 我从呼吸说起。我的大学毕业论文以它为专题。为此,我走访了几家医院的医生,到放射科去看透视,到北医看解剖。原来不够清晰的直观化了。 人的胸腔左侧有两片肺叶,右侧三片肺叶,像五个口袋……形成支气管树。无数的气泡像气球一样。膈肌分开胸腔与腹腔。(在黑板上画图) 鼻子和口同时吸气,速度快,气量大。从鼻、口——气管——支气管——肺叶。 吸气“沉”到小腹丹田,严格说是不准确的。 一般人深呼吸膈肌可下沉6厘米,练习管乐、声乐的下沉幅度就大得多。膈肌下沉,肺叶的“口袋”就变大了。腹腔扩大是向四周扩张,其实“气”并没有下到小腹,还在肺叶中。 参与呼吸运动的不仅仅是膈肌(“横膈膜”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还有腹肌、背肌、胸大肌、颈脖肌等。 “吸”进去不如说“压”进去。气流在压差下流向压力低的地方。腹震音就像小活塞运动。吸气时肩部有向上的动作是不好的。 为什么我会去医院看解剖?是想了解人的呼吸的机理。我家住在什刹海旁边,何老师等名人也住那儿。有一天, 我看见几个孩子扎猛子潜水,他们都是来一个深呼吸以后扎下水去的。 如果你的学生对深呼吸各部位的运动没有了解,可以让他弯腰——手捂腰身两侧——做深呼吸——逐渐伸直腰身。 孩子吹不出长音,强化训练的办法有:弯腰,吸气,憋不住再慢慢向外呼气。让他们比着看谁呼的时间长。他们会努力的。要让他们出声,别让他们给“蒙”了!(众笑) 呼气不能呼尽,要留三分。 “用肚子吹”,很形象很直观,容易明白。 我小时候,大概13岁就跟着教材书本学吹笛子。有一次,一个人站在我背后听,他就是何维青老师。自打那以后,我跟何老师30多年了。后来何老师又让我学巴乌,深层意义在于让我加深对呼吸的理解,控制能力更强。 我是“左撇子”。小学时老师给板过来右手写字。其实硬“板”不利于孩子的发育、发展。 站姿不正不舒服。腰不放松,腹肌、背肌就不放松。右脚应退半步,正面对观众,就放松了。乐器要平直,全身放松。 手指的运用,我观察过,“折指”不好,反应慢。 按孔,如果是小F,可以用指尖。其它葫芦丝的按孔要用指肚。 下面跟大家一起练习。 一级曲目:⑴ 打水姑娘 ⑵花孔雀 ⑶ 岸畔上开花 二级曲目:⑴ 金风吹来的时候 ⑵远方飞来的金孔雀 ⑶金扁担 三级曲目:⑴ 月光下的凤尾竹 ⑵婚誓 ⑶ 好花红 《打水姑娘》描写的是傣族姑娘打水的情景。傣族男人是不用去打水的。我曾经问哏德全老师为什么?他说传统就是这样的。打水的容器比较小,盛水10来斤。傣族女人穿的下摆(裙子)小,打水迈着轻快的小步。脑子里有这么一种形象去吹,用这样的音乐语言去表现,形象的刻画就比较准确。 注意虚指颤音、换气口。虚指颤音是快还是慢,要根据乐曲的需要。 避免尾音(咕音)的办法是迅速张嘴。 (9首曲子全部练习多遍,指导分组吹奏。)
下午5时结束前,何维青老师小结: 王朔老师是北京的优秀教师。讲课像老师吧?(众笑)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施光南写的,多美的曲子啊!他写出这首曲子后特别激动,就像生了一个小孩一样高兴…… 你们这个“研修班”,跟一般的培训班不一样,要“做学问”。 我们年轻时,听到一首优美的笛子曲,就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听。周总理一次出席晚会,听了笛子曲《洪湖水浪打浪》后说:笛子比唱的还好听! 要加强“气功”练习。 我们都是朋友,能一起坐到这里,是缘分!我感到十分高兴!我们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这一期的学员们素质都很好,认真,悟性高,手形好。你看嘴形多秀气!(众笑) 王朔老师:今天非常高兴!我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是一个小小的葫芦丝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希望今天的课对大家有所帮助。(鼓掌)
