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透出的焦虑 | ||||||
作者:李记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6 ![]() |
||||||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据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介绍,此举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京华时报》2月21日) 有评论者指出,所谓的让中小学生唱京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打上了让人疑虑的“文革”样板戏“借尸还魂”的烙印: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竟然有13首是样板戏。暂且放置这个问题不谈。在笔者看来,和国学最近的兴起一样,试图用京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事件中透出的,其实是国人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愿景上的焦虑和迷茫。 用京剧(甚至是样板戏)这种在当今已经小众化的国粹去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方式、方法值得商榷不谈,即便在可行性和科学性上能够得到家长、老师以及专家的接受和认可,但这种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学生群体欣然接受,并真正起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呢?实在难以预料。原因很简单,用一种小众化的文化传播和表达方式强加到所有孩子身上试图潜移默化他们,本身就是牵强和欠思量的。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似乎更能起到教育他们伦理观的目的,《青花瓷》里对传统文化的描绘也许更能引起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社会各界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焦虑和迷茫,必然要找一个合适而合理的排解与化解的途径和出口。在这一点上,各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一直都在作积极的探索。比如在国学热中,北京、重庆等地就在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将《弟子规》、《道德经》、《大学》等传统启蒙读物作为教材;人民大学申报了国学学士学位;学者讲学,出版社出书,相关活动一直在进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教育管理部门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应该慎之又慎地考虑和选择:要考虑到选取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要考虑结合现实、与时俱进的意义,如此等等。而且,传统文化的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