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徽州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三座丰碑            【字体:
徽州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三座丰碑
作者:程永宁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17

 

徽州(现黄山市),地处吴楚分源,史称东南邹鲁。徽州文化体系完备、博大精深。徽州戏剧(简称“徽剧”)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人主班、徽调主艺、优伶主演,是徽剧活动的基本形式。

徽剧,浸润在四季分明的徽州山水、天人和合的徽州社会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之中,又以其巨大的艺术包容性、流变性和扩展性,在戏路即商路的历程中,“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50多个剧种的戏剧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成为‘京剧之父’”(李泰山主编《中国徽班·前言》)。历览吴楚分源的徽州,中国戏剧在这里有着三座不朽的丰碑。

 

丰碑之一

 

    1600年春,徽州府邑城东郊搭戏台36座,大江南北48个戏班登台献艺,开创了中国戏剧“天下名优萃聚竞技”之最。

据《歙县志》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徽邑举行“迎春赛会”,有戏台36座,供来自苏、浙、豫和本县戏班献艺,并有48个马戏班同时演出。歙县藉著名戏剧评论家潘之恒参与组织。天下名优萃聚竞技,“迎春之盛,海内无匹”(潘之恒《亘史》)。又据李泰山主编的《中国徽班》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徽州府邑城东郊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迎春赛会,建有戏台36座,参加演出的除吴越昆曲优伶,还有本地艺人。又载:据高庆樵先生《徽苑谱春秋》所述,这年正在南京编校《盛明杂剧》的潘之恒也专程赶回徽州,随同前来的还有吴越名优寇四儿等,他们演出了南戏名剧《拜月亭》。20卷本《徽州文化全书》第九卷朱万曙先生主编的《徽州戏曲》评价:“潘之恒记载的万历二十八年(1600)徽州府城东的迎春赛会,是一次规模盛大的公众性活动,更是一次有丰富的戏曲的活动”。

近年,歙县人民政府编纂的《歙县民间艺术·戏剧》,对500年前这一盛况空前的演艺活动记载更详:万历二十八年(1600)春,徽州举行迎春赛会,召集众多戏班和48个马戏班同时演出。戏剧家潘之恒参与了这次“天下名优萃聚竞技”的组织活动。赛会在城府东郊搭戏台36座,登台献艺的有各地徽商推荐邀请来的戏班,也有徽州本府各县名班。来徽参加这次赛会献艺的名优有从南京来的寇四儿和张三旦,演南戏名剧《拜月亭》;有寿州马四娘率其女郎班十五、六人来演《西厢记》全本,生、旦、净、丑悉由女郎扮演,各色皆擅长其艺;有汉口班和杭州班对台演出《织锦记》;有苏州班和信阳班对台演出《破窑记》等等。对台戏让观众叹绝倾倒,不知该看哪个台口的戏为好。徽州本府戏班的演出,也很叫彩,其中有歙县一名叫张茶茶的女演员,艺名“舞媚娘”,年仅15,家住邑城河西,时演《蟾宫折桂》扮演嫦娥,技艺精湛,堪压群芳,潘之恒称赞她“春色腔妍,颜色与之焕发,光彩灌注,一郡见者,惊若天下”。三天戏毕,组织者在歙县河西太平兴国寺诸天阁盛宴款待各地名伶,潘之恒即兴献上离合体字谜诗一首助兴,诗以《西厢记》地名、人名为谜面:“待月西厢寺半空,张生普救去求兵,崔莺失却佳期会,只恨红娘不用工”。席间,南京名伶寇四儿、张三旦分别猜得“红娘不用工,‘红’去‘工’只有绞丝(纟)”、“崔莺失却佳期会,‘崔’去‘佳’只剩下一个“山”;歙县名伶舞媚娘抢猜得“待月西厢寺半空,‘待’去‘寺’只落下个双人旁(彳)、张生普救去求兵,‘救’去‘求’只剩下个反文(文)”。三人所猜合起来,得一个“徽”字。众人称妙,潘之恒出赏。

500年前的潘之恒惟一首字谜诗,就把个“徽”字广泛传播,真是“做好徽文章”的高手。

这次迎春赛会,36座戏台,48个名班,数百名优伶,公演三天三夜,数万人次的观众。并且,各戏班人员进出于崇山峻岭的徽州,路途之遥,行走之艰,可想而知。整个活动所费巨资则更不在话下。这在500年前的中国,实为罕见。潘之恒评价“从来迎春之盛,海内无匹,即新安(注:徽州古地名)亦仅见也”。1600年徽州的迎春赛会,是徽州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丰碑之二

 

    1790年秋,清帝乾隆八旬大寿,“四大徽班”进京贺寿献艺,开创了中国戏剧“徽班北上京都,融合南北声腔艺术,造中国京剧”的新纪元。

   据《歙县志》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八旬寿诞,春台班进京演出,技艺出众,与“三庆”、“四喜”、“和春”合称进京四大徽班。《休宁县志》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

