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京剧进课堂为何多是“样板戏” | ||||||
作者:李宝元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6 ![]() |
||||||
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于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样板戏”经典京剧唱段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 京剧作为国粹,在音乐课上给孩子们讲讲,对于提高青少年民族文化修养,或许是有帮助的。但是,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究竟应该由谁、依据什么标准和程序,来决定某一个戏曲品种、某一个文学作品,以什么样的比例和规模,进入到这个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人们的疑问会连续不断:为什么唯独是京剧?难道豫剧、曲剧等其他戏剧品种就不是优秀民族文化吗?为什么只选择15个曲目?这15个曲目在音乐课总课时中占多大比重?其确定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这个选择方案是按照什么规则和程序做出的?如果有人提出其他替代方案可以不可以?……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前段时间语文课改中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关于减少鲁迅作品、选择金庸武侠小说进课堂就引发了激烈争议。 另外,在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为什么多半都是“样板戏”?这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的?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的“样板戏”,其实是当时特定政治环境下复杂因素耦合的“特殊”文化品种。就当时大的历史背景来说,它基本是在“百花齐放”文艺方针遭到践踏,于“万花皆枯”、“万马齐喑”的不正常情况下畸形长出来的一棵“独草孤卉”(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都会哼唱,不是因为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只是因为没有也不允许别的可学唱),且在思想内容上需要扬弃。对此,我们不能根据老一代人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私人情感,想当然地将它强加给下一代,还当作“传统优秀文化”来传播。这样看来,此种决策是否做得也有些轻率了呢?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