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图文]河南超化吹歌传承青黄不接-千年宫廷乐遗珠民间            【字体:
河南超化吹歌传承青黄不接-千年宫廷乐遗珠民间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河南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6

 

吹歌队队员基本上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意,平时也只能凭着喜好偶尔“玩玩”

 7岁的宋星辉学吹笙半年了,是目前超化吹歌最小的演奏者。从上个月开始,他每天都要练习
吹歌。因为,爷爷告诉他,7月25日、26日、27日三天,他们将在北京紫禁城太庙演奏,向全球展示这项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宫廷乐吹歌艺术的魅力。

  【展演】

    超化吹歌将为奥运奏响

    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奥组委将在北京举办奥运文化节,邀请全球优秀艺术团体代表各国文化来京展演。

    在众多大型活动申请中,奥组委最终选择了河南少林寺和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提交的“人文奥运之少林功夫文化体验日公益活动(以下简称少林文化日)”方案。日前,奥组委已经下达了官方正式批复文件。

    活动安排在奥运会倒计时前10天,即7月25日、26日、27日三天。演出的地点在北京紫禁城太庙。每天下午3点~5点,在太庙广场举行中原文化展示。晚上8点~9点30分,在太庙正殿前举行少林功夫主题大型演出。

    除了传统的少林禅、武、医,还将有一项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宫廷乐艺术展示给世人。这就是流行于郑州新密一带的古典民族器乐艺术——超化吹歌。

    【背景】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

    由于供奉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河南新密超化寺名震一时,是明朝香火旺盛的大寺院。

    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超化寺参拜,将吹歌传授给僧人。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的僧人传给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民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当地的尖山乡沙古堆村、袁庄乡姜沟村、超化乡超化村都有“吹歌社”。最享有盛名的还是超化村“吹歌社”。目前超化吹歌队由16人组成,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萧、韵鼓、大铙、碰铃等乐器,堪称我国古代的交响乐。

    2006年11月份,超化吹歌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2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省此次入选的传统音乐类中8项名录之一。

  【现状】

    超化吹歌传承面临青黄不接

    超化吹歌的传承,得上溯到明末宋大运那一代,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代。“青黄不接了”,超化吹歌队队长宋俊忠说。

    新密吹歌的行规很严,为了保持音乐的高雅,不能为婚丧嫁娶服务,只用于拜会朋友、参加祭祀典礼、庙会和娱乐。300多年来,吹歌队始终恪守这项规矩,队员们只能凭着自己的爱好,偶尔“玩玩”。

    16个成员中,除了上了年纪的,每个人基本都有生意。吹管子的王国卿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生意上。宋俊忠说,他们家是世家,费多大力气他都会把吹歌传下去,“好在小孙子喜欢这个,算是有了接班人。”

    上了一节课就请假来练习的宋星辉,抹了把脸上的汗,就鼓着腮帮子开始吹笙。休息的时候,他说,知道能去北京表演高兴坏了,“到时候,把台下的观众都当成萝卜白菜,就不紧张了。”宋星辉今年7岁,是超化吹歌目前最小的乐手,学吹笙才半年多。他很认真地看了看爷爷宋俊忠,“我是爷爷接班人,不能让吹歌失传了。”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南京本土音乐教育探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