2006.3.14(星期二)上午 第三课 王次恒老师(中央民族乐团首席笛子)授课: 大家好! 我并没有专业学过作曲。1989年音乐会,觉得全是笛子不行,我就上了葫芦丝。后来写了《傣寨情歌》,是在一个晚上写好的。1991年去德国开独奏音乐会,在一个教堂里演奏引起了轰动,外国朋友说“葫芦丝的声音来自天堂!” 我不提倡在葫芦丝上“扩大音域”、“扩大音量”。低音3跟上边的3是不对应的。葫芦丝的魅力在于它的音色,它独特的吸引力,而不是“音域很宽”。 张京军原来做巴乌,还是我建议他做葫芦丝。 我刚才听了你们的练习,大部分都吹得太“平”。要有起伏变化,要有韵味,要靠气息去变化,气震音、波动。就像弦乐,就看用弓。不能没有音乐! 只是把乐器吹响是不行的。轻重、气息上的运用,很有讲究。(示范吹奏葫芦丝波音) 揉弦的处理,全部都颤还不如不颤。 开始练习要保持平吹,平稳延伸。(示范长音) 原则要把握,但乐曲的处理可以各有特点,不求完全一样,打音多一个少一个没关系。 重点在气息上,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吹好波音。 葫芦丝跟笛子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小孩一吹就上手,非常有利于普及。 但是,要把一支曲子吹好,就不那么容易了。(示范气息的变化,吹奏葫芦丝《竹林深处》) 下个月我要到台湾去开独奏音乐会,我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专门去练葫芦丝。在气息的运用上是相通的。 老师不是很喜欢我这种学生。我很有主见,有些课我是不听的。而有些课可能对我们的一生都有帮助。 咏叹调、弦乐对我很有启发。 葫芦丝的音域窄,“词汇”不够,要运用气息、指法去处理。(示范葫芦丝半音加气息变化) 我是凭自我感受去吹的,而哏德全老师他们是土生土长的艺术家,对葫芦丝巴乌有着深刻的理解。 我来自杭州,到现在还有口音。毕竟从小在那里呆了20年,在北京才几年。当然,我们的“中国味”是永远改变不了的。 我曾经在法国把簧片“吹破”,掉下来了。 葫芦丝的音域窄,但音色美。埙也是。在有限的音域范围内表现完美的音乐形象,这才叫厉害。 应该在这几个音里边做文章。把“那么容易吹”的东西吹得不一般,那才叫厉害。(示范葫芦丝吹奏) 肉眼看不见的是气息的东西。音乐上要追求拉弦的效果,推拉弓要表现出来。(做大幅度的推拉弓动作) 一个学音乐的人如果没有去听好的音乐、没有好的音响、没有好的老师指导,很难学好。 有些中央音乐学院的吹管学生也存在气息上的问题。我也是30多岁才悟到这一点。 我非常低调,不善交往,烟酒不沾(当然朋友中也有抽烟喝酒的)。在家也懒,只是养花养鱼,泡泡功夫茶,全是乌龙茶。但是也想别人“捧”,想“出名”。不过不能糊弄人。 我喜欢安静,脚踏实地。但该显示的时候要大胆显示。4月15日的台湾独奏音乐会,我感到有压力。台湾会邀请各路艺术家来观摩,他们见识多,会给你“打分”。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地方剧团也有长处,虽然他们吹的并不好。我们也是从地方来,从业余来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你们从广州、深圳、东北等老远的地方来,有的还要请假,让我很感动!是你们对民族器乐的这份热爱令人感动!我肯定要来“捧场”,要给予支持。 我编的这本教材涵括了一些必要的基本功训练。必须要打好基础。 如果不在气息上进行艺术处理,葫芦丝的那几个音就显得很平淡。 一共才20几个“词汇”,如果“文采”要好,就必须要有“思想”才行,否则就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匠”。要听你的音乐是不是感染了我。 在舞台上,谁都会紧张。要用平常心去吹,不可能用在家练习时感觉最好的标准来衡量。 对音乐作品的架构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引子最高的力度用在什么地方,是中弱还是中强?否则你后边就没有办法去处理。 要在自己的“功力”范围内做变化。 吸气十分重要,后面我还要继续强调。我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讲课就是讲气息。 民乐目前还是处于一种“半业余”状态——我是这么认为的。 长音比能吹“多少秒”不够,要看对长音的处理。 