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世界各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栏目 >> 文章正文
[组图]马拉维民间的音乐治疗            【字体:
马拉维民间的音乐治疗
作者:杜亚雄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音乐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9

 

    马拉维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南部,有800多万人,绝大部分为班图语系的尼扬扎族、亚奥族、契瓦族和恩戈尼族。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马拉维的音乐和舞蹈密切结合在一起,可称为“乐舞”,每种乐舞都有具体的社会功能。女孩子成人后,聚会庆祝,来宾通过乐舞告诉其成年女子应当如何行事;男孩子成人后,则要加入男子的秘密社团,学习成年男子应当熟练掌握的歌舞,特别是有尚武精神的战士舞。

  在马拉维众多乐舞中,最著名的是用于治疗精神方面疾病的“维姆布扎”(Vimbuza),这种乐舞在1972年被民族音乐学家报道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更有一些音乐治疗学家对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因而名声大振。

  “维姆布扎”是流行在马拉维北部契瓦族、通布卡族、通加族中的一种乐舞。“维姆布扎”在当地的语言中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使人得病的多种不同的精灵;二是指由精灵附体后引起的疾病;三是指为治疗疾病而表演的歌舞。“维姆布扎”用两到三个高脚杯形的单面鼓伴奏,用蜂蜡在鼓皮中心贴成个小圆圈以调节音高。如用两个鼓,调成一个高音、一个低音;用三个鼓则调为高音、中音、低音。“维姆布扎”由巫师领舞,他们和我国北方民族中的萨满一样,了解各种草药的性能。从医学角度看,“维姆布扎”并不神秘,应当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病人在巫师指导下,穿上挂满了金属片、念珠和各色鸟毛的兽皮衣后便在巫师指导下跳舞。人们相信有多种多样的精灵能导致人生病,而每种精灵也都有与之相应的歌舞,所以“维姆布扎”的鼓点和动作也是各种各样。这种舞蹈虽然是治病,但对大多数观看者来说,只是一种娱乐活动。除了伴舞的高脚杯形鼓之外,马拉维还有一弦琴、班威琴、木琴、拇指钢琴等乐器。

    当地人把一弦琴称为“卡里高”(Kaligo)。根据音乐史专家的研究,这种乐器是19世纪中叶马拉维人通过住在今天坦桑尼亚的斯瓦西里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引进的。班威琴(Bangwe)的形制有些像我国的古琴,在琴体上张有14根弦,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弹弦,用左手按弦。马拉维的大木琴用7根大圆木做成,把它们按音高排列放在地面上,由两个人面对面地用木棍敲击,能够奏出简单的曲调;小木琴有20块发音板,成一排固定在琴架上,每个发音板下面都挂一只葫芦作共鸣箱,也是由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琴两边用小木槌演奏的。马拉维的拇指钢琴从赞比亚传入,由26到36键,钉在一个宽约20厘米、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并放在葫芦中演奏。

  从马拉维人引进了乐器可以看出,他们有喜欢向其他民族学习音乐的传统。一战期间,马拉维的通加族人被英国军队征兵,返回家乡后便根据英军操练编舞,如“马里喷噶”(Malipenga)表演时,要用葫芦做的号角模仿英军操练的军号声。同时期,有人在坦桑尼亚看了德国驻军操练,回去后也编了几种女子操练舞,表演者手持木制的来福枪行进,变换动作。有趣的是其中“尺窝达”舞后来还被吸收到治疗疾病的“维姆布扎”中去,人们相信如果是战死士兵亡灵附体,只有跳这种舞蹈才能驱赶亡灵,病人从而得到解脱。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笙曲中的山水画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