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教学叙事专区 >> 文章正文
跨越国界的音乐教育理念:成全青年人的个性            【字体:
跨越国界的音乐教育理念:成全青年人的个性
徐承的郭声健、郭曲访谈汇编
作者:徐承    文章来源:《美育学刊》-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19

编者按郭声健教授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尤其重视在音乐教育中贯彻审美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本刊曾发表过多篇郭教授的论文,展现了他在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思想,在读者中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在最近一次与郭教授的交谈中,编者意外获知他在家庭教育中同样贯彻了审美教育的理念,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他的儿子郭曲,作为一名武汉大学的优秀工科毕业生,在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背景下,报考世界顶级的现代音乐学院——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本科并获录取。郭曲对求学之路的选择既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体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体现出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个体身上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伯克利音乐学院对郭曲的专业发展潜力的首肯,体现出这所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与郭曲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之间有着许多一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揭示或能为我国教育界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有鉴于此,编者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对身处异地的郭氏父子进行了多次访谈。现将访谈内容整理、编辑如下,以飨读者。

 

徐承:郭教授、郭曲同学,你们好!非常感谢你们父子俩愿意就郭曲的教育历程与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些可贵的经验。我想我们访谈的话题可以从郭曲最近这次求学生涯的转变开始,然后逐步回溯郭曲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背景、介绍郭曲在美国留学第一年的所闻所感,最后对音乐教育的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内容进行再探讨。所以,首先能否请郭曲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由武汉大学毕业并报考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大致情况。我认为无论如何,你被伯克利录取都可以算是一件“壮举”,因为伯克利每年在亚洲招收学生的名额非常有限,据说国内专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也很难申请成功,迄今为止中国内地的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生还保持在个位数。

 

郭曲:好的。实际上,在2010年读大三的时候我就赴韩国参加过一次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尽管那次考试因为准备不足而没有成功,但招办主任对我说的一番话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他告诉我:你虽然是在读本科生,但还很年轻,伯克利的学生年龄差距都很大,我自己就是25岁才被录取的,所以,不管结果如何,你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为了第二次报考能够成功,我于20116月赴美国参加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一个夏令营项目。当时我已经从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顺利毕业,可以全身心地去准备伯克利的考试。在为期一个半月的夏令营活动中,我们被安排上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一次接触了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切身感受了伯克利的校园文化氛围,由此让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非伯克利不读。当时,我父母有些担心,几次提醒我最好多申请几所学校,以防万一。但我有点固执己见,最后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又申请了好莱坞现代音乐学院(这所学校先于伯克利也给我发了录取通知书)。201111月,伯克利音乐学院首次在中国内地设考点,我运气不错,不用出国参加考试了,也很幸运,终于被录取了。

    我被伯克利录取肯定不是什么“壮举”,我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亮点。考试的时候试音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准备很充分,能力比较全面。而面试老师对我说的是,不管结果如何,我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并且走得很积极。之所以您对我这个案例比较感兴趣,我想可能主要是因为我是本科毕业生,又重新出国读本科;我是一个学测绘的工科大学生,又转学跨度很大的音乐专业。当然,在我们国家,不是每个孩子都像我这么幸运的。所以,我能成功申请入读伯克利,首先应归功于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其次要感谢我的父母。

 

徐承谢谢郭曲同学!你讲得很谦虚、很实在,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你的自信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郭教授,作为家长,您如何看待郭曲对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放弃在国内就业或读研究生而到美国重新读本科,是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的,我想您的支持一定对郭曲减轻这种压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郭声健郭曲申请伯克利音乐学院时,我曾以父亲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为他写过一封推荐信,信中有一段话很客观地反映了我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我说:支持郭曲放弃原来的测绘专业重新学习音乐,这对身处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父母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郭曲曾经就读的武汉大学测绘专业是中国乃至亚洲最顶级的,放弃它并出国转学音乐,就等于放弃了一份好职业,同时也意味着加重了我们的经济负担。但我们依然决定无条件地支持孩子申请去美国学习,圆他的音乐之梦。因为他太热爱音乐,他有音乐天赋,我们相信音乐会给他的人生带来幸福。

