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图文]厦门"非遗"项目答嘴鼓进课堂引争议            【字体:
厦门"非遗"项目答嘴鼓进课堂引争议
作者:蔡兰春林…    文章来源:福建之窗-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5

配图: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风信子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颇有争议的一个焦点话题是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一石激起千层浪,赞成者、反对者纷纷站出来发表观点,各界人士毁誉不一。

  不管赞成与否,京剧进校园的计划已经如期地在10个试点城市有序地进行。近日,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答嘴鼓也走进了校园,而厦门也有意要在下半年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计划。值得思考的是,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举措能否走长远?学生和家长是否真正地接纳了它们?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一堂课

  老艺人传授答嘴鼓

  男女生现场说段子

  3月26日下午5点,喧闹的学校相对安静了,可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的音乐教室里却不断传来阵阵笑声。一对男女生站在讲台前,比手画脚地用闽南语说起了段子。旁边一位老人不时地打断他们,并伸手去摸男生的脑袋,表示对方是个秃子,狡黠的表情加上夸张而又不失诙谐的动作,让在场的五六十个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这不是相声展演现场,而是厦门答嘴鼓第三代传人洪明吉在向学生传授答嘴鼓名段《灯灯相映》的答嘴鼓选修课课堂,与他一起担任授课老师的还有厦门答嘴鼓第四代传人蔡绍琪。

  其实,这已经是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的同学们上的第三讲答嘴鼓课了。3月9日,在厦门答嘴鼓第二代传人陈清平的多年倡议和直接发起下,“答嘴鼓”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第一次以选修课的身份走进厦门的中学课堂。

  陈清平退休前是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的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早年,陈清平曾在上塘中学开设过类似的课程,只是那时还不属于选修课,学校没有给固定的上课时间,去上课的学生也不固定。后来,陈清平就跟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的领导商量能否把答嘴鼓作为一门课程引进校园,学校考虑到毕业生的升学压力,最终把答嘴鼓作为选修课引进了校园,让有兴趣的同学自发报名去听课,并在每周一和周二下午各安排一节课。陈清平不仅安排了答嘴鼓的赏析和实操表演,还加上了答嘴鼓的创作,邀来了自己的徒弟做义务老师,学生课本就是临时复印的老师讲义。

  >>一种现象

  自编教材引入展演

  学校纷设闽南文化课程

  答嘴鼓进入校园,再次把人们的视线拉到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上。不管争议如何,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厦门已逐渐成为一种气候了。一个现象是,厦门的很多中小学校都纷纷开设了闽南文化课程,有的甚至还开发了闽南文化校本课程。

  2001年,厦门市第九幼儿园开始申报“幼儿闽南民间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九幼已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教学体系,内容涉及闽南民间童谣、戏曲、风俗、美食等,同时设立了面泥馆、木偶馆、南音角、珠绣区、剪纸室、影雕区、闽南小吃一条街等。九幼还自行编写了《乡兰圃》系列教材,很快也将出版。据葛园长介绍,该园每天开设25分钟左右的闽南文化课程,有时是请外面一些专家来教的,本园老师也都经过专业培训。

  双十中学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在高一年段开设闽南文化系列自选课程,分为闽南建筑与美食、闽南民俗和闽南话三个班级。在讲稿的基础上,他们还与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一起编著了8册闽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第二实验小学和瑞景小学也先后将闽南音乐引进了课堂,而实验小学和湖明小学引进校园的闽南文化教育主要是在闽南话教学方面。让人惊讶的是,将闽南乡间音乐引进小学校园的关键人物——瑞景小学教师刘瑛,并不是厦门本地人,而是来自湖北。从2000年开始,刘瑛就从事《闽南民间音乐进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先后编辑了小学1-6年级12册闽南民间音乐乡土教材,并大胆地尝试在小学开展闽南民间音乐教育。瑞景小学还聘请厦门市南音团、歌仔戏团、高甲戏团的音乐家走进校园,为学生表演,让学生直接感受丰富多彩的闽南民间音乐。