我的吐音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台湾的做法好,把一个作品的20几个版本通通摆出来,比较着听…… 我是非常自我的一个人,但是别人如果说得对,我会改。今年我48岁,我的心态与我从小的经历、家庭环境、生活积累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读书我不要5分。我自己知道,给我几分不重要。 在我面前讲他的老师不好的学生,我不教。人品不行,我不喜欢。不能背后讲老师的坏话,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行。 对老一辈要尊重。他们是国家“文物”,是“文化遗产”。下午中央电视台采访,我还要讲这个事。德高望重的陆春龄老先生80多岁了,不能说他吹的“音不准”,不能像要求年轻人一样要求他。 建议大家多听云南的葫芦丝音乐。 眼下乐器制作粗制滥造,这是很不严肃的。日本的一支尺八可以换三支“雅马哈”,精工细作。张京军的葫芦丝价格最高,但是再高也高不过西洋乐器。 要注意演奏形象。不能“没文化”、“土气”,太过随意。我们有的乐队排练像一群乌合之众,把指挥气得要骂人。 我在音乐学院时,人家一直以为我是吹长笛的,不觉得我是搞民乐的。民乐给人家的就是这么一种印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记得第一次去奥地利,我演奏了笛子曲《鹧鸪飞》,反应热烈。这首曲目在笛子中是最难吹的。 职业乐团跟地方乐团是不一样的,一个大曲20分钟可以拿下来。有次参加一个乐团的排练,效率很低,我不满意,以后我就不参加了。 现代音乐光靠简谱不行。看高低音那几个点,不行的。 乐团考试,新曲子发下来,考你的视奏、表现力。 要有变化,适应这个年代。但本质的东西不能变。 我最讨厌用中国乐器去演奏外国作品。千万不要吹给别人听。在自己家里练习可以。《流浪者》怎么可以用笛子吹? 葫芦丝的作品可以作一些高低音葫芦丝的搭配,编得丰富一些。 葫芦丝的7音要做准,有利于面向社会,搞好普及,在兴趣的基础上让爱好者学到一点东西。 给学生讲发音,也可以讲得很有趣味,要“互动”。 葫芦丝我琢磨了一下,比巴乌更有感染力。我是练得比较少的,拿起来就可以吹。这是因为有音乐的基础、气息运用的基础、有自己的观念。我也注意听云南的音乐,吸取云南民族音乐的精华。 手指没什么负担,气息也没问题,有几十年的基本功的积累。 气息如果有问题,就要花力气、花工夫去练。要心存意念:吸气——往下——扩张——舒展。 大家提出循环换气的问题,我来解说一下:要注意腹部这个“点”,意守丹田,人中至丹田就像一把弓。有人握弓的方法不正确。吸气过多反而不好。 鼓腮,喉根在低头的同时向上推动,腹部丹田哪个“点”也要起作用。(演示葫芦丝吹奏循环换气、颤音) 循环换气有点太“民间”。不要仅仅为了像玩杂耍一样去表演一口气有多长,像民间艺人一样。 我吹《牧民新歌》处理不一样。 有的学员问用什么方法记谱?要多听多练,熟悉乐曲的起承转合各个部分。 你的呼吸要告诉大家,是在“表现”乐曲,否则你就是在“花时间识谱”! 要把吹管乐器演奏好,就要花很多力气在气息上。 要声情并茂!专场音乐会起码一个半钟,你要有精彩的东西奉献给大家。 吐音,气息是支柱,不仅仅是舌头,主要是气息。就如拉琴,主要是右手啊!弦拉开了,左手好办。吐音像“跳弓”,要富有弹性,松紧是相对的。 音头的练习很重要。名气再大的钢琴家每天都在钢琴上练习很简单的几个动作。 上台表演之前不要拼命练。要保持“兴奋点”。不能太疲惫。我的学生在考试前一周不要求练。 有的学员问挑选葫芦丝要以什么为好的标准?我看首先是音色要柔美,音准要好,附管不能太响,再就是外观。我喜欢张京军的葫芦丝。 今天跟大家在一起感到很高兴!明天见!(鼓掌)
