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音乐剧毕业生:期待梦想照进现实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12 ![]() |
||||||
100场《剧院魅影》、101场《狮子王》、32场《妈妈咪呀!》,创下这些“金牌剧目”连演连满的骄人纪录后,申城音乐剧舞台这两天再度被观众对《发胶星梦》的热情所“燃烧”。有人形容:这里的音乐剧舞台总是那么“阳光灿烂”。 几乎与此同时,沪上有史以来第二、第三批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将各自高飞。他们未来的星途,是否也如正上演的海外音乐剧一般“阳光灿烂”?前天上午,上海音乐学院门口,音乐剧系主任金复载被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学生们簇拥着拍照。骄阳下,每个人都神采飞扬,笑容灿烂。然而,在本届“上音”音乐剧系的36名毕业生中,迄今为止,尚无一人正式签约成为音乐剧演员。 梦想的阳光,何时照进现实…… 毕业大戏:告别舞台的开始 田佳穿着纯蓝布裙,说话时很安静,偶尔用手调皮地卷卷头发,才流露出些许音乐剧学生的“跳”。 “和我一样将读研究生的共3人,其他同学除了少数当艺术类老师和更少数进了中央歌舞团等专业团体的,有20多人到现在都还没确定就业方向。” 未来,对“上音”音乐剧系36名08届毕业生而言,是个敏感话题。23岁的湖南男生齐奇原本认为,考上音乐剧系是实现梦想的起点。他曾多次幻想,毕业后成为剧中主角,在舞台上尽情释放自己。然而,经过5年专业训练后,他只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谋到了一份教师的职位。 “当大学老师,已经算是我们一条很好的出路了。”辽宁男生马振宇和齐奇相似,他将去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声乐。而这个就业机会还来自“机缘巧合”,“是另一个系的朋友说起那里缺教师,正好朋友的老师又愿意为我引荐。” 毕业,即意味音乐剧演到了头;毕业大戏,也成了告别舞台的开始。兰州人宗俊涛在音乐剧系第二批学生的毕业大戏《六祖慧能》中饰演主角慧能,圆头圆脸的他有戏曲功底,演起来独有韵味。可这位金复载口中“业务很好的孩子”,现签约闵行区文化馆。做什么?不知道,但一定难与音乐剧相关了。 “这些学生都是我们当初千挑万选的,要通过三轮面试,还要会舞蹈、唱歌、表演。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很优秀。”这是音乐剧系教声乐的张老师所说。 “在上海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欣欣向荣的大都市,音乐剧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炙手可热、供不应求。”这是“上音”网站上的音乐剧系简介。 梦想的阳光似乎尚未照进现实。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这些“80后”的心态,并没有想象中浮躁。在音乐剧系第三批学生的毕业大戏《Company伴儿》中任副导演兼演员的成都女孩李霜,坚拒了家里让她回四川音乐学院教书的想法,选择加入“上音”音乐剧中心,每月可从上海文联领取千余元“工资”,而这刚够抵她的房租。“先拼几年!有剧演我就演,没有就接活教跳舞。毕竟上过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相信我还养得活自己。” “毕业典礼上,老师鼓励我们通过奋斗达到人生目标。我热爱音乐剧,我也决定坚持,先去外地找与音乐剧有关的工作。”阳光下,穿着黑色学士服的杨卉话语坚定。 国内“饭碗”:原创才起步 “宗俊涛告诉我,他只是想先留下,只要留下就有机会再演出。”金复载对记者说。 坚持在音乐剧之路上摸爬滚打,是不少毕业生的选择。然而,与《发胶星梦》之类海外作品在国内市场的火爆相比,在本土音乐剧无论演出数量、规模都难以保证,更没有形成产业的前提下,这条路怎么看都有点“悬”。 有剧目才能有“饭碗”,这是个不难明白的道理。源于19世纪末英美的音乐剧,演出最频密之处当属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而放眼国内舞台,能够连续在固定剧院长期演出并“赚钱”的音乐剧,现在还几乎没有。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模仿加创作,已陆续有200多部标识为“音乐剧”的本土原创作品问世,但大多数仅演过几场。至于近年几部投资超过千万元、号称“将成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大制作,在首演尚未确立口碑时,就急于铺开“全国巡演”甚至“海外巡演”的阵势,往往也是演不了多少场就草草收兵。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张旭感慨:我们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现在最优秀的全在日本(指日本四季剧团等音乐剧团体)扮演重要角色,这跟我们还未实现的音乐剧产业化是有因果关系的。 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也认为,要尽快形成本土音乐剧演出、消费良性循环的产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难捧“饭碗”的问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刚说,目前对待本土原创作品要宽容,提倡多试多演,不单有助于增加“饭碗”,还能让音乐剧产业链的编剧、作曲、导演、营销和推广等方面人才都得到练兵。 