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教育评价栏目 >> 文章正文
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字体:
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作者:柯琳    文章来源: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届国际会议论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8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沿袭西方音乐教育体系。至今,仍未建立起真正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也没有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确立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及探索出实施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途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多数学生排斥少数民族音乐,认为“土”,不够品味等。究其原因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民族音乐价值观的失落 
    从大部分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可看出,主要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这已成为目前学习音乐文化的一种普遍标准。在音乐教育中,没有把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和内容结构来进行系统教育。普遍的情况是:1、在讲授音乐课程内容时,把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参照,试图用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的音乐形态;2、用西方的审美音响来判断、 记录和分析大量处在民俗活动中的少数民族音乐;3、用西方的发声演唱、演奏方法来衡量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音乐和歌唱等。这种现象,反映着欧洲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不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且形成一种音乐尺度,作为普遍的标准来衡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否具有所谓高度上的“艺术性、表现性”等。由此看出,音乐教育缺乏对主体文化的思考,表现出对本土民族音乐价值观的失落。实际上,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的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与此共生的多元文化格局和不同的音乐文化价值取向。音乐通过与其它文化形式的结合,以此展演和显化出各民族在心理、生理、思维和行为方面的深层意义。少数民族音乐是建立在本土文化传承与创作模式的基础上,并归属于东方哲学思维模式。应该说,这种意义上的音乐文化与所谓 “主流”音乐文化一样具有自身的价值。 

     2、课程设置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脱离
    在现行的音乐教育中,可看出,主要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来进行建构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很少进入主体课程设置的视野。对于学音乐的学生来说,是否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是否了解乡土音乐,并具有一定搜集、研究、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从未有过明确、具体的要求。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加之受西音乐价值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将完全走向西方音乐的发展轨迹”,这种意识,无形中对传统音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危害。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失去了所应占据的位置。尽管一些艺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穿插式”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仍未被系统地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而是以“零星化”、“点缀性”的方式出现。
    课程设置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脱离造成的结果是,经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主流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掌握了一些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术,但音乐观念却被“格式化”了。他们不仅难以理解和认同本土各民族的音乐,同时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西方音乐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普遍真理去对照身边所有的音乐事象。然而,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从产生它的行为中获取意义的。各民族不同的音乐与人生礼仪、生活民俗紧密相连,是与“天道”“人道”息息相通的。如哈尼族的“哭嫁歌”中,其多声部的形成是融合在仪式中,依婚礼中哭嫁的程序,不同角色身份的介入带来不同音高的分布,各自的诉说用乐调交织在一起。在哈尼人的意识里,不会考虑音高、音程的关系是什么,音和音的连接规则怎样。而是“循着声腔去寻找心理轨迹和感情宣泄的契合点,凭着代代相传的感觉,在声腔和音韵的游动中互相牢牢地呼应支撑,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在听觉上谐合交融的多声部。这种“非理性”多声结构的形成与西方“理性”多声部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文化语境也全然不同。正是这些“不准”或“莫名其妙”的声响(特殊的音列、中立音、中间调式)为不同民族的音乐增添了特有的神韵。这种音乐要求对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有所了解,单用西方音乐概念是无法解释和进行界定的。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3、有关教材介绍既不全面也不系统
    在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长其以来,有关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教材与其它专业音乐科目相比,存在不统一、无定性,介绍不全面不系统的现象。这使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常常是在教师自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这无疑影响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推广和教育手段的革新。很多民族地区的音乐教材与内地音乐教材同出一辙,根本不涉及少数民族音乐。或少族民族音乐只是进行“点缀性”表面教学。实际教学中,仍然是按照西方教学体系来“统一”教学,从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到作曲理论,从声乐、器乐的训练学习等课程均是如此。相比之下,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只相当于为西方音乐“大餐”中增色添味的一道“土菜”。在这种情况下,何以谈及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保护,更说不上培养学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了。

    4.少数民族音乐师资缺乏
    现状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极度缺乏,在现有的音乐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缺乏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和修养。 “中国音乐落后论”,“欧洲中心论”影响仍然存在。认为只有西方音乐及教学手段才是科学的、先进的和高级的,这似乎已成为某种“共识”和普遍持有的“一种音乐观念”。我们没有很好地考虑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更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民音乐生活的实际状况和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长期的实践中,这种音乐教育模式一方面使音乐教育脱离于传统、脱离于生活,高高悬置起来;另一方面使民族音乐失去了教育渠道的传承。因此,严重地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这说明音乐教师需加强民族意识的理论修养,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要树立起主体民族文化意识,同时,理论必须结合实践。少数民族音乐根植于民间生活,要对少数民族音乐有深刻地理解,还应深入到少数民族民间生活中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弘扬民族文化是音乐教师应有责任和义务。
 