李泰山先生主编的《中国徽班》载:所谓四大徽班,即“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高宗弘历八旬“圣诞”,南方久享盛名的徽班(如上列四徽班),在清王朝在南方的封疆大吏和盐务官员的征聘之下,纷纷进京,参加为弘历祝寿的盛大演出活动。

《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戏曲》载:“四大徽班”是指在乾隆五十五年后陆续进京并在北京舞台获得广泛影响的三庆班、春台班、四喜班、和春班四个徽班。四大徽班进京是中国戏剧上的一件重要事情。由于徽班进京,促进了戏曲声腔剧种的融合,并最终促成了京剧的诞生,戏剧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由黄山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季家宏先生主编的《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在其戏曲类注释“徽剧”一词中称: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对许多剧种起了深远影响,清代中期,更风糜全国。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进入北京演出……(徽剧)逐渐演变成为京剧。这些记载说明,由于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造就了中国京剧的诞生。

乾隆皇帝八旬万寿,为什么征聘四大徽班进京贺寿?这其中必是有原由的。有研究者认为,至少有这样的两件事对征聘四大徽班进京贺万岁寿具有决定性作用。

事之一:清朝康熙、乾隆两个皇帝都曾六次江南巡视,其间雄居扬州的徽商大贾参与对皇帝的接待亦是必然。清代的皇帝从顺治帝开始就喜欢戏剧,康、乾两帝南巡,徽商奉献大戏以娱皇上自是重头项目。据《圣祖五幸江南全录》记载:(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初九日)皇上行宫演戏十一出,系选程乡绅家小戏子六名。演唱甚好,上大悦。(三月十二日)皇上过钞门关,上船开行,抵三涂河宝塔湾泊船,众盐商(笔者注:即徽商)预备御花园行宫,盐院曹奏请圣驾起銮,同皇太子、十三阿哥、宫春驻跸,演戏摆宴。

到乾隆南巡,徽商们奉献徽班大戏娱乐皇上的时尚文化,“准备的更加充分和隆重”(引自朱万曙主编《徽州戏曲》)。钱泳《履园丛话记》载道:梨园演戏,高宗南巡时为最盛,而两淮盐务(笔者注:徽州盐商)中尤为绝出”。

以上所记可以说明,康、乾二帝对徽班徽剧是十分熟悉和喜好的。由此推断,圣驾南巡观看了徽班徽剧留下的良好印象,是促成后来的四大徽班进京的重要原由。《徽州文化大全·徽州戏曲》在《清代扬州徽商蓄养的徽班》一节论述“徽班发展的新背景”中,结论性地讲道:“总之,到了康熙、乾隆年间,由于徽商云集扬州,由于康熙、乾隆多次南巡,促使扬州成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这一历史新背景,也推动了‘徽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科院幺书仪先生在《徽班给北京带来了什么》一文中又写道”乾隆时期的扬州戏班中的名班,大都是属于徽商的戏班”。“四大戏班中的三庆徽班,也是扬州的戏班”。这说明,清代扬州徽商蓄养的戏班都是徽班,即“徽人主班”。

事之二:在四大徽班进京贺万岁寿的同一年(即1790年)的六月,出生徽州大盐商家庭、已被恩准归养三年的乾隆皇帝重臣曹文埴奉诏赴京入宫,参加皇帝的寿诞庆典。为贺寿献礼,曹文埴带上蓄养的家班华廉班(后更名“庆升”班),一同来到北京,在宫中演戏两天两夜。演出的剧目《水淹七军》、《奇双会》、《闹天宫》、《凤凰山》、《水漫金山》、《三档》、《回营》、《跑城》等。皇上、皇后、诸嫔妃及文武百官观看演出,因演技精湛,皇族上下和文武官员大为赞享。演至精彩处,在阁楼看戏的皇后竞命撤帘。演出后,徽班戏名声大振。也因此,乾隆看了华廉戏班精彩演出以后,才极有可能决定征调江南扬州的徽班进京的。华廉班是“四大徽班进京竞艺的开路先锋”(引自《歙县民间艺术》)。

1790年曹文埴带的华廉班进京是六月,四大徽班进京则在同年秋季以后。这一事实,《徽剧资料汇编》收录的刘洪非先生《话说四大徽班进京》所记可佐:“第一个入京的徽班是三庆班,这以前有个别徽班进京演出”(注重号笔者加的)。这“个别徽班”就是曹文埴的家班——华廉班。

从在扬州的徽商大贾以徽班徽剧迎接圣驾的文化盛景,到乾隆老臣曹文埴自带家班贺圣寿的先锋壮举,再到“四大徽班”应征进京,三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并都是徽班徽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个波澜壮阔的历程,充分反映了徽州的儒商大贾精于经济、工于文化、秩于社会、善于政治。徽商因文化的丰硕建树而辉煌明清五百年,“成为影响全国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社会发生过深远影响”(引自《徽州文化全书·徽商》)。

徽商蓄养戏班,扶持、培育并发展徽剧,凭借其经济、文化、政治和盘踞江南中心扬州的优势,促进了“四大徽班”进京,推开了中国戏剧发展的新局面,造就了中国的国粹——京剧。这是徽州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丰碑之三

