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专家专栏区 >> 谢嘉幸音乐教育文选 >> 文章正文
《乐 记》思想初探            【字体:
《乐 记》思想初探
作者:谢嘉幸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8

 

一、综述,评价《乐记》,能否超越唯物唯心的理论框架?


   1、吕文(论《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所持的关于《乐记》“带有初期的唯物主义倾向”以及李文(关于蔡仲德提出的《乐记》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所持的关于《乐记》的哲学思想“是唯物论,是朴素唯物论,中国古代唯物论”不能成立。


奴隶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思想──唯心主义

封建社会初期生活实践──唯物主义思想

奴隶制全面走向瓦解崩溃,封建地主阶级走向繁荣时期,经济政治体制变革──必然反映──新的思想观念──又必然推动经济基础变革的纵深发展?
 

   他们早已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水、火、金、木、土

                                    ──吕文


   认为先民将“五行”视为养民的五种物质,则属大谬不然

                                    ──谢松龄


   蔡文(《乐记》哲学思想辨析)认为《乐记》的哲学基础是一种精致的唯心论,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亦显粗陋。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一个最本原的区别,是用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法来了解世界。

                            ──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因


   《乐记》确实是用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法来了解世界,也确实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德者,性之端也。”),但《乐记》并没有象西方唯心主义那样认为“精神才是唯一实在的事物”。


唯心主义(idealism)  认为精神(心)或者精神(心理)状态或者二者是唯一实在存在的事物的哲学理论。(精神与精神状态的区分受到那些认为精神不过是一系列相关的精神状态的人们的拒绝,例如休谟,还受到了那些认为精神状态除非作为某种精神的历史的组成部分否则是不可理解的人们的排斥,例如贝克莱)。

贝克莱的哲学或许是唯心主义的一种最简单的变体,在他看来,世界是由上帝的无限精神、上帝所创造的有限精神以及依赖于这些精神而存在并由这些精神去占有的或经验的观念所组成。贝克莱认为没有独立于精神而存在的物质事物:共同的对象是观念的集合,如果对象被有限精神所观察到,则它们在有限精神中,如果对象不被有限精神所观察到,则它们在上帝的精神中。贝克莱式的唯心主义被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信徒错误地命名为主观唯心主义,事实上,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样客观。它并不是一种唯我论,因为它承认,在我的精神及其观念之外和之上还存在着许多精神和观念,即其他人的和上帝的精神及观念。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与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只有一个真正的精神,即绝对或精神(spirit)。有限精神有绝对的从属的碎片,而不象贝克莱所认为的那样,是无限精神所创造的具有自己的独立存在的统一体。某些受黑格尔启发的唯心主义者认为,黑格尔在这方面走得太远了。(见PERSONALISM).

第三种类型的唯心主义可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找见。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只有理念(按照他给予这个词的专门意义)是知识的对象,因此唯独理念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变化着的在时空间和时间中被遇到的殊相我们只能有意见;他推论说,意见仅具有一种第二级的存在。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在本体论中,认为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在本性上都是物质的理论。这样认为至少意味着一切事物在任何时间都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通常是意味着一切事物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或者可通过视和触为知觉所及,或者在因果特性上与如此被知觉所及的东西是类似的。这就否认了(1)心理和心理状态的实体性存在,除非它们与大脑和神经系列达到同一;并且通常是以唯名论的方式否认了(2)抽象统一体或共相的实体性存在。其中第一个否认更为关键,引起的争论更多。普遍一致的看法认为,关于心理事件的陈述意义上并不等因于关于大脑中的物理事件的陈述。但是脑与心之间的显然是紧密的相关关系表明,用心理语言所描述的经历一种痛苦的事件可能就是脑中的某个同一事件,不过关于脑中的事件的描述不是等同的。副现象论是一种弱的唯物主义,它同更强的唯物主义一样,是在完全的物质世界决定论的提示下产生的。这种决定论,如果是真的,会剥夺心理事件(它从二元论的观点把心理事件视为彻底非物质的)的任何因果效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摈弃了标准的唯物主义对于事件之间的关系的机械论论述,并且象其他唯物主义一样,承认了受生物学启发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突生进化论。认为精神(心)虽然产生于物质,但是在本性上与物质不同。唯物主义排除脱离肉体的精神(无论是上帝还是死者)的可能性。从德谟克利特时期到现今的唯物主义,在伦理学方面往往是自然主义者,但是这并未使他们从一种通俗意义上──即压倒一切地感兴趣于获得物质利益和身体满足──信奉唯物主义。


     几乎全部中国自然哲学的最重要特点之一,是它那对欧洲人关于有神论与机械唯物论的免疫性──这一对立命题在西方是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李约瑟

“名可名,非常名”,物质与精神这一对概念,仅当把它们统一起来时,它们才获得各自相对独立的意义。以物质为基点,精神是发展起来的高级的物质运动关系;以精神为基点,物质是一种相对低级、稳定及不发展的精神。仅当我们将精神特指人脑这种高级的物质运动关系时,精神才在总体范畴中受到限制,唯物观才在认识“精神如何产生”这一点上具有意义,但此时精神已成为一个与物质不相对应的概念,而如果我们确认精神是一切物质运动关系的总称,使之成为与物质相对应的概念,那么物质与精神的概念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因果关系亦不能成立。

 

例如悲剧的、神圣的,或崇高的品质……体验这些品质提供一种对人生的领悟,而这种知识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艺术作品的充分的生动性而获得。

                                            ──英伽尔登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