   文化理解,是当今世界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主题。面对现状,我国音乐教育,是遵循西方音乐教育模式,还是重新确立一 条多元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的世纪需要新的观念,新的观念则要求新的运 作方式,为此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1、树立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
    音乐人类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研究目的是找出音乐行为与文化背景的联系,即音乐行为对其所入、所闻的文化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从而探索其发展规律。当今音乐人类学已就各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作出了充分的论证并确立了它的价值地位,受这一学科的影响,在音乐文化意识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而音乐教育观念是与此紧密相联的,且变化也是极为突出的。
    这一教育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出一条道路,使人类能够对世界各民族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世界著名民族音乐学家B啄诔侄?992年第20届际音乐教育大会上,代表ISME“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小组”编定了“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和促进全球音乐教育的“信仰宣言”,其核心是对以往各国普遍存在的西方艺术音乐传统教模式及内容的挑战,这套政策中一系列有关音乐的命题以及对音乐教育的主张,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要求人们首先要打破少数民族音乐落后于汉族音乐或欧洲音乐的陈旧观念,其次,在音乐与文化紧密关联的前提下,着力寻找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特质,以此来建立少数民族独立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系。
    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我们缺少用多学科理论(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前沿的视角来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不同民族的音乐教育策略。同时,我们也缺乏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的了解。对本土音乐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必须借助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研究理论视角,提倡多元化音乐教育。目前,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逐渐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主潮,音乐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深深的影响着这一潮流。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的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正是这一主潮思想的重要代表,我们可以领略到世界文化格局所发生的变化,人类音乐教育也开始从欧洲音乐的视野转向全球视野,从单一文化的、单纯的音乐观念的学习转向对音乐多元文化的、综合的理解与学习,以达到更深更广的对人类文化的理解与需求。 

    2、学习西方音乐中的合理内核,构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继承民族音乐传统与开放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并不矛盾。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音乐体系,并不是陕隘的、封闭的。任何民族要想让自己的文化生生不息下去,必须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僵化、保守、停止不前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果,借鉴其他文化以及由他文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往往是予自身文化以推陈出新的契机。基此,我们在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土壤,在更广泛的领域接受人类的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要始终赋予音乐教育以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音乐教育的革新,为传统音乐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多元化世界的背景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要趋向。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各种音乐教育机构都应该推动这种交流。同时音乐教育者也应该悉心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用这些教育理论来武装我们自己,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当今世界的音乐教育体系有不少可以参照借鉴,例如:德国的奥尔夫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原本性,突出音乐教育的即兴发挥,反对欧洲古典音乐中心论,认为音乐应该真正发挥人的天性;匈牙利的柯达伊的音乐体系始终追求音乐教育的民主化、民族化,强调培养儿童音乐创造的能力等。这些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建立自己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了参考。 

     3、挖掘我国民族音乐素材,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我国民族音乐,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习俗和审美观,展现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盎然生机。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各有特色如:新疆民歌欢快、活泼;流传于陕西一带的信天游高亢激昂;江南的丝竹悠扬动听等。地方戏曲也各有特色,京剧深厚的文化底蕴,秦腔浓郁的西部风格,黄梅戏的娓婉唱腔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国粹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在吸取了越剧《梁祝》的旋律素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王洛宾扎根西部并以西部少数民族音乐为题材创作的歌曲至今传唱不已,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在的音乐教育缺乏对民族音乐素材的挖掘。在网络化的今天,如果只知道流行摇滚音乐,其审美观则狭小、片面,审美情趣就会陷入庸俗化。如果不能端正审美态度,必将引起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的平庸和下滑。在这方面,深入挖掘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合理内函,使音乐教育普及化,并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文化资源,这是全面提升全民族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关键。 

    4、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引入课堂
    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有两大支流,一是现尚存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二是建国以来我国专业音乐工作者在挖掘整理民族音乐方面取得的成果。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系统工程,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系统建设:理论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2)学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步骤:成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协作组、构建学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框架、出版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建立教学试点、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网点。(3)学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成果:论文集、图书、音响、影像、教学软件、试点评估、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
    总之,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新世纪,也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广泛拓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深受音乐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文化理解下的价值观,不仅为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进而也成为当代音乐教育观的思想基础,这已发展势态将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文章录入:ludwig    责任编辑:ludwig 
  • 上一篇文章: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