  而根据记者获得的消息,除了答嘴鼓外,歌仔戏和高甲戏也正打算走入校园。所不同的是,这两个剧种不是开设选修课,而是在学校进行折子戏展演。

  >>一个问题

  缺乏经费只能选修

  文化课程能否长驻校园

  “答嘴鼓要生根发芽其实需要培养三支队伍,一是创作队伍,二是听众队伍,三是评论队伍。”陈清平说,答嘴鼓进校园其实只能培养听众队伍。

  “但更大的问题是经费来源。”陈清平说,现在学生之所以有简易的复印教材是因为去年集美区文体局出了4万元给他们出答嘴鼓文集,而且现在来上课的所有老师都是他通过私人关系请来的,完全免费。但这种免费授课上个一年半载还可以,上个十年八年的估计就有问题了。

  另外就是要学答嘴鼓闽南话必须先过关,现在不少中学生说的都是普通话式的闽南话,很多地道的闽南话不会说,需要重新培训,可陈清平和他的徒弟们都不擅长上这个课程。

  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的黄炜老师是答嘴鼓选修课具体的组织人,对于学校能有六七十个学生自发报名上课,他的看法是“已经很不错了”。

  黄炜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义务提供平台,但前提必须是家长和学生都支持。答嘴鼓选修课上,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高一、初一和初二的学生,看不到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身影。在现在的大环境里,任何的学校恐怕都不敢冒险把升学放在第二位,把传承民间文艺放第一位。因此,传统文化进入学校,作为必修课几乎不可能。

  一位陈姓家长说,对于中学生来说选修课永远是“休闲课”,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他们无暇去顾及一个不需要考试和跟升学毫不关联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特性决定着答嘴鼓只能是“后娘生的孩子”,在食物缺乏时,亲妈不会首先考虑喂饱它,不能被喂饱,则随时都有饿死的可能。

  ■部门说法

  下半年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

  目前,厦门“闽南文化进校园”主要是由闽南文化研究会在推动。研究会秘书长杨浩存说,现在不少学校都想开设闽南文化课程,一般都是各个学校自己跟研究会联系,再由研究会派专家去授课并培训学校老师。而研究会的计划是,先在几个学校试点,如果试点成功,再“以点带面”,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

  杨秘书长说,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挺好的,一是学生挺有兴趣选修,二是有的学校老师在研究会的指导下,已经可以单独授课,三是教育部门也开始对本土文化课程感兴趣。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进校园,有的项目在学校开设讲座、展演,有的项目开设课程。届时将跟教育部门一起协商,目前具体方案尚未确定。

  ■市民声音

  赞成者(林雪艳,厦门一中集美分校高一女生):作为本地人,从小就经常听村里老人说答嘴鼓,一直都觉得它挺有意思的,一听到学校要开选修课就报名了。而上完课后,更是发现答嘴鼓中有很多闽南语言的精华,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因此更加喜欢上这门艺术。

  冷观者(薛薇莎,莲前西路):传承闽南文化是必须的,但是闽南文化课程应该以家庭和社区为传播的主要阵地。现在学校的课程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既然闽南文化是一门“土”的文化,是一门来自于民间的文化,那么何不让它再回到民间,让家中深谙闽南风情的老阿婆、老阿公来教授“天黑黑,要落雨”呢?

  反对者(姜女士,安徽人,在一家培训机构工作):我们家来厦门五年了,孩子刚来的时候已经读初中了,错过了语言接受的敏感阶段,再加上学校里都说普通话,孩子迄今只能听些简单的闽南语对话,几乎不会说。我和丈夫都没有鼓励和要求过孩子刻意花时间去学闽南话,更不赞同孩子抽出宝贵的学习时间去学以闽南话为基础的答嘴鼓,有时间还不如学些超越语言和文化背景限制的二胡和舞蹈什么的。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文汇报:也谈“京剧进课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