2006.3.14(星期二)下午 第四课 (何维青老师中午没休息,忙备课,还买来一大袋苹果请全体学员吃。大家很受感动。) 何维青老师授课: 请大家先看2002年春节晚会的录像……(鼓掌) 王次恒老师是赵松庭的学生。人品好。王铁锤老师教导我们说“不要称王称霸”。称了王就有霸气。有霸气不好。 做笛子、做葫芦丝的人才也可以加入我们的学会。 明天下午有记者来采访,在民乐报上报道。我们这个班是“首届”,很重要,影响大,整个过程都录像。 要理解曲子,才能吹好。 《迎春》、《追鱼》是四级曲目。要把情感吹出来——“吹情”。弱音似有非有,动人,甜美。 乐感是第一位的,技巧第二位。不能技巧表演完了就完了。大曲小曲都要把“情”吹出来。 不能干巴巴地“吹音符”。 傣族就是傣族,苗族就是苗族。风格特点要表现出来。不能用冯子存吹“二人抬”的风格来吹新疆曲子。 这个班不仅在研究教学上要有长进,还要学自己编曲子。比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可以三重奏,用大小葫芦丝。 现在给大家讲解《追鱼》、《迎春》…… 我曾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迎春》…… 李春华老师说加上滑音挺美的,让我们好感动,他们是专家啊! 大家要从四、五、六级的曲目中各选三首曲目练习。 (?晚上天津市静海县盛兴乐器厂厂长王泽云宴请老师和全体学员。)
2006.3.15(星期三)上午 第五课 王次恒老师授课: 气息的东西是看不见的,要处理好、非常到位,就要在细小的地方下功夫。 《傣寨情歌》要吹出傣族风情。 引子不要太强,要有律动感,像拉弦一样。引子前面两拍要有“气口”,要“紧”。到3----才松……像你们有的搞美术一样,要色彩丰富。 跟乐队合作,你的音乐要会“告诉”人家,就是傻瓜也会伴奏! 形体动作也可以是演奏艺术的一个方面,要有一些。但是不能搞得像“青楼小姐”一样庸俗,要跟音乐走。 要学会读总谱,了解各声部的关系。概念模糊是不行的。 注意乐曲的意境,第一口气要到位。 好的指挥上来不用骂人。一上来就镇住了,大家很精神。“烂”指挥就不行。行的人跟乐队合作一次就可以了。不行的给他两个月都不行。本来大家不紧张的,你一紧张大家就紧张了。 还是要练好基本功。任何一个科目都需要有基本功。 上大课,“一窝蜂”。效果不一定好。最好一个一个来。大家来一趟北京不容易。 气息要有律动,要有意境。要不就显得很幼稚。 3----2----长音先“站住”,曲子的架构、起承转合、骨干音、松紧、节奏等要素要掌握好,否则乐队无法伴奏。 半音的处理,手指要与气息的变化结合起来。 5强音出来后,要“告诉”乐队收住。 快板不要太快——太快会乱。慢板不要太慢——太慢会散。快要快得有章法,不能乱。 要有“视觉感”,否则怎么去感染人! 训练时要严格,必要时用节拍器。 (指导大家一起反复练习《傣寨情歌》,基本上拿下来了。学员情绪高涨。) 这些课本来应该让哏德全老师跟你们讲,他们是真正的专家!大家提出想要《傣寨情歌》的民乐伴奏带,我以后会考虑制作。弄出来了就告诉大家! 你们改变了我原来对普及葫芦丝的一些看法,今天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众笑,热烈鼓掌。)
2006.3.15(星期三)下午 第六课 何维青老师授课: 大家反映听王次恒老师的课感到有压力。明天于天佑老师讲课,他更严厉。他们都是专业乐团的。我与王朔老师是搞教育的,不一样。星期五上午王铁锤老师上课,下午考试。考官是张殿英、朴东升、张升平、何维青……请各位根据自己的情况报考中级或高级指导教师资格。 (指导全体学员一起完成《迎春》的练习后,指导大家排练齐奏《渔歌》。) (期间,屠式番副研究员采访。)
2006.3.16(星期四)上午 第七课 于天佑老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授课: 很高兴认识全国各地来的朋友们!看来学员年纪都不小,听何老师说大家学习很认真。今天给大家上大课,我想针对每个人的水平进行教学。 请每一位学员自选一段曲子吹奏。我给大家录像。 (学员们分别吹奏了《新疆舞曲》、《欢乐的泼水节》、《彝家欢度火把节》、《节日的德昂山》、《渔歌》、《金色的孔雀》、《竹楼情歌》、《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葫芦丝独奏曲选段。) 听起来水平都不错!不过还是要说几句。 王朔老师给你们讲了气息,气息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几位曾经吹过笛子的?请举手。啊!还几乎都吹过! 吹笛子时有没有觉得运气有问题?吹葫芦丝呢? (有学员说吹葫芦丝比吹笛子感觉“憋气”。) 气息一定要控制好。人一紧张,气息运用就不舒服。 