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音乐剧系毕业生难找对应单位,毕业就改行当上"漂流族"            【字体:
音乐剧系毕业生难找对应单位,毕业就改行当上"漂流族"
作者:杨建国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12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第二届36名毕业生,本周参加了学校的欢送会后已各奔东西。当初他们怀着投身音乐剧事业的一腔热情,从全国各地报考这个专业。但是,毕业时由于很难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机构,有不少人目前不得不当上“漂流一族”。

  毕业生具备能力

  系主任金复载教授告诉记者,加上去年毕业的22位毕业生,上音培养的这些音乐剧专业人才,足可建成一个规模可观的音乐剧表演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只得一毕业就改行。2002年上海以引进首部音乐剧《悲惨世界》和上海音乐学院成立音乐剧系为标志,迅速形成国内音乐剧重镇的地位。同时,海外的老牌制作公司表示要让这些剧目“本土化”;国内的原创音乐剧制作也蜂拥而起。金复载说,这些年来,上音音乐剧系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邀请外国专家,推出了《我为歌狂》《六祖慧能》等原创音乐剧,排演了《旋转木马》《伴侣》等作品,还经常上演音乐剧选段和选曲,“经过专业培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出演音乐剧的能力。”

  项目制剧目太少

  音乐剧制作是一门包含各种市场元素的产业,由于国内大多数原创音乐剧都实行项目制,而剧目的生产数量又大大少于影视剧,因此,当学生们临近毕业时才发现,他们无法找到对应的单位。于是,有少量学生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深造,一部分人应聘到文化馆、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文艺院团暂且栖身,不少毕业生不甘于就此放弃专业,甘愿在当“漂流一族”中寻找机会。面对这样的局面,老师们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生产链畸形格局

  北京舞院、中央戏剧学院更早开办的音乐剧专业,毕业生也曾遭遇无处就业的尴尬。被日本四季剧团得知后,他们赶紧来中国物色这些专业人才,使得这个拥有600个演员的音乐剧专业剧团中增加了大批中国人。3年前,剧团老板浅利庆太来华,连称中国培养的演员素质要胜过他们培养的演员。但是,在中国的许多原创音乐剧“选秀”时,由于制作人、编导缺少音乐剧专业熏陶,只注重应聘者的相貌、身材和名气,让许多专业人才投考无门。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全国音乐剧教学和创作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音乐剧是一条生产链,目前只培养演员,不培训编剧、作曲、导演、营销和制作人才,形成了国内音乐剧人才畸形格局。

  本土化前景看好

  虽然音乐剧表演人才难以专业对口,但近年各地高校开办音乐剧专业、音乐剧班仍呈“雨后春笋”态势。随着“原创热”的降温和外国剧目“本土化”进程遭遇重重困难,“僧多粥少”的局面将更令人担忧。金复载指出,在中国音乐剧发展大环境难如人意的今天,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尤其显得重要。他建议由政府牵头,在社会企业的支持下,成立独立运营的民营或半民营的音乐剧演员剧团,让这些经过严格培训的演员通过演出来保存实力,获得发展。“音乐剧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原创,从‘拿来主义’到尝试‘本土化’,已经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轨迹,我看好这个舞台品种今后在中国的前景。”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山西省普通高等中学新学年将实行新课程实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