    说实话,我们毕竟是千千万万个工薪家庭中最普通的父母,要从一开始就义无反顾地支持郭曲的这种选择是很难想象的。可以这么说:儿子主动选择教育机会的过程就是我们父母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或者说,是儿子教育了我这个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

记得郭曲在读高二时,曾与我谈过报考音乐专业的想法,但被我果断否决。我当时的理由听起来很充分:一个没有经过任何音乐专业训练的人怎么可能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考上一流的音乐学院?一个完全有可能考上国内顶尖综合性大学的优秀理科生又怎么能够为了满足一时的兴趣而屈就于一般的音乐院系?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参加歌手比赛、组建乐队并演出、在音乐工作室拜师学艺和尝试音乐创作与制作,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显然他的心思和精力根本就没有放在自己的专业上面。在随后的多次交流中,他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放弃现在的专业,但却给了我们许多暗示甚至明示——他这辈子是绝不会放弃音乐的!直到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才开始设身处地地想象着像我孩子这样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灵气帅气十足的阳光男孩,扛着精密而笨重的测绘仪器奔走于建筑工地、或整天在办公室计算与分析数据并绘制设计图纸的情形,这份职业适合他吗?这份职业是他所需要和期待的吗?在深入而坦诚的沟通之后,我们彼此退让一步并达成了这样的意向:申请一个有音乐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出国读研究生。这意味着既不放弃现有专业,同时又保留了未来转学音乐专业的可能。问题似乎就此得到了解决,然而这样一种临时性妥协并未持续多长的时间,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孩子带着他自己作词、作曲、演唱和制作的两个作品,回家正式通报了自己的最终决定——准备申请出国学音乐,从头再来,从本科开始。说实话,如果没有此前的交流而使我们自己有所心理准备,如果没有听到他的作品而对他的音乐潜能有了新的认识,要想让我们同意他这种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和意外无比的决定,那是不敢想象的。可事实是,我们不仅平静地接受了孩子的决定,而且还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我们对他的充分理解和强有力的支持。因为,我们似乎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父母坚信不疑的事情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事情,父母代替孩子做出的决定不一定就是合适的决定,最了解孩子的还是孩子自己,孩子的未来必须由他自己去主宰。孩子现在的专业兴趣或许就是他未来的职业优势,孩子有某个方面的兴趣,那是他的幸运和财富,那是他人生幸福的基石,那也是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信心源泉。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一旦我们做父母的从思想观念上有了彻底的转变,那么,后来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我们的心情也突然放松了下来。孩子大了,的确应该把决定权交给他自己了。因此当他决定“非伯克利不读”时,尽管我们替他担心着,但在一次深谈过后,我们没有再把自己固有的想法强加给他。那一次我对他说:你已经21岁了,是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出决定的时候了,从此以后,任何重大问题都由你自己决定,但也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由自己所做决定而带来的任何可能的结果。一旦把决定权真正交给了孩子,表面上看他的压力似乎大了,但实际上他没有了来自父母一方的外在压力,心理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所以,正如您说的,放弃在国内就业或读研究生而到美国重新读本科,郭曲的确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当然父母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压力,而我们给他减压的最好方式其实是把决定权交给了他。

 

徐承:郭教授这番话让我们看到,郭曲在家庭环境方面是非常幸运的,他有一个善于理解孩子的父亲。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伯克利选择郭曲有着充分的专业理由,郭曲自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我们想请郭教授再为我们讲一讲郭曲小时候学习音乐的情况。

 

郭声健:这个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让郭曲参加过任何的专业音乐学习班。不仅如此,回忆起来,上大学之前他参加过的唯一一个学习班是奥数班,那大概是在郭曲上六年级的时候,他从北京转学到长沙,看到周围同学都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他也忍不住向我们提出来要上个什么班才好。我们说那你想上什么班就上什么班吧,最后他选择了学校举办的奥数班,不过学习的时间也很短,可能就上了几次课。