葫芦丝是云南傣族的乐器。吹奏曲子时,该加花就加,不该加的加了,就画蛇添足。一个音孔打开时,其他手指不要乱动,该动的时候才动。 我搞民族音乐时间比较长。1963年到民族歌舞团,40多年了。 各位都报考什么级别?都高级?(众笑) 今天就针对高级的讲。来北京就应该有收获,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现在请各位提问题,我来解答。 (学员分别提出换气、气息的运用、尾音的避免等问题,老师一一解答) 气要保持一致,不要让它一拱一拱的,强弱要控制好。 你吹这一句把气全放出来了,所以出现尾音。 现在连吹1——3——5——三个音,各保持10秒。 用气,“活塞”的推拉要处理好。(示范) 吹奏小葫芦丝不要吸气太深。不象吹奏巴乌曲《湖上春光》,吸气不深不能完成一个乐段。 《金色的孔雀》与《湖上春光》的风格不一样。 书上标记的换气位置不准确,请大家改一改。 (请摄像师张启山放《湖上春光》、《金色的孔雀》录音。) 我给每位学员送一张录音光盘。(众热烈鼓掌) 各位要完成的论文不一定是考哪个曲子就必须写哪个曲子,那样比较局限。 可以写在学习、演奏葫芦丝的经历中有什么收获、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可以写通过研修班的学习,对葫芦丝的普及、发展有什么建议;也可以写教学体会。怎么教的,教了什么。 40年间,我去了云南18次。走遍了红河——西双版纳地区。向当地少数民族学习。 《湖上春光》就是彝族的风格、意境…… 《烟盒舞》也充满了民族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他的特点。巴乌是彝族的,葫芦丝曲《金色的孔雀》是傣族的。滑音、抹音就是模仿当地民族音乐的风格…… 《金色的孔雀》是按瑞丽、德宏、芒市“旱傣”的风格创作的。跟西双版纳的“水傣”不一样。 613-5——前面的装饰音不需要一个个吹出来,不要拉长。 (午餐后,于老师备课,翻看学员吹奏录像。班主任王志强老师带领全体学员参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总部。)
2006.3.16(星期四)下午 第八课 于天佑老师继续授课: 指导练习《金色的孔雀》。 小卜少是傣族小姑娘的称呼。音乐形象是小姑娘身穿筒裙,头顶物品或挑着担子,在山林中迈着轻快的步子……曲子通过对孔雀的描写,刻画了傣族人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生活的这么一种情景。 这个曲子不能吹黏糊了。 引子散板,描写的是山寨的清晨……接下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新生活,互相呼唤,男女老少欢快地劳动、赶摆(赶集)的过程。 曲子结构是行板——快板——慢板这么一种曲式。 表现热火朝天劳动竞赛的场景这一段,吐音,开附管。 滑音、抹音、吐音、打音要运用好,要以完美的音乐形象把孔雀描绘得淋漓尽致。关键是引子,尽量放开。 (指导学员完成《金色的孔雀》练习,多次录像,十分兴奋。) (指导学员练习《渔歌》。) 这首曲目难在“阿细跳月”那一段。后半拍,注意节奏。 “跳月”舞蹈用三件乐器:大三弦、小月琴、小笛子。三件乐器的音程不一样。 我的笛子独奏《圭山之夜》就是这种节奏。 《湖上春光》取材于云南红河彝族地区。那里的小姑娘唱歌真美。乐曲把彝族3——4321——7656——12343212——用上了。比《金色的孔雀》要难。从低音1到高音1。有的巴乌加的低音1、2,键子设计不科学。还是我的方便,上手拇指控制7、1,打开就是1。下手低音1、2……4由无名指控制,少了一个键。 《烟盒舞》的特点是欢快。 《瑶族舞曲》是由当地33——11——13——31——两句曲子引伸出来的。 广东海陆丰的椰胡,用小贝壳做琴马,拉出了广东的味道。 (指导学员继续练习《金色的孔雀》。最后齐奏两次,效果不错。老师表示满意。) 上台表演之前如果紧张,可以在后台吸足憋气,做三次就会好些。 我看大家学习这么起劲,真高兴!今天晚上我还来!(众热烈鼓掌) (何维青老师请每位学员填报次日应考的曲目)