音乐剧教学:一步步走近阳光 第二批和第三批学生同时毕业,是因这36人中混杂了四年制与五年制的,其中多少可窥“上音”音乐剧系道路的曲折。 “实践才能出真知。”金复载对记者强调。2002年创系时,仅一名专职声乐老师、一名专职舞蹈老师、两名刚从“上音”毕业的艺术辅导老师,表演课老师则从上海戏剧学院借来。用金复载的话说,第一批新生是怀着迷茫的憧憬入学的。 那年,金复载正好60岁,从事电影音乐创作30余年后退休。聘他当主任,主要由于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的他曾被百老汇音乐剧《猫》深深震撼,回国后便与吴贻弓等人创作了音乐剧《日出》,就此成为本土音乐剧的先行者。 “坦白说,这个艺术领域我们几乎陌生。起初只粗略知道课程设置上应包含唱跳演,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结果合唱、乐理、和声、钢琴、民歌、戏曲等课程一应俱全,而表演课的比重很小,连台词课都没有。”金复载说,当时学生中弥漫着一股无望的空气,一年级下学期就有人提出退学。 音乐剧教学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第一个开设专业的是中央戏剧学院。由于全凭摸索,其该以戏剧还是音乐身份教学的本质问题,几乎成了各校遭遇的共同难题。 好容易才统一观念,音乐剧是由音乐表现的戏剧。2003年,“上音”音乐剧系聘来专职表演老师,请来著名演员、导演讲课。给第一届学生排毕业大戏时,系里还特邀百老汇导演排了经典音乐剧《旋转木马》,主要角色在2005年暑期赴美演练。 “我们和毕业生们一样,都在寻找方向,都在一步步接近目标。”兼为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的金复载说,下学期起,“上音”的“音乐剧系”将改名“音乐戏剧系”,突出“戏”的分量;同时,去年为解决少数毕业生就业问题而成立的音乐剧中心,今年打算多留些毕业生,校方正在运作如何让这个非赢利机构、演出团体的中心名正言顺地开始商演。 “音乐剧教学在国内的发展,用一句话概括:还在路上。”教声乐的张老师说。 国外运作:就业与“饭碗”不搭界 去年,“上音”音乐剧系送出了首届毕业生,其中两名如今随着海外音乐剧《西游记》剧组正游走多国巡演。“按传统择业观来说,他们确实没端上"铁饭碗",但这恰恰才是最对口的就业。”金复载说。 的确。记者曾两赴伦敦走访出产音乐剧《猫》的真正好集团及制作《妈妈咪呀!》的小星星公司,在这两部成功剧目的策划、制作人口中,很少听到“我们的演员来自大学”之类的表述,更多听到的是“关于某剧,我们有下属的音乐剧学校直接定向招考、筛选演员。” 一部戏,招一群演员;换一部戏,招另一群演员。西方演出市场以公司、制作人为核心的制度,令“就业”与“饭碗”显得不大搭界。 例如,在《剧院魅影》等剧的筹备阶段,演员是面向整个社会招考的;目前正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发胶星梦》女主角崔西也是经由招考脱颖而出的,身材矮胖的她在这部戏后将很难再觅适合的角色。《妈妈咪呀!》制作人朱莉一语中的:“音乐剧的演员应该从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模式产生。不管他们是唱歌剧、玩流行、搞话剧、唱酒吧或者只是喜欢唱歌的剧场清洁工,只要他们生存在音乐剧的周围,并且适合某个角色,他们就可能有机会走近成功。” 由此可见,围绕音乐剧产业化运作的展开,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都必须有源源不断产生、并且可以长久立于市场的音乐剧佳作,才会有真正意义的“饭碗”可捧。 明年:《妈妈咪呀!》中文版“要”人 “尽管现在只能坚守寂寞,可也许十年后你就是中国音乐剧的No.1(第一)!”田佳微笑着鼓励李霜。 或许,并不需要十年。国内演出界和音乐剧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在引进世界经典音乐剧取得轰动效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中国土壤的作品,以中文版音乐剧的形式演出,可行而有益。 三年前,上海大剧院与迈金托什音乐剧制作公司开始接洽音乐剧《悲惨世界》中文版事宜,尽管由于双方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现状、票价等方面存在不同理解,最后未果,但迈金托什本人也承认:“上海必将成为亚洲新的音乐剧中心城市。” 前天,从上海大剧院传来一个消息,中英联手打造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的运作已经展开。上海大剧院院长助理张笑丁说,其实早在两年前,英国小星星公司在商谈原版来沪演出事宜时,先决条件就是要在上海打造中文版,主要的创制、演出、营销团队全由中方承担。目前该剧已完成市场调查,进入融资阶段,将于2010年正式“落沪”,主创团队的招考工作明年就将展开。 “中文版音乐剧应当说是目前国内音乐剧毕业生最好的生存舞台。祝愿他们在未来找到心仪的"一纸合同",不辜负多年所学。”张笑丁兴奋地高声加了一句:“不久上海还将落成专业的音乐剧剧院,连同现有演出场馆,一定需要可观数量的本土音乐剧俊才。到时候,就怕这些学生太抢手。” 梦想照进现实,或许就在眼前……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