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谈莱西鼓吹乐           ★★★ 【字体:
莱西鼓吹乐-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准项目
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准项目
作者:姜连文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4

 

位于胶东腹地的莱西,地肥水美历史悠久,早在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居住。历经夏、商、周、秦、汉至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之沿革,先人们以聪明的智慧和不 努力,留下了至今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莱西鼓吹乐,便是其中一朵流传 至今的民间艺术奇葩

    莱西鼓吹乐,是用于民间喜庆佳宴、祭祀奠礼、迎送礼宾和婚嫁丧葬场合的一种音乐体裁。近些年,多用于丧葬(“丧主”用音乐来制造、烘托、渲染和增加其悲哀气氛,以示对亡者之怀念和孝敬)场合。

    一、莱西鼓吹乐探源 

  鼓吹乐,渊源流长,它的形成可追溯于汉代或春秋战国时期 。初时,其乐器有鼓、钲、箫、笳等以及人声演唱。 始起于北方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音乐生活。传入中原后,又与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流行于各类音乐生活中。“《汉书.叙传第七十上》记,秦末班壹避乱于塞北,至汉初‘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可见,汉时鼓吹乐在我国北方已流行。“鼓吹乐在种类上,有鼓吹和横吹之分 。据《乐府诗集》卷21记:‘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是也。’除此,鼓吹乐还在不同的社会各层音乐生活中,逐步演绎成:‘黄门鼓吹’(宫廷鼓吹乐)、‘骑吹’(马上吹奏)及‘短箫铙歌’、‘箫鼓’等形式”。其中,“黄门鼓吹”在宫中逐渐萧条而传入民间,用于“喜庆佳宴、祭祀奠礼、迎送礼宾和婚嫁丧葬等。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载山西“洪洞金鼓乐”词条所叙与“莱西鼓吹乐”从乐器种类、艺人称谓、演出形式等基本相同。词条中云:“洪洞金鼓乐,流行于山西洪洞一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它融吹奏、敲击、舞蹈于一体,格调粗旷豪放,曲牌丰富多采,舞姿优美开朗。民间传说由春秋时期晋国典乐太宰师旷所创始。相传师旷为人操办红白喜事,主人不忍目睹师旷瞽而行乐,在内门或大门外建一影壁,当院宴宾客,让师旷在影壁后行乐......词条又云:我国北方一些村落操办红白喜事,至今遗留着金鼓乐人(吹鼓手)在影壁和当院屏风后奏乐的习惯”。据考,莱西大部分村庄是在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底搬迁而来,先人们迁入境内,连同其“金鼓乐”一同带来,实属正常。远近闻名的莱西“鼓吹乐班”之村庄——迟家会村,便是于明初(1368年—1398年)迁入境内。该村鼓吹乐老艺人刘凤月(200582岁)云:“我家‘吹手’(鼓吹乐艺人,莱西俗称‘吹手’)是祖传的,小时候常听祖父刘永元、刘永春说,如何继承祖传古(鼓)乐之技......”其“祖传”多少年?无记载。仅从其祖父及其下一辈传人刘富、刘贵到刘正国、刘正起至刘凤祥、刘凤月又传至刘文光、刘文斋、刘文平等数代人,至今已有200年历史。

    经上文字记载与分析,笔者认为:“莱西鼓吹乐”源于汉代。它是由春秋时期中原音乐与后来(汉代)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融汇而成,它演化继承了春秋时期民间“祭祀乐舞”之形式,并从明初山西洪洞传入境内。

    二、莱西鼓吹乐班之组成及历史上的繁荣和发展

    莱西鼓吹乐班之组成,一般为8人一班(莱西俗称一“帮”)。有时根据顾主或班中之人手,也可6人或10人。其乐班艺人之组成特点:一是“家族班”,二是“组合班”。

   “家族班”。是以本家、本姓的男性艺人组成。一般是师承其祖,口传心授。

   “组合班”。是以本村男性旁系或邻村、邻县之艺人组成,也有从“ 道家”转入者。

     旧时,鼓吹乐艺人多为贫民,不受人尊重。曾有这样的俗语“王八戏子鳖吹手”。社会把他们视为“下九流”。他们受顾于人,平时演练。也有的鼓吹乐艺人在无顾主时,种田务农。莱西鼓吹乐班,多属后者——从艺务农兼而得之。