2006.3.16(星期四)晚7;00——10:00 何维青、于天佑两位老师指导“模拟考试”。 何老师:要用葫芦丝吹出艺术、吹出文化来,太难了! 需要不断地学习、钻研。 请大家记住关于民族管弦乐学会和巴乌专业委员会以及葫芦丝巴乌的知识,加深了解: 1、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6月22日,是目前16个专业委员会里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乐器专业委员会。 2、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是朴东生,副会长是张殿英、刘文金等。 3、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举办首届考级教师研修班时间是2006年3月13日——3月17日。 4、 巴乌是彝族乐器。 5、 葫芦丝是傣族乐器。 6、云南的傣族分“水傣”和“旱傣”。 7、2006年北京葫芦丝邀请赛主办单位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单位是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 8、鉴定并调整附管音准的方法。 9、高音、中音、低音分别用不同的气息(气口)控制。 10、吹奏葫芦丝巴乌的正确姿势。 11、《傣寨情歌》作者王次恒、《竹林深处》作者龚全国等、《渔歌》作者严铁明、《金色的孔雀》作者于天佑、《迎春》作者何维青。 19:45 模拟考试 学员逐个上场分别吹奏应考曲目并回答问题。 何维青老师、于天佑老师当场作指正、辅导。
2006.3.17(星期五)上午 第九课 王铁锤老师(中国著名笛子、葫芦丝巴乌演奏家)授课: (73岁的铁锤老师一大早背着大背囊、手提笛子巴乌盒,第一个来到课室跟前等开门) (老师对乐器爱护有加,小心翼翼地放好并提醒大家“不要碰着了!”讲课前,老师热情地为学员签名。) 同志们好!(老师向大家鞠躬——让全体学员深为感动!) (打开自己手写的教案笔记本) 让我来给你们讲课,我还不太有把握。有的同志说我的名片应该印“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我说这样不好。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谦虚谨慎。 于天佑的《湖上春光》、严铁明的《渔歌》都不错。 1959年我随中央歌舞团去云南演出,见识了葫芦丝巴乌。后来少数民族来北京演出,有巴乌的节目,我很感兴趣,想跟他们学。当时还不懂,吹不响。(笑) 1975年严铁明演奏了巴乌。他跟我学过笛子。 要得到一件好的乐器不容易。开始让做笙的工人按着我给的尺寸做了一支F调巴乌。那时材料紧缺,我跑到100多里外去买塑料管子,到民族管乐厂买键子……巴乌的改革是(徐涛英?)他们搞的,不能把功劳记在我头上,要实事求是。 1978年做了一个E调的加键巴乌。后来为电影配乐,要G调巴乌,又专门做。跑了5个制作者的家,徐涛英、张京军…… 选择乐器以后还要会修理、会调整,掌握它。 我吹笛子是“反手”的。后来下决心苦练正手吹巴乌。学习的过程也是艰苦的。人家不愿意给你总谱,只给你主旋,不给伴奏……没有虚心学习、坚忍不拔的劲头,我是学不会的。 关于改革葫芦丝,我的看法是,还是本色葫芦丝为好。你弄那个景泰蓝,八九百块钱,老百姓能买得起吗?还有巴乌倍司,一个大弯管,像萨克斯,有必要吗?当然,有的葫芦丝加了4音键,扩大了音域,物美价廉,贴近群众就好。 我吹巴乌多,吹葫芦丝相对少。我不太喜欢降B调的,太低沉。我喜欢音色明亮的。 你们听了于天佑、王次恒的课,对于提高演奏水平、在全国推广葫芦丝巴乌都大有好处。 《版纳风光》的演奏,要有层次,有韵味。在云南芒市、玉溪(出香烟那个地方)的《烟盒舞》,很有当地民族风格特点。 练习时遇到难点要反复练。 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散。感染力要强。 到了台上要虎虎有生气。演奏时不能看台下,不能分神,要全身心投入到乐曲里面去。 要研究心理学,学会上台后怎么调适自己的心态。 (示范吹奏巴乌《版纳风光》、《心爱的人》、《瑶族舞曲》、《节日的夜晚》等曲目。学员热烈鼓掌!)
