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闽南文化艺术种类介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字体:
闽南文化艺术种类介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作者:紫月儿推…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

 

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紫月儿推荐

南曲  

     南曲,也称做“南音”、“南乐”、“南管”和“弦管”,它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南曲”是唐朝末期闽王王审知兄弟入闽时带来的乐种,也有说是唐末韩偓入闽时带来的。清康熙年间,五少芳晋京入宫演奏南曲,“官弦齐鸣,音调谐和,婉转幽扬,沁人心肺”,康熙大喜,赐于五少芳“御庭清客”之誉,南曲被称为“御前清曲”。过去,演奏南曲,还要撑把彩伞,因它是康熙帝所赐,以表荣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省也流行南曲,凡是闽南方言可流通的地区就有南曲,故世人又称它是“福建的国际歌”。

锦歌

  锦歌是闽南地区一种民间说唱音乐。随着郑成功驱荷而传入台湾和南洋群岛,并在那里扎根开花。在台胞努力之下,锦歌在台湾还发展成为歌仔戏。

  据地方史志记载,锦歌是宋、元年代闽南地区性民歌、民谣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戏曲、南曲、南词的养分,经过民间艺人揉融而成,流传于闽南广大农村地区。在旧社会,农村萧条,农民流入城市,锦歌也跟着流进城市;锦歌艺人像乞丐一样沿街卖唱,所以有人说它是“乞丐歌”。解放后,锦歌也获得新生。

答嘴鼓  

  它是闽南方言或说闽台两地一种幽默风趣的地方曲艺,很受人们欢迎,有“闽台相声”之称。

  答嘴鼓,原名叫“触(da)嘴古”,台湾人民现在还这样称呼。“触”,是抵触、顶撞的意思;“触嘴”,是斗嘴,或说舌战之意;“古”,就是故事。厦门方言“讲古”,即讲故事。“触嘴古”,就是两人在轻松气氛中互相戏谑,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之,有人把“触嘴古”称为“拍嘴鼓”漳州地区人民因其对话语言节奏性强,称“答嘴鼓”为“答嘴歌”。解放后,才统一称为“答嘴鼓”。

高甲戏  

  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它源于泉州一带农村。相传二百年前,泉州府沿海农村,每逢迎神赛会,都有舞狮队表演。农民崇拜梁山英雄,往往扮做宋江、李逵、林冲、鲁智深等人物,结队游行。遇到庙会表演时,就在武打基础上,表演水浒故事,因之人们又称之其为“宋江戏”。后来,它吸收了梨园戏和傀儡戏、布袋戏的剧目,曲调与表演技术,发展成为文武合演的“合兴戏”。清代中叶,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阳腔和京剧等剧种等影响,逐渐形成“高甲戏”。

高甲戏的行当分为生、旦、丑、北(净)、杂角五大类。音乐以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为主。器乐过去主要是唢呐,现在是琵琶。

芗剧

  芗剧,台湾叫做歌仔戏。台湾歌仔的“杂念调”和芗剧的“杂碎调”,都源于“锦歌杂念调”。芗剧的曲调来自民间,过去是流散街头、茶室的曲调,唱词是群众的语言,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方剧种。

同安车鼓  

  它也叫“弄车鼓”或“车鼓弄”,源于宋元而兴于明清。表演的形式、道具、器乐都较简单。演员只有车鼓公和车鼓婆两人,相传从前同安新圩有对开豆腐店的老公婆,夜夜磨豆腐闲闷,自编歌词逗趣,后传至村里,经艺人加工而成的。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漫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 下一篇文章: 闽南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布袋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