清末民初,是莱西鼓吹乐历史上之繁荣和发展时期。其技艺最精、传播最广、影响最大。仅“刘家鼓吹乐班”所授徒弟,就有来自各地的30多人 。“其中有上泊村的李仁书;朱岚村的程世亭;礼格庄村的崔同才、崔伟光;黑岚埠村的马良华等人。远路而来的有掖县的崔永成;昌邑县的战得俊、战保才、曲月光;平度县的卢显仪等十余人”。这其中,“刘家鼓吹乐班”水平最高的是刘凤祥。其管乐,技艺超群、闻名遐迩。当时流传着“南有刘凤祥,北有王树春”之说。1949年刘凤祥曾先后去过烟台、青岛、济南等大城市卖过艺。再如店埠乡庄子村葛学歧(1907——1944年)14岁从师,17岁成艺,20岁胜师。能吹奏各种管乐器和曲调。方圆百里婚、丧之事,无人不请,无人不赞。又如:活跃在莱西及周边地区的马连庄乡田家村“田宝年鼓吹乐班”、日庄乡日庄村“王丙才鼓吹乐班”、马连庄乡崔格庄村“李春欣鼓吹乐班”等。清末民初,是莱西鼓吹乐之发展兴旺时期。

    三、莱西鼓吹乐之乐器类别

    莱西鼓吹乐其乐器可分为三类: 吹管乐类、弦乐类、打击乐类。

   (一)吹管乐类:

  1)大号。大号俗称“大杆”、“大喇叭”、“大杆号”、C 调。每班配有两支。“大号”铜制无孔,分两节,能伸缩,可吹出三度、五度、八度泛音。它只在个别场合运用,如:鼓吹乐班一进村时、“报庙”转弯时,以及过桥等场合吹奏。其音量很大,故能起到“注意”、“警惕”、“告知”等作用。

   (2)唢呐。有C(第三孔作"1")两只,艺人们称为“对唢呐”。另有E调高音唢呐;G调、A调中音唢呐;D调、E调、G调低音唢呐;D调倍低音唢呐(亦称“大咪”或“关东喇叭”)。

  (3)管子。分为“独管”和“双管”两种,其基本调(第三孔作“1”)为“A调。在鼓吹乐中,管子是难以演奏的一件乐器,其“吞”、“吐”和气息控制相当重要,音高难以掌握。故管子演奏艺人,需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音准观念。

  (4)笛子。有G调(第三孔作“1”)“梆笛”和D调“曲笛”两种,也有其它调性的。

  (5)笙。有D调高音笙和G调中音笙两种。

  ( )弦乐类

   在莱西鼓吹乐中,弦乐器的加入较晚,这与这种不适于“行走”演奏的形式有关。弦乐的加入,是在戏曲艺术受人们欢迎的同时被吸纳的。它主要用来伴奏戏曲唱腔和为其他乐器伴奏,偶尔亦有独奏。主要弦乐器有:

  (1)京胡、京二胡。主要用于伴奏演唱京剧唱腔和唢呐、咔碗、口笛咔戏之唱腔。

  (2)坠琴、二胡。主要用于伴奏演唱吕剧之唱腔和唢呐、咔碗、口笛咔戏之唱腔。有时,也可为其它乐器独奏之伴奏或偶尔独奏。

  (3)三弦、秦琴。用于伴奏戏曲唱腔或与其它乐器合奏。

  另,根据各鼓吹乐班之不同情况,在弦乐中亦有使用板胡、四胡等乐器者。

  ( )打击乐类

  (1)小镲。用来击节,它是鼓吹乐队中的“板”或称“指挥”。其快、慢速度由它决定。

  (2)堂鼓。分为大堂鼓、小堂鼓及扁鼓。用来加强节奏、渲染气氛、制造声势。如“擂鼓”、“花槌”等。

  (3)梆子。用来击节,加强节奏和气氛。

  (4)铛铛。用来击节或改变节奏型,使之乐曲更富色彩和变化。近些年,亦有不用者。

  (5)锣。分为大光锣、中光锣、小光锣和筛锣。主要用于“鸣锣开道”或加强音乐气氛。这件乐器,根据各鼓吹乐班之情况,亦有不用者。

   四、莱西鼓吹乐之演出形式及曲目

    莱西鼓吹乐之演出形式,分为“座棚演奏”和“行走演奏”。这种形式与明朝洪武初年,山西洪洞“金鼓乐人”(俗称“吹手”)其演出形式一脉相传。

   (一)座棚演奏。是喜主或丧主为鼓吹乐艺人们用苇席或其它物件所搭起的棚子。建在大门口的左侧或中堂门前。棚内放置方桌和条凳,供艺人们就坐和放置乐器。棚内 是艺人们作乐演奏的主要 场所,也是艺人们饮酒吃饭的所在。民间人云:“喇叭一响,酒菜跟上”。“吹一会、吃一回”是莱西鼓吹乐艺人祖辈传下来的特有饮食方式。

   (二)行走演奏。是莱西鼓吹乐艺人们身背各自乐器,边走边演奏的一种形式。主要是管乐 和打击乐在喜事 之抬轿行走及丧“报庙”、“迎旌”、“接帐子”、“送殡”、“谢孝”等行走时的演奏。

    莱西鼓吹乐演奏之曲目从年代上讲,它有汉代以至 元、明、清时期的曲牌、民间音乐及现代的歌曲、小调等。以乐器主奏 分类,它可分为四类:

   1)以“对唢呐”为主奏的曲目有 [斗金青][斗金黄][两句半][ 阳春][三板二番][水龙吟][玉芙蓉][开门]等。这些曲子多用于“座棚演奏”的开始和“行走演奏”的一些场合。这些曲子,艺人们称为“粗乐”。

   2)以一支唢呐为主奏的曲目有:[青阳][吉腔][落花][八条龙][鸳鸯扣][一枝花][百鸟朝凤]等。这些曲子,多用于“座棚演奏”和“报庙”回来、“报大庙”、“行三献礼”等。艺人们称这些曲子为“细乐”或“靠笙”曲子。

    ( 3 )以管子为主奏的曲目有:[吉腔](双管演奏)、[苏武牧羊][小乔哭周瑜][青阳][老僧扫殿][桃李迎春][孟姜女][哀乐]等。这些曲子,多用于“座棚演奏”和“报庙”回来或“报大庙”及“行三献礼”。“行三献礼”管子主奏,是必不可缺的。

   4)以笛子为主奏的曲目有:[开门],多用于“摆路祭”、“磕头”或丧主对亡者的一些礼仪行为之伴奏,并以堂鼓、铛铛、小镲击节伴奏。另有[梅花三弄][牧民新歌 ][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等。这些曲子多用于“座棚”独奏。

   5)以人声为主的曲目。以人声为主的曲目,是指人声演唱的戏曲唱腔和时兴歌曲、小调等。其曲目(剧目)有:吕剧《李二嫂改嫁》、《小姑贤》、《姊妹易嫁》、[王定保借当][借亲]等戏中的男女唱腔,以及京剧[苏三起解][打龙袍][望江亭][红灯记][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等戏中的男女唱腔和豫剧、评剧、黄梅、柳腔等剧种唱腔。另有时兴歌曲和小调,如:[光棍哭妻][十二月][四季歌][大花轿][纤夫的爱][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些曲目多用于“座棚”演唱。艺人们边唱边表演,其声请并茂,博人欢笑和悲泣。

    在“座棚演奏”和“行走演奏”之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是“行三献礼”和“行走演奏”之“报大庙”。艺人们将拿出看家本领、拿手好活,以展才艺。尤其遇到 “打对棚”(两班艺人对着吹,“报庙”时前一 班后一 班,“座棚”时左一桌右一桌)更是“八 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不相让。

