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撒鲁尔”移民的音乐——撒拉族传统音乐            【字体:
“撒鲁尔”移民的音乐——撒拉族传统音乐
作者:李延红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音乐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8

 

   撒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县一带。曾有学者认为,撒拉族音乐较少保留了其先民的传统,是在吸收汉、回、藏等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创造而成,这间接说明撒拉族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多元、复合的属性。

    撒拉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以民间音乐,尤其是民歌为主体,乐器品种较少,普遍流传的仅口弦一种,未有独立器乐曲;宗教音乐则与回族的宗教音乐大致相同。撒拉民歌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风格迥异,一般可分为“哈依勒”(劳动号子)、“玉尔”、花儿(或少年)、宴席曲、小调、打调、风俗仪式歌等类别。它们有的属于本族传统民歌,用撒拉语演唱,比如“玉尔”等;有的则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比如花儿、宴席曲、小调等用汉语演唱,并受到汉、藏、回等民歌的影响。在其中,“玉尔”和“花儿”乃是撒拉民歌较具代表性的两个歌种。

    “玉尔”也叫“撒拉曲”,是主要流传在撒拉聚居区的一种情歌,多用撒拉语演唱。据说这是撒拉族最古老的一个歌种,很多曲调是由撒马拉罕迁来的撒拉族先民们带入并流传下来的。“玉尔”的唱词多为五言体,每首句式不定,内容常反映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旧婚姻制度的不满与反抗等;曲调以五声羽调式为常见,旋律进行中强调商音,形成较独特的风格。这种歌只能在田间野外等场合演唱,一般是男女对唱,或男唱、女间插对白的形式,有时女方也可以用“口弦”为歌唱伴奏;传唱较广的曲目有《巴西古溜溜》《白兔之歌》等。在流传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玉尔”在音调结构和风格特色上呈现差异。比如循化县城以东的“玉尔”基本是由一对对称的上下句构成,曲调较多保存有撒拉族音乐特征,音乐明快、诙谐;循化县城以西的曲调,有的明显受到藏族山歌的影响,节奏稍自由,旋律多装饰,演唱时有短促的颤音,等等。

    撒拉“花儿”与“玉尔”同被归于当地的“野曲”之列,一般只能在山间野外或者“花儿会”上演唱,所唱内容多与情爱有关。作为西北地区诸多民族普遍流传的一个歌种,学界一般认为,撒拉花儿不仅带有河湟地区“花儿”的普遍规律,如使用汉语演唱,歌词受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影响,曲调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种,其中长调子高亢、嘹亮,短调子结构较规整、旋律紧凑,等等。虽然它的正词用汉语,但衬词、衬句常用撒拉语,在音阶、调式、旋法等方面也具有本族特色。比如撒拉花儿的曲调多用羽调式,与汉、回“花儿”常用徵调式有所不同,而且,采用徵调式的撒拉花儿,其旋律也多强调la do mi三个音,带有较强的羽调式色彩。撒拉花儿曲调丰富,流传较广的曲目,有《孟达令》《撒拉大令》《三花草令》《清水令》《水红花令》《三起三落令》等,风格独树一帜。

    除此之外,深受撒拉群众喜爱、曲调丰富且应用较广的民歌,还有“哈依勒”和宴席曲等。“哈依勒”是撒拉语对劳动号子的统称,常用于伐木、拉木、打墙、打连枷等劳动场合,音乐粗犷、淳朴,节奏明快,音调简洁,与当地汉族劳动号子相近,以成套演唱的“拉木号子”和风趣生动的“打墙号子”较具代表。宴席曲也称“家曲”,主要用于喜庆婚宴等场合,多用汉语演唱,内容或为祝福、赞颂,或是叙述故事,一般婚礼之夜演唱最盛,常通宵达旦演唱,有时还会配以舞蹈动作,气氛热烈欢快,曲调优美流畅。在与汉、回、保安、东乡等族的长期交往中,撒拉宴席曲的音乐风格与这些民族的歌曲呈现趋同,有些曲目则直接源于后者,比如来自回族的《方四娘》《尕老汉》,汉族的《孟姜女》《四季歌》等,充分说明撒拉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唱响的地方——乌孜别克族的音乐生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