在家长们忙于给孩子报五花八门的培训班的当下,我们这种看似不负责任的做法是比较少见的。现在经常会有家长或朋友来咨询我,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好。我会半开玩笑地说,向我们学习吧,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学,因为他们够累的了。对孩子来说,最珍贵也最需要的是失去了就不会再有的童年,而不是所谓的特长,就像我们郭曲,几乎什么都没有学过,不也挺好的吗?而且以前我也经常跟郭曲说,你没必要和同学去攀比,当所有的孩子都忙于学特长的时候,其实那已经不是什么特长了,而你的特长才是真特长,没有特长就是你的特长,快乐、全面、自由而有个性地发展就是你的特长。很多人都不信我这一套,其理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理由听起来的确很有说服力,但是我说,当千千万万的孩子都拥挤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朝同一个方向奔跑时,怎么可能不输?让孩子不输的唯一办法就是别让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去拥挤、去赛跑、去比拼。现在学音乐的孩子特别多,问家长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听到最多的回答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我们的孩子也要学。这样一种跟风式学习,又怎么可能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以及真正的特长?

关于郭曲小时候学习音乐的情况,有一个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

的确如您所说,郭曲自小就表现出了很好的音乐感觉,但他从来就没有参加过音乐培训班的学习或接受过专业老师的辅导。所以,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他的小学音乐课堂上的。

郭曲上学早,五岁不到就在湖南家乡镇上的小学上一年级了,那也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因为他觉得在学前班不好玩了。为此,在我博士毕业的那一年,我们让他在我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玩了整整一个学期,以适应北京的新环境,并在转学到北京之后重读了一个三年级。他的学校离我们住的地方大约有20分钟路程,其实坐两站公交车就到了,但我们更喜欢走着去。每天清晨我们大手牵小手,一路嬉戏打闹地去学校,很温馨也充满情趣。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我问他北京读书的感觉如何。他稍微思考了一下,然后很认真地对我说:这么说吧,和北京相比,以前在小淹完小(家乡的小学)读书那真是度日如年呢!听他这样表达,我很欣慰,一个8岁的孩子竟然用“度日如年”这个词来形容此前的学习生活,表明他现在在北京读书是多么轻松和开心!但不久之后,我发现他的情绪状态有明显变化,上学和回家的路上都有些沉默寡言,不像之前那样喋喋不休和嬉戏打闹了。在我再三追问之下,他很委屈却又很胆怯地哭诉着对我说:“爸爸,音乐老师打我了!”听到这话,我脑袋一蒙,问清原委,我更是无比气愤。

原来,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老师叫他到讲台上去唱五线谱。可怜我的孩子在原来的学校哪有学过这玩意儿,不会唱就只好发呆地站在讲台上了。或许是这位音乐老师从来就没有碰到过不会识谱的孩子,觉着作为一个北京的学生竟然不会唱五线谱,那岂不是一件丢首都音乐教育界和首都人民脸面的大事,于是一气之下动手了。我心疼地问他老师到底是怎么个打法,儿子说是踢了他一脚!

学生不会唱五线谱,就遭到老师体罚,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忍无可忍。我真想立即去找这位音乐老师理论,但又害怕这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那时候我正好是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做编辑,我又想到要马上写一篇文章,好好地质问一下这位音乐老师:五线谱有多大个事,真的就这么重要吗?不识五线谱的孩子就要挨打受歧视吗?导致酷爱唱歌的孩子不再爱音乐,不如让作孽的五线谱见鬼去吧!……的确如此,自那以后每周两节的音乐课便成了儿子的黑色日:在有音乐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必须要教会他唱熟第二天在音乐课堂上有可能要唱的五线谱;在有音乐课的当天早上,我们在抵达校门口时一定要再把五线谱温习一遍,否则他就不敢踏进校门。更有甚者,他在家里不再唱歌了,也不再看电视里的音乐节目了,可是在那之前,他是多么地喜爱唱歌的啊!我要通过文章呼吁打我孩子的音乐老师,请把音乐还给我的孩子;如果由此造成孩子不再亲近音乐甚至怨恨音乐,从此以后他的人生与音乐决裂,那真是天理难容。因为我自己在编刊物,完全可以在最快的一期把文章发出来。但冷静之后我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万一这位音乐老师看到了我写的文章并很精明地对号入座,那不排除她会对我的孩子做出什么更可怕的事情来。