( 课间休息。全体学员一致通过由徐昌茂执笔的《致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的感谢信》。)
2006.3.17(星期五)10:00 王铁锤老师继续授课: 请大家看,这是我到瑞典、日本、美国、台湾演出的照片。台湾的马英九接见我的时候我对他说:没想到你这么年轻,我还以为你是个老头呢!大家都笑了!非洲的津巴布韦我也去了。 要把巴乌这支“竹子”看成是会说话的东西。 现在我分别用普通巴乌、加键巴乌和笛子为大家演奏几首曲子: 《远山的呼唤》、《翻身农奴把歌唱》、《友谊地久天长》、《军港之夜》、《情深谊长》、《星星索》、《渔歌》、《金色的牧场》、《苗岭欢歌》、《庆丰收》。 (学员多次为老师的精湛技艺热烈鼓掌。) (吹奏笛子曲《庆丰收》之前,老师从口袋摸出一块糖果:我吃了糖果再吹!(笑)吹奏完毕,老师风趣地说:还是吹笛子痛快!——众人大笑,热烈鼓掌!)
(王铁锤老师与全体学员合影后,背上沉重的背囊、提起笛子巴乌盒离去。)
2006.3.17(星期五)下午 考核 考官:朴东生会长、张殿英副会长、何维青老师、张升平老师。 学员先后吹奏应考曲目并回答提问。 1 吴小敏(广东广州)——《欢乐的泼水节》。 2、张海平(河南济源)——《金色的孔雀》。 3、李春瑞(广东深圳)——《竹林深处》。 4、张忠江(辽宁营口)——《金色的孔雀》。 5、徐昌茂(广东深圳)——《渔歌》。 6、张亚平(吉林长春)——《金色的孔雀》。 7、闫真厚(山东夏津)——《竹林深处》。 8、陶贺华(辽宁锦州)——《金色的孔雀》。 9、刘光明(广东深圳)——《竹林深处》。 10、丁福元(福建厦门)——《金色的孔雀》。 11、王玉山(河南新乡)——《竹林深处》。
考官现场评点。
下午16:00全体老师、学员合影。 结业仪式: 1、 朴东生会长讲话: 葫芦丝巴乌有着独特的音色,在音乐表现方面很有特点。民族管弦乐学会支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有责任帮助更多的葫芦丝巴乌爱好者提高演奏水平。 葫芦丝巴乌的滑音、抹音等技巧跟其它乐器不一样。基本功一定要打好,要学习更多的作品,真正掌握葫芦丝巴乌的演奏技巧。 改革开放以来,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发展进步很快。现在许多难度比较大的古筝曲目小孩都能够拿下来,说明普及工作做得好,小孩的智商也高了。老师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相比之下,葫芦丝巴乌的作品数量还不够。当然,作品水平低,数量多了也不行。 葫芦丝作为很重要的一种少数民族乐器,它的艺术表现力还有待发挥,在探索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和声、和鸣技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次你们来到北京,一起交流,取长补短,很好。远道而来是为了求学。你们要多与委员会的王铁锤、于天佑、何维青等老师联系,推动民乐大普及的工作。 中国有几亿儿童,现在大概有几百万在学习民乐,但是还不够。 有的老师只顾钱,自个儿的水平就那样,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各位今天的演奏都很不错。以这样的水平教孩子,5年10年还是可以的。 我搞民族音乐有57年头了,但还是发现自不知道的东西太多,需要不断地学习。 要大力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搞培训、演出、比赛都是形式,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殿英老师刚从杭州飞回,连家都没回去马上就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搞好普及。 我们一起努力,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一代一代继续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把民族器乐学深学透,传播下去,把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 要努力地多教学生!坚持下去,必有好的结果。一年10 个,10 年就会有100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必将千秋万代永放光芒!(长时间热烈鼓掌!) 2、 学员代表徐昌茂宣读《感谢信》。 3、 全体学员合奏葫芦丝曲《金色的孔雀》、巴乌曲《渔 歌》。 4、 深圳3位学员表演三重奏《红河谷》、《金孔雀与凤 尾竹》。 5、 张殿英副会长讲话: 听了大家的汇报演奏,很高兴。这个班办得非常好!老 师非常认真、非常负责、非常投入,学员学得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很有收获。 刚才朴东生先生已经代表民族管弦乐学会讲了话。我在这里也对大家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表示祝贺! 从大家汇报的情况看,水平参差不齐。我给打的分是3个优秀、5个合格,其他良好。没有不及格的。