    在“报大庙”(这是一个重要场合)中,唢呐为渲染悲情、展示技艺,往往以“联曲”形式  由慢至快的演奏,其:散起[青阳]——慢板[青阳]——中板[桃李迎春]——快板[桃李迎春]——[流板]结束。再如管子之演奏:散起[青阳]—慢板[青阳]——中板[老僧扫殿][苏武牧羊]——快板[桃李迎春]——[流板]结束。

    在“行三献礼”中(行三献礼,其意思是丧主为亡灵行礼,并由“礼宾先生”或“孝子”念“祭文”)音乐悲切,如泣如诉。第一献礼用管子(A调)主奏:散起[青阳]——慢板[青阳]——[老僧扫殿]——[白云]结束,约为一个小时。第二献礼用唢呐主奏:[一枝花]——[苏武牧羊]——[青阳]——[桃李迎春]——[流板]结束,约为一个小时。第三献礼用管子(G调)主奏:[青阳]——[祭马]—— [小乔哭周瑜]——[桃李迎春]——[流板]结束,约为一个小时。主奏艺人在演奏时,“踏于方砖,立正演奏”,以示对亡灵及丧主的敬重。

     在遇到打“对棚”的情况下,两班艺人为争取观众和“赏钱”,有时也会拿出“魔术”、“杂耍”、用鼻子吹笛子、吹盘子以及“翻跟头”吹大号等招数。

    五、莱西鼓吹乐之现状与展望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受其历史、地理、人文、政治、文化之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莱西鼓吹乐历经数代历史沿革至今天,也不例外。

     莱西鼓吹乐,“文革”中曾作为“四旧”被砸烂,后又为“迷信活动”被禁止。近些年,随着社会开放,经济 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莱西鼓吹乐呈蓬勃之势。富起来的人们,尤其企业主、个体老板、有钱的人家,他们也用来为企业开张、周年志庆、为长辈庆寿、庆功及喜事祝 贺等。

    从其乐器种类看,它不仅保留了几千年来的古代乐器,又增加了许多西洋管弦乐如:小号、长号、萨克斯、提琴等。为提高演奏效果,增进了功放机、音箱等扩音设备。过去鼓吹乐班全是男性,而今天许多女性也加入其列。过去的成员系“家族班”、“组合班”,现在亦有从安徽、河南等省请进来的器乐高手......

    莱西鼓吹乐,是一支盛开在民间艺术之壤上的奇葩,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形式,已有鼓吹乐艺人刘凤松先生传入台湾,并在台湾创立了“鲁声国乐社”。先后去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 地区演出;1952年刘凤祥演奏的管子曲[二番][小阳春][莱州一支花]等曲目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2000年由青岛艺术研究所编选的《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青岛分卷》选载莱西鼓吹乐曲[斗金星][大悲调][小开门][桃李迎春][三板二番][吉腔]16首。目前,活跃在莱西鼓吹乐坛上的鼓吹乐艺人约超百人。其中不乏其技艺精湛者,如:刘凤月、刘文光、刘文平、李焕宾、李树高、李芳、董维斗、安祥庆、张吉祥、李月忠、郑廷芳、吴瑞美、孙常青、孙长松等。

相信“莱西鼓吹乐”这朵民间艺术奇葩,会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延展下去。

作者简介:姜连文,莱西市文化艺术研究室。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7年评聘国家二级作曲,2001年通过国家一级作曲评审公示。百余件作品获国家、省、地市级白金奖、金奖、银奖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创作并上演大型吕剧音乐作品42部。出版专著:《歌声在飞翔》、《把爱撒向人民心中》、《啊,明星》、《姜连文吕剧音乐选集》、《故乡情——姜连文音乐作品选》等。与人合作编辑出版歌曲集:《改革者之歌》、《拼搏者之歌》、《开拓者之歌》及《中国企业之歌》(二卷、六卷)等。系政协莱西市委四届、五届委员,莱西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注:

薛良编《音乐知识手册》四集19页。

薛良编《音乐知识手册》四集19页。

刘波主编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2728页。

《莱西县志》129页载。

政协莱西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西文史资料》第七辑60页。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四川蒲七五老师-土乐器奏响山村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