2007年,中国戏剧家协会等七家在黄山市共同主办“京剧寻根之旅”活动,泰斗荟萃,盛况空前。开创了中国京剧“思源徽剧,寻根徽州”之先。

以徽班进京的1790为启始,徽班进入了播种京剧的孕育期。《中国京剧史》将徽班进京到诞生京剧的发展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徽班进京之初,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营养,使之“成为一个诸腔俱备的综合戏班”。第二阶段,徽班在北京经历了10年曲折。第三阶段,至1830年左右汉戏演员进京,形成了北京剧坛的徽、汉、秦合流之局面,为京剧的形成奠定基础。第四阶段,道光20年(1840)以后到咸丰末年(大约1860年),京剧形成。

徽班进京已210多年,京剧诞生已160多年。从播种京剧到孕育京剧再到诞生京剧,徽班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世纪中晚期以来,京剧独领中国戏剧之风骚,荣升到了“国粹”的崇高地位,高山仰止。但是,中国京剧不忘饮水思源,不忘寻根问世。

2007年秋,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联、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电局7家在黄山市共同主办了泰斗荟萃,声势浩大的“京剧寻根之旅”活动。

“寻根之旅”,历史的沉重,文化的震憾。从2007年的9月—10月,整个活动共六大项目,前后近一个月时间。其中,形成极大轰动的有两项:

其一,927日晚,在黄山市徽州大剧院,“徽风国韵京剧名家寻根演唱会”隆重开场。这一夜的徽州大剧院,“泰斗荟萃,空前仅有”,同台献艺的艺术家是: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先生;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大奖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尚长荣先生;

国家一级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常委(文职中将)叶少兰先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河北省京剧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裴艳玲女士;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李维康女士;

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耿其昌先生;

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湖北省京剧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朱世慧先生;

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梅花奖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少云先生。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先生,专场担任演唱会主持人。

其二,928日下午,在黄山市市政府所在地屯溪世纪广场,“梅绽黄山——梅花奖艺术团‘军民联欢’演唱会”隆重开场。来自全国各地10余个剧种的14名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家登台献艺,万余名观众为之叫绝。登台演出的剧种和艺术家有:

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三届梅花奖获得者、北京军区战友工文团于兰女士;

徽剧,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梅花奖获得者、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李龙斌先生;

豫剧,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梅花奖获得者、聊城市豫剧院院长章兰女士;

湘剧,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三届梅花奖获得者、长沙市湘剧院院长曹汝龙先生;

汉剧,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二届梅花奖获得者、常德市汉剧院副院长彭玲女士;

晋剧,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梅花奖获者、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武凌云先生;

评剧,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评剧院谷文月女士;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三届梅花奖获得者、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先生;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九届梅花奖获得者、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吴亚玲女士;

昆曲,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河北省京剧院院长裴艳玲女士。

同台演出的还有:小品,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九届梅花奖获得者、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武利平先生;

歌曲,表演艺术家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九届梅花奖获得、广东省歌舞剧院郑强先生;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三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歌舞剧院韩延文先生。

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梅花奖获得者、牡丹江市京剧团团长李鼐先生,扮演周恩来总理登台开演了第一个节目——《总理致辞》。

这场大型演唱会的主持人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九届梅花奖获得者、广州军区战友文工团高侠;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九届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省歌舞剧院郑强;驻黄山部队军艺团演员陈辉。

此外,“京剧寻根之旅”的另四项活动是:京剧寻根论坛,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先生率中国京剧院来黄山市专场演出,《京剧寻根之旅纪念邮册》发行式,京剧票友大赛。

整个活动具有开篇序幕意义的是,912日在北京奥运新闻中心举行的“中国京剧寻根之旅·新闻发布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出席并代表中国剧协发表讲话,深情表达了京剧与徽剧、京剧与徽州的思源之情、寻根之情。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中央各大媒体、北京各大媒体、境外各大媒体和本省市媒体近50家。

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艺术教育家董伟先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季国平先生专程到黄山指导“京剧寻根之旅”活动。

“京剧寻根之旅”在北京,在安徽,在黄山(古徽州),轰动中国剧坛,影响海内海外,振奋国民文心。这是徽州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三座丰碑。

 

结 束语

 

京剧兴起,徽剧式微,这是一个嬗变的生动过程,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文学艺术推陈出新的规律。梅葆玖、尚长荣、叶少兰等当代京剧界泰斗在参加本次“寻根之旅”活动中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达了这样的见解,同时,他们都认为,徽剧在中华文化和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曾经是一个时代的高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2006年,黄山市人民政府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徽剧已经被列入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保护名录。为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徽剧,黄山市人民政府新设了“徽剧研究中心”机构,列入财政全额供给的事业单位。对徽剧的保护和传承,是徽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义务和责任。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视频)内蒙赤峰雅乐--草原奇葩

  • 下一篇文章: 上学歌(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音乐教案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