总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有差别,是由于在每个人的基础、环境、条件、修养方面存在不一致。 演奏上不错,论文也要认真写好,争取好成绩。我们会根据这两方面的成绩进行评定。希望各位都拿到高级指导教师证书。 以往办班不是给每一个人都发一本“高级证书”,高级的约占70——80%,中级的约占20%,5——10%为初级。看了大家的汇报,我有给大家都发“高级”的愿望。 拿一个证书不是这一周学习的最终成果。这一周的学习要体现在半年、一年、两年以后。各位要把在这个班上向专家学到的变成是自己的东西。 学习音乐,很大一部分工夫是技巧基本功的练习。我也教钢琴。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进行成千上万次练习,到演奏时你的功底才会体现出来。 我也给大家提一些不足之处: 演奏技巧要继续努力提高。手头功夫、灵活性跟不上乐曲的要求。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文化艺术修养的积淀有多厚,在演奏中可以听得出、看得出。有的深刻动人,而有的则浅薄平淡——只是在吹奏音符,只是用气息使乐器在物理作用下发声。没有艺术表现力,没有更多的内容,显得很直白。这是文化修养的差别所致。要在技巧、方法、音乐理论等方面加以提高。 “乐感”是专业乐团里经常讲的一个词,这是指一个人理解、感悟音乐的能力。有的人搞了一辈子音乐都没有乐感——选择搞音乐实在是个误会。反而有的10来岁的孩子很有天赋。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搞音乐的。我接触两三百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孩子上了音乐学院附中。有的人搞别的还行,就不一定要去搞音乐,否则是痛苦的。 我比较喜欢书法。我常写“艺贵有神”。“神”是艺术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有了“神”,音乐才能感动人。有的人演奏是没有生命的,不能感染人。 今天下午还感觉到有的学员对葫芦丝巴乌的风格掌握得差一些。葫芦丝巴乌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抒情、非常优美、同时还有一种神秘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色彩,是一种神奇、美妙的乐器!(何维青老师插话:张殿英老师在刚才大家汇报演奏时提出要一支葫芦丝!——学员鼓掌。) 演奏艺术,有演有奏。去现场听音乐会跟听唱片是不一样的。到了音乐厅欣赏音乐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满足。 有的演员上台以后面无表情,在演奏音符。他们的“理论”是:你只听音乐就行了。我也尊重持有这种意见的人。但是我还是说,有演有奏比较好。有些肢体语言是可以的,完全正常的。 表情、肢体语言是音乐的一部分。大家看日本的指挥家小泽,他浑身上下都充满音乐的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表演不能故意做作,干扰音乐。过于强调就不好了。(何维青老师插话:这叫“歪七扭八最可怕”!——众笑) 我看过一个几分钟的曲子,弹古筝的抬起屁股好多次,还给观众来个“飞吻”!(众爆笑) 对于葫芦丝音色沙哑,我与何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民族的东西也有粗俗的。乐器的音准、音色要求要严格。我跟一些搞古筝的说过这个问题,他们还分辨说什么“音准了就不是古筝了!”(众笑) 乐器有杂音,不可取。要完美,精益求精,把完美的音乐奉献给大家。 最后谈谈对葫芦丝巴乌艺术的展望。这两种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近年在全国得到了很大的普及与发展。从东北、新疆到广州、深圳、海南……到处的有很多爱好者在学习葫芦丝巴乌。各位来到北京参加这个班,将会对促进葫芦丝巴乌的普及、提高有很大的贡献。 “首届”——标志着你们是这门艺术普及工作的开拓者!在你们的引导下,全国将会有更多的青少年学习这门艺术,将有更多的人欣赏这种音乐! 祝愿各位平安到家、事业发展! 6、 何维青老师讲话: 一周的时间太短了!老师只是教给你们方法,消化和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回去以后,要整理笔记,加深理解。争取写出高水平的论文。 铁锤、天佑、王朔、次恒老师对你们的印象很好,学习刻苦、淳朴友爱。 各位报考的全是“高级”的科目。完成的比开始估计的要好。这里有天佑老师的特殊功劳,他重点辅导了一些学员,就看你们的论文完成得怎么样了。 我向殿英老师汇报过,殿英老师也同意了这次研修班考核,同时作为葫芦丝巴乌考级评定依据,发给相应的考级证书。 在这一周里,我也受到了教育。大家刻苦学习的精神使我十分感动! 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希望各位回去以后,为葫芦丝巴乌艺术的普及、提高作出积极的贡献,把更多的优秀学生送到北京来! 各位不要忘了我们这些朋友啊! 祝大家一路平安! (2006.3.17下午17:30研修班结束)2006.3.28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