这件事对郭曲的伤害是全方位的,不仅他原有的音乐爱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他的性格和心理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一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父亲,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减少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但无奈收效甚微。令人庆幸的是,后来终于有一个机会让儿子逐渐恢复了对音乐的自信与亲近。元旦节班上举行迎新年文艺表演,同学们一致推举郭曲表演独唱,因为在五线谱事件发生之前他的演唱水平在班上已经暂露头角。在同学们的再三鼓动下,他终于决定“重返舞台”。那时候正值电影《泰塔尼克号》风靡全球,他想演唱该影片的主题曲《我心永恒》。那几天我刚好出差在外,是我的一位同事帮他准备了伴奏带,他完整而流利的英文演唱获得了“巨大成功”。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儿子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他的表演被公认为是班上最棒的节目,为此还应老师的要求唱了两遍。这个电话真让我如释重负,格外开心,因为,我又听到了儿子久违的笑声,他又开始喜欢上音乐了。

我知道,五线谱事件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受过伤,因此在那之后我不敢再去揭他这块伤疤。但我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因为它实在给了我们音乐教育太大的警示。直到多年以后郭曲高中毕业即将上大学之际,我想他应该已经淡忘了这件事,便试探性地再一次和他聊起了这个话题。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有忘记,而且还补充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细节:其实,音乐老师当时不仅踢了他一脚,而且还骂了他一句:“弱智啊,你!”这一句侮辱性的话深埋在儿子心中长达9年时间,竟然一直都没有跟我说起。可以想象这句话对他的伤害有多深,显然比踢他一脚更深更痛。听儿子淡淡地描述着这一补充的细节,我忍不住流泪了。这么多年我刻意不提及那件事,我是担心痛苦的记忆会再度伤到他,也以为或许他早就已经忘记了那一切。可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一伤痛深埋在他心底一直都没有释怀,直到多年以后他鼓起勇气把它说出来……他终于说出来了,表明他已经长大,表明他具备了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表明他已经原谅了曾经伤害过他的那位音乐老师。儿时背负的音乐伤痛终于彻底放下了,终于可以轻装上阵去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了。

 

徐承:这段回忆真让人唏嘘不已,可见教育行为的点点滴滴都深切关乎学生的成长。郭教授,对于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事件,您是否觉得应该给我们的音乐教育带来更多反思和启示呢?

 

郭声健:是的,这个故事很自然地让人反思我们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一些朋友得知郭曲由工科改学音乐并赴美留学,便对我说:亏你自己还是搞音乐教育的,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让他去学音乐,害得他整整耽误了本科这四年。我听了这话有些不以为然,因为我深知我们音乐教育的弊端所在,尽管发生在郭曲身上的五线谱事件或许只是一个小个案,但在我国,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即便是在课程改革进行了十余年的今天,它们对学生音乐爱好的藐视,对学生音乐天赋的扼杀,仍通过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层面或轻或重地都有所体现。因此我说,恰恰相反,郭曲之所以现在能够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他没有在国内接受过传统的音乐专业训练,从而使他的音乐兴趣与潜能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充分表现。

