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图文]滇西氐羌后人的歌乐生活——普米族民间音乐侧记            【字体:
滇西氐羌后人的歌乐生活——普米族民间音乐侧记
作者:李延红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音乐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30

 

       滇西北和川西一带的普米族是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在语言和族源上与羌族关系较近,其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却与毗邻而居的纳西、藏、白、傈僳等民族联系密切。因此,普米族的民间音乐不仅拥有深厚的本族传统,也具有风格多样、地域鲜明的特征。

  普米人爱歌、善歌,无论社会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民歌。各地流传的民歌种类繁多,如“哩”、“迪”、“啯”、“洛白哩”等。若以演唱场合和内容,则可分为古歌、风俗仪式歌、山歌、抒情歌和劳动歌等类别。

  “哩”是所有普米族民歌中所占比重最大、数量最多、用途最广的一类民歌,相当于古歌和风俗歌,常用于特定的场合或仪式且多由男性长者演唱。“哩”的歌词篇幅长大,唱词固定且具有叙事特点,所唱内容广泛,曲调深沉、庄重,同时在音乐上较多保留了本族传统音乐的风格。

  民间被称作“哩”的歌种有很多,其用途、内容、风格迥异。比如以歌唱本族历史、传说故事或英雄人物事迹为主的“查哩”(古歌),其音乐庄严肃穆,节奏常随情感起伏,曲调具有吟诵的特点。音调与古歌较接近的“茸哩”(祝歌),多用于喜庆节日聚会互相恭贺祝福,内容多与各种生活礼仪相关,常见的有《祝福歌》、《贺新房歌》、《酒歌》、《茶歌》等。逢年过节时老人在火塘边引歌助兴所唱的“吴席哩”(年节歌),曲调朴实无华,带有吟诵的特点。隆重、热闹的传统婚礼中,从提亲到宴客各个环节唱的“匹亭哩”(婚礼歌),如《米达哩》(认亲歌)、《米西哩》(接新娘歌)、《米东哩》(嫁女调)、《米依哩》(迎亲调)、《贡单贡穷》(关门开门歌)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而丧葬仪式中存在的“私米东哩”(葬礼歌),又分歌手唱的“挽歌”、巫师“韩规”念诵经文的唱腔,以及少数信奉喇嘛教地区寺院喇嘛所用的喇嘛调等。它们的音调或低沉压抑,或平和安详,或近于吟诵,各具特点。

 
    普米人的各种劳动生活如砍柴、打麦、放牧等体力劳动,所唱歌曲统统称作“落白哩”。这类歌有的节奏鲜明,曲调简单,与劳动节奏配合得相当密切,且有统一、协调劳动节奏、消烦解闷等实际功用,比如《打麦歌》《打豆子歌》《扬麦歌》等;有的虽然也与劳动生活有关,却是以诉说生活艰辛等内容为主,思想感情深刻,音调凄凉忧伤,如各地妇女在艰辛的体力劳动中唱的《推磨歌》等。

  此外,属于山歌的“迪”多是在山间放牧、行路或劳动时即兴而唱,内容以爱情居多,常表现为男女对歌的形式。“迪”的音调高亢辽阔,节奏自由舒展,旋律起伏跌宕,音域在八度以上,多为上下句的乐段结构,音乐具有明朗抒情的特点。各地流传较广且最具代表性的曲调,有“阿辽辽”、“阿里呀哩”、“阿柱哩”、“竹西戛责”等。“国”是指年轻人唱的抒情歌,既包括歌唱自然风光或美好生活的短歌“花花调”,也有以诉说痛苦和不幸为主的苦歌(或苦情歌)。一般前者多情绪欢快热烈,曲调流畅,节奏明快;后者则多有忧伤沉闷、深情凄楚的特点。

  各地常见的民间乐器有竹笛、口弦、葫芦笙、人骨号、唢呐、四弦琴、锣、钹、鼓等。它们多数常用来伴奏舞蹈,如竹笛和葫芦笙;或者用于婚丧、祭祀等仪式活动,如唢呐和锣鼓类乐器。所以普米族很少有独立演奏的器乐曲,绝大多数器乐曲为舞曲。当前较流行的器乐曲有唢呐吹奏的《过山调》《海螺调》《翻山调》等,竹笛吹奏的《邀请曲》和木叶吹奏的《情歌调》等等。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百转千回“嫁令阔” 赫哲族民歌的传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