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图文]带听众踏上斑斓音乐之旅——记昨天来沪担任“上海世博音乐周”讲座嘉宾的学者田青            【字体:
带听众踏上斑斓音乐之旅——记昨天来沪担任“上海世博音乐周”讲座嘉宾的学者田青
作者:杨建国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7


田青

  昨天下午,刚走下央视“青歌赛”评委席的田青出现在上海音乐厅,与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曹景行、台湾著名作曲家许博允一起,成了“放歌世博·2008上海世博音乐周”首场讲座的主讲嘉宾。面对济济一堂的听众,他妙语连珠,由浅入深地讲起了原生态音乐,讲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幽默中饱含着深沉的哲理。
    
首推“原生态”

    
    当年到黑龙江下乡的知青田青,在时代的大浪中逐渐成了一位研究佛教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知名学者。田青与记者交换名片时,递过来的是一片形状古朴的竹简,上面除了他的姓名,只有他所在单位的名称和手机号码。其实,田青担任着许多职务。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3年前,他向央视极力举荐,将“原生态”作为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比赛项目,这几年,“原生态”已成为我国热门的音乐品种。田青说:“许多人认为‘原生态’这个提法不准确,说在村庄里唱可以算‘原生态’,可在舞台上唱还能叫‘原生态’吗?其实,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名称都不科学。比如美声,用其他方法唱就不美?比如流行,赛了半天,很多歌也不能流行。”至于民族唱法,他说:“中国有56个民族,这究竟算哪个民族的唱法。所以说,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
    
视野很宽阔

    
    话题一转,田青又指出,世界音乐这个名词也是不准确的:“中国本无‘世界’这个词,汉代佛教传入,有了大千世界的说法,才有了‘世界’的概念。之前我们叫天下——普天之下。那么,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过去欧洲人把他们的文明推广到全世界,形成了‘欧洲中心论’。后来他们发现欧洲之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音乐,扩大了视野,于是就有了‘世界音乐’这个名词。准确地说,这个名称是反对‘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人起的,现在唱片分类中已经形成了这个品种。所以,这也是约定俗成的。”世界音乐与原生态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年来,田青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他从世界音乐谈到原生态音乐,从原生态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身边的现象谈到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还谈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博会的关系,让听众获益匪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迪。
    
忧患意识强

    
    记者在10多年前上海声像出版社推出的声乐套曲《苏武牧羊》专辑中,看到了“作词”田青的名字。说起这部后来被上海歌舞团编成舞剧的作品,他呵呵一笑,说这是“年轻时的习作”。其实,他不但创作了《钟魂》《杨贵妃》等电影剧本,更撰写了大量音乐专著和论文,是一位国际著名的音乐学者。在昨天下午举行的“世博音乐周”讲座中,他对各种文化现象信手拈来,谈笑风生间,观点鲜明而尖锐。虽然他努力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年已逐渐深入人心,但他仍颇有忧患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春天起开始热门,去年被评为‘十大文化新名词’,各地政府也相当重视。但是,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破坏大于保护的问题,甚至有‘破坏性保护’的说法。这就如得到一把意大利名贵古提琴,却将它用水洗一遍,再用油漆重新刷一遍一样。这样的破坏性保护真是触目惊心。”
    
    昨天,田青边用多媒体播放音画资料,边生动地介绍我国的原生态音乐,让听众耳闻目睹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琴音乐、保存完整的福建南音、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云南海菜腔以及即将在“世界音乐周”演出的新疆木卡姆……此时的田青,热情洋溢,语言生动,让人们如同踏上了斑斓的音乐之旅。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厦门"非遗"项目答嘴鼓进课堂引争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