郭曲小学三年级时所经历的五线谱事件,只不过刚好发生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我常常能够在和老师们做讲座时说起,现在我又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然而,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不排除每天都可能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传统滞后,一方面太过看重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把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十分严厉的技艺操练场,另一方面太过在乎课堂的纪律问题,把本来最应该让孩子们感到自由、轻松、快乐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十分压抑的纪律训诫场,以至于音乐课堂充斥着责骂甚至体罚,我相信这样的故事经常都在上演着。这一现状令我十分忧虑,这会使得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本来就地位低下的音乐课程最终在学生心目中也丧失了地位。所以,当一线音乐教师跟我交流头疼的课堂纪律问题时,我说:音乐课堂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音乐教师自身的魅力来杜绝纪律问题的出现,而一旦出现了纪律问题,再去强制管理就比较难了,因为这不是音乐教师的管理水平问题,而是学科特点和学科地位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科特点和地位使得音乐教师不太可能成为课堂管理的强者,而音乐课堂和音乐教师的魅力所在就是音乐的美。

发生在郭曲身上的五线谱事件,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在音乐教学中,知识技能教学是重要的、必须的,但再重要也不能因此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更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灵。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绝对不能够以牺牲学生的音乐爱好和身心健康为代价。而一旦学生受到了伤害,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从哪里跌倒又从哪里爬起来,要创造和提供重塑学生音乐自信的机会。最为重要的是,作为音乐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可随性而行。

其实,此前我们并没有想过要让音乐成为郭曲的职业和谋生手段,我们希望音乐只是作为他的一种爱好能够陪伴他快乐成长和幸福生活。即便是现在他已经从工科转学音乐了,并且上了最好的音乐学院,我们也并不是多么期待他将来能够成名成家——他能够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就很知足了,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拥有这样的机会的,可以说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所以,当初他因为五线谱事件而受到的伤害,对我们来说是根本无法忍受的。好在这一事件并没有对他的音乐爱好与天赋、身心健康和人格造成无可挽回的致命性伤害,他是幸运的。

 

徐承:对这一事件是否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哪怕是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教育必须以双方相互尊重为前提?

 

郭声健:是的。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多年的课程改革,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在家庭和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很难真正实现双方的相互尊重,父母更多地把孩子看成是依附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够像尊重“别人”一样地去尊重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很不利的。在我们家庭中,虽然这方面谈不上做得有多好,但自孩子小时候开始,构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这种意识,一直是比较清晰的。因此,当我们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彼此都能够很快地冷静和平息下来,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这又有赖于我们和孩子之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通畅的交流渠道。

我读硕士和博士的时候,郭曲还很小,不识字,但我每次给家里写信都要单独给他写几句话,他也每次都给我“回信”,这种通过他妈妈的帮助而搭建起来的父子通信联系或许从小就培养了他的独立意识,也使得后来我和他之间的通信交流变得顺畅而自然,并在关键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记得郭曲读高三的时候,由于期望太高压力过大,他产生了厌学甚至逃避的心理。当时,我因准备出国访学在北京培训外语半年,得知情形后多次深夜通电话和他交心,为他减压,有几次还因情况紧急而飞回他的身边,但效果均不理想。于是我通过电子邮件给他写了一封4000多字的长信,以亲人的身份、长辈的胸怀、朋友的口吻并抱着诚恳的态度,既表达了我因不在他身边而对他的深深歉意,又给予了他最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同时也坦率地指出和分析了他的问题。应该说这封信为稳定他的情绪、重树他的信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之所以书信能够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更有效的交流方式,那是因为书信并非即兴之作,它可以避免一时的冲动,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它更能够做到心平气和,替对方着想,仔细推敲措辞,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刺激甚至伤害对方感情的字眼出现。而这一点,在单纯的口头交流中,即便最优秀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和演讲者,尤其是处于一种彼此戒备或敌视的状态下,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写完这封信之后,我像审读书稿和论文一样反复看了几遍,设想着如果我就是儿子,信中是否有哪个词会让我反感,有哪句话会显得虚情假意,哪个观点又是一种长官意识,或明显是在以势压人。的确,与晚辈交流,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那份真切的关爱,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那份应有的尊重,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私人财产或附属品,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正如安德烈所说的:“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见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像尊重“别人”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这或许就是我们消除代沟与隔阂的金科玉律。

