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闽南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布袋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字体:
闽南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布袋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作者:郑玉琦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

作者:厦门启悟中学:郑玉琦 洪啸音乐教育论坛紫月儿推荐

  布袋戏及其源流

    布袋戏是中国传统偶戏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它区别于皮偶的皮影戏,与提线木偶同属于傀儡戏的表演形态。因为戏偶的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布袋戏又俗称“掌中戏”。

布袋木偶戏的起源迄今无科学的定论。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木佣;西汉时就出现木偶的雏形—“歌舞佣”(乐佣);北齐之后,木偶戏与其他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到唐朝时,文化繁荣异常,中国传统偶戏的表演与制作几近完美的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福建的布袋戏大约产生在明末清初,基于地方本位主义的思想,于是就有了关于其起源的两个大致相同的“落魄秀才隔帘表古”的民间传说:清初嘉庆年间的泉州秀才梁炳麟和明朝万历年间的漳州南门外的秀才孙巧仁。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布袋戏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想要继续生存并发展就必定要进行改良,以至形成现在古老与现代并存、相得益彰的表演内容和形式。闽南的布袋戏有两个流派:一为北派,流行于漳州地区;二为南派,流行于泉州地区。其主要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北派唱的是北调(汉调、昆腔、京调)亦称“北管”,表演上采用京戏做派;南派唱的是南调(包括傀儡调)亦称“南管”,表演上采用梨园戏做派。近代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具代表性。1886年,漳州地方豪绅蓝汝汉自上海引进京剧而大力推广,漳州布袋戏逐渐吸取海派京剧的表演风格。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漳州布袋戏艺人杨胜始集大成,创闽南“北派布袋戏”风格,与泉州“南派布袋戏”分庭抗礼而略胜一筹。因此杨胜被奉为“北派布袋戏”的一代宗师。三十年代以后,台湾歌仔戏风行全漳,“北派布袋戏”在表演上仍然采用京戏做派,但在戏曲音乐上逐渐改为歌仔戏戏曲唱腔(1949年后,歌仔戏在大陆地区改称芗剧)。此后的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称代表,泉州已居次要地位。

台湾布袋戏自闽南传入,有三个流派:南管(泉州传入)、白字戏(漳州传入)、潮调(潮州传入)。但是随着台湾社会的逐渐繁荣,台湾偶戏也衍生出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艺术形象与观赏趣味。尤其布袋戏更是随着本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特殊背景和许多优秀艺人的创造、改良,而形成台湾布袋戏的独特风格。目前,分为“传统布袋戏”和“金光布袋戏”两大系统。

布袋戏偶的角色分类

根据不同的唱腔和装扮划分,布袋戏偶一般分为以下六个行当

生:“生”的脸谱,没有特殊色彩,看起来是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当然,“生”还可再细分:童仔生——是布袋戏中的小孩子;文生——是读书人,剧中的背景多半是穷困的。穷书生的装扮肯定很寒酸,一旦功成名就,便会官袍加身,可以光耀门楣了;武生——练就一身的好功夫,到处行侠仗义,武松便是很典型的武生;须文——是有黑胡须的生;掺文——是黑胡须与白胡须参杂的生。

旦:只要是女性,全是“旦”。小旦——年轻的女性;老旦——年老的女性或媒婆;独旦——专指寡妇;家婆旦——专指媒婆;杀手旦——是心狠手辣的坏女人;刀马旦——指会功夫的女将;白毛旦——白发的女人,杨家将中的老太君便是一例。

净:“净”是花脸。红花脸——象征忠义耿直,没有胡子的是红花仔,有胡子的是红大花;黑花脸——表现脾气暴躁,没有胡子的是黑花仔,有胡子的是黑大花;青花脸——表现邪恶的、反派的,没有胡子的是青花仔,有胡子的是青大花。

末:“末”是由老生分出来的,为年纪老迈的老人,已趋近人生的尾声。“末”主要有二种:开口的叫白阔、闭口的叫村公,他们的头发和胡须都已如白雪一般了。

丑:“丑”,顾名思义就是小丑,“丑”是布袋戏中的甘草人物,布袋戏中若没了丑角,便将大失其趣。“丑”有很多种,通常扮演的是小人物:三花又称文丑,最常扮演花花公子;大头仔是憨厚的,最适合扮演仆人或跟班;其他的丑角也都各有特色。
杂:凡是不能归为“生”、“旦”、“净”、“末”、“丑”的人物便称“杂”,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等妖魔鬼怪即是。

布袋戏偶的制作过程

布袋戏偶的制作过程体现了闽南文化艺术的风格和特点。目前,漳州的布袋戏偶制作较为著名,其以细腻的刀功、丰富的色彩、精致的服装赢得海内外华人的赞誉,其戏偶除了满足本省的演出需要,还出口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区。

布袋戏偶的木料一般以樟木为主,因为其质地坚硬又防蛀,戏偶整个制作过程几乎是纯手工操作,因此,其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一般戏偶高32至40公分不等。布袋戏偶的十三道制作工序:选材、雕刻、磨平、打土底、刷白底、贴棉纸、调五色、上彩、勾画脸谱、盖腊、扎髯结发、连接布袋、穿戴外衣帽巾。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闽南文化艺术种类介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 下一篇文章: 全国各地戏曲剧种大观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