郭曲上了武汉大学之后,新的学习方式与环境、新的老师与同学、一无所知的全新专业,这一切都让他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在他看来,音乐似乎是他唯一的所爱,可现在的工科专业则与之毫不相干。为此,他很彷徨,甚至偶尔还有放弃学业的念头。一次,他给我写了封邮件,明确表明了自己决不放弃音乐的决心,并暗示我们对他的期末考试成绩要有挂科的心理准备。读了这封信,我觉得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进行一次深谈。当时我正在美国访学,由于时差的关系,我无法和他及时通话,所以我先写了一封回信,同时在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又在电话里与他交流了一个多小时。这次对话是及时而关键的,虽然主要是我说他听,但我感觉这样一种没有说教意味的朋友间的交流,再抵触的情绪也能够被一份真诚与温情所融化。那之后,我和他通过MSN又有过几次愉快的聊天,每次都持续两个多小时。其中一次是关于音乐的话题,我尊重和珍惜他的这份爱好,对于音乐我们自然有诸多共同的语言,这是一次专业领域的探讨,彼此都从对方获得了许多新的信息。另一次则是有关人生价值的话题,令我意外和倍感欣慰的是,他不仅不反感我们就这种“乏味”的问题进行对话,而且还达成了诸多共识。从那以后,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之间不只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加朋友的关系。不管有快乐还是有痛苦,我们都会通过电话、短信或QQ让彼此分享和分担。我慢慢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应该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侧重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老师的责任,同样也应该是父母的职责。当孩子还未成年的时候,我们的重点可能在传道、授业的层面,一旦孩子长大成人,则为他们解人生之惑,就成为父辈们的主要责任了。人生的困惑将伴随着孩子成长,即便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年龄,他们也都需要长辈的点拨和引航,而与孩子们敞开胸怀、平等对话,显然是为他们一路解惑的最佳途径。

 

徐承:从您刚才的介绍中,我感到郭曲同学在武汉大学就读的专业并非他的所爱,那为何当初会选择测绘工程这个专业呢?现在看来,读这个专业是否对他的人生造成了浪费?

 

郭声健:您知道,在我们国家,高考的专业选择是带有相当的盲目性的,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是什么,也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自己的兴趣何在,更不用说对未来的职业有何种憧憬,父母基本上就已经凭孩子的考试成绩替他做主了。然而,好的考试成绩并不等同于未来的职业优势,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它可以作为孩子选择专业的参考条件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只有在上了大学之后,孩子才真正有了选择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而此时,不管孩子对已经选择的专业是多么地没有兴趣甚至是多么地讨厌,他们都必须无条件地坚持和忍受,假若稍有动摇,甚或产生专业上的非份之想,就辜负了老师特别是父母亲人的殷切期望,负罪感油然而生。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使得不少孩子在上了大学之后反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于是便浑浑噩噩地混个毕业,然后再身不由己地“被就业”。

我们不过是千千万万的父母中普通的一员,在孩子的专业选择上我们也同样会追风甚至犯错,当初选择武汉大学最好的测绘工程专业,不瞒您说我们还是找了关系的。因此,我要感谢郭曲,是他的“再择业”行动促使我反思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习惯于以爱的名义,替孩子选择和设计他未来的人生之路,让孩子无条件地承受和服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以为一切都是在替孩子着想,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真正替孩子想着,也根本就不想倾听孩子自己的声音。我们习惯于从自身经验出发,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就如我,以一名音乐教育研究者的身份始终坚守着这样的信条,即让音乐作为一门业余爱好去陪伴孩子的人生,让他的生活充满着快乐,可就是不曾想过,当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丧失兴趣和信心的时候,业余的音乐爱好又有何用?又怎么可能让他的生活充满快乐和幸福?我们习惯于关注职业而忽视人,更多看到的是职业的前景,却很少关注它是否适合孩子,下意识里认定孩子应该无条件迎合好职业。然而,职业的好坏因人而异,职业本身并无绝对的好与不好,适合孩子的职业就是好职业。我们还习惯于盲从,不敢做一个特立独行的父母,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父母们都在忙着为孩子铺就未来之路,为孩子掌舵和主张,我们又怎么能把父母这份应尽的责任推卸掉?上面所说的四个“习惯于”,恐怕是我们大多数家长的通病和误区,或许,正是这些传统的习惯,在一点点地埋没和泯灭着孩子们的梦想和职业优势。不要因为自己的犯错而埋没和泯灭了孩子的梦想与职业优势,这只是对父母的底线要求;发现并塑造孩子的优势,才是父母对孩子所应该肩负的基本职责。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以信任,对孩子有信心,让孩子从我们那紧紧的怀抱中获得解放,让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去勇敢地探寻未来的路向。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够真正主宰自己的未来。

至于您谈到的郭曲当初读测绘工程专业对他的人生来说是否造成了浪费,我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有这么几点:首先,当他上了武汉大学这样的名校并读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之后,依然发现自己是如此地酷爱音乐,此时他才会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摆脱了世俗观念束缚的,是以放弃所谓的好职业或好前途为代价的,这种对音乐的爱甚至是胜过热爱自己生命的;而在这种背景下的音乐追求必然是义无反顾的,是把自己的人生都托付给了音乐的,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抉择。后来我们了解到,伯克利音乐学院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对这一点尤为看重,他们通过面试与考生交流,就是在试图了解考生对音乐的喜爱究竟只是一时冲动或普通兴趣所在,还是源于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显然,郭曲在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习经历为他在这方面赢得了高分。其次,在武汉大学这四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自修了音乐这个第二专业,通过组建乐队、演出、创作、在音乐工作室实习制作音乐等,可以说,他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着音乐,他所拜的唯一的老师就是音乐实践。而这样一种音乐学习方式,不仅歪打正着地遵循了音乐学习的内在规律,无心插柳地诠释着当代盛行的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而且尤为关键的是使得他彻底避免了接受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那种枯燥训练,使他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潜能得到了彻底的开发,这也刚好是伯克利音乐学院在选材方面特别看重的第二个方面——相比音乐专业基础,天赋和潜能更重要。此外,郭曲的专业志向是“音乐制作与工程”,这是伯克利音乐学院最热门的专业,也是最难申请的专业。通过在伯克利第一学期的学习,他此前的工科背景已经逐渐显露出优势,表现出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音乐思维——虽然音乐工程并非测绘工程,但两者的思维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当初老师就认为郭曲的工科学习经历为就读音乐制作与工程专业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预料他申请这个专业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因此,我不敢说是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成就了一名伯克利学子,但至少可以说,这四年的工科学习为郭曲成功申请伯克利音乐学院奠定了坚实而独特的基础。

 

徐承:郭曲同学,你认为你父亲这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个性的教育方式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记忆中有过与你父亲在人生重大问题上起争执的情形吗?当你遭到父亲的反对意见的时候你是如何处理的?在家庭教育方面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郭曲: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的影响肯定是有的,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其实我是一个很有个性,或者说很调皮的孩子,在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就分别有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把我赶出教室的情形发生,甚至老师和班主任都宣称有郭曲在教室我就不去上课。有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也是很不稳定的,可以在上学期期末考班上的第一名,下学期开学考试则考倒数第一名。不过,我很幸运自己生长在一个氛围比较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我的表现再不好,父母都能够想法让我转变过来,引导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我很清楚,我能够在武汉大学毕业之后又重新读一个本科,而且是赴国外留学,只靠我自己对音乐的执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有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前提条件。我相信,现在有我这样大胆甚至有些荒唐想法的学子有很多很多,而真正能够像我这样跨出这一步的人却很少很少,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自然是绝大部分父母在观念上无法接受这样的挑战和转变。或许每个父母都会说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但一旦遇到像我这样的现实问题,恐怕就很少有父母真正做到了。因此可以说,我之所以敢于和能够有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本身就表明父母对我的人格和个性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家庭教育的成果体现吧。

    您问我是否和父亲有过争执,那肯定是有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恰恰也是和音乐有关的事情,不过现在看起来那不见得是一个关于人生的重大问题。大概是我读高二的时候,一个晚上,我本写完作业洗澡准备睡了,却下意识拿起了放在床边那把很长时间没碰过的吉他,擦了擦灰随意拨弄起来。自认为从小略有音乐天赋的我,玩琴不到一年已能给自己唱歌做一个即兴伴奏了。于是随着琴声我自己也哼唱起来,由于渐渐投入,琴声和歌声都在不知不觉中大得惊扰到了睡在隔壁房间的父母。接下来发生的便是让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父亲似乎被我的行为震动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问我:“凌晨一点了,你这是在干嘛?”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我的反应,竟然是一时语塞:“……爸,我……想……”“那这样,这一段时间我和妈妈先帮你保管着吉他,不要影响了学习。”事实上,由于学习的原因,我极少在平时弹琴了,而这天的情况实在是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很吃惊。对于父亲的话,我不可自控地反抗着,我紧抱着吉他,有些歇斯底里地叫道:“不!绝对不可能!”于是,我的第一把琴在老爸的暴怒下变成了碎片。我曾无比羡慕摇滚明星在台上砸琴的行为,但这之后当我再看到这样类似的场景,我感觉就像复习一场梦魇。到现在我还觉得当时发生的事情是个悲剧,不论它收到的长远效益是怎样的。对于这件事情,我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压抑的结果。从各个角度来说都是如此:紧张备考对我的压抑,缺少音乐表现的生活对我的压抑,甚至包括很久没与父母起冲突对我的压抑……

尽管从现在的结果看,砸吉他事件对我并没有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甚至我能申请成功伯克利音乐学院,某种程度上说有可能还得益于此。因为,当初父亲若放任我深夜弹吉他,让我的心思转向音乐,估计我也就极有可能参加国内的音乐高考了,而那时我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音乐培训,我充其量也就是在父亲的帮助下考一个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不敢想象,如果真上了国内的音乐学院的话,传统、枯燥的专业教学模式,把音乐当数学教,把音符当数字看,凭我的个性和对音乐的理解,我估计现在早已放弃音乐了。出国之前我在国内某所大学的音乐学院旁听过一些课程,那样的音乐教学和我想象的真的相去甚远,大有把音乐天才教成庸才的趋势。

后来听我母亲说,那天晚上父亲很后悔,很心疼,第一次如此伤害了儿子的感情让他一夜都没合眼,他说第二天一早就去给我买一把更好的吉他赔给我,但母亲安慰他说等等看吧,或许过几天就会没事了。事实上,就像父母总能原谅我犯错一样,我也很快就理解了他,原谅了他,从那之后,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一些事理,学习更用功,精力更集中了。

您问在家庭教育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父母的榜样作用,他们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的,我父亲最早甚至还是个乡村学校音乐教师,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在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朝前走,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一个人的潜力其实是无穷的,关键要看自己努力不努力。一个中师毕业的乡村音乐教师都能够成长为知名大学教授,作为一个名校的大学生,我的梦想又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呢?另一点就是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父母经常跟我说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确立量力而行的目标,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做。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行的动力,而目标好高骛远,则欲速则不达,很容易被放弃,所以,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更是深深地感受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度我比较自卑,感觉很多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优秀,但我给自己的定位又非常的高,试图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要出类拔萃,因此很焦虑。父母了解到我的这种心理状态之后,常常和我交流,让我把握一条原则,即尽力就好,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就一定会有进步的,不要老是和别的同学去比,要比也要多和自己的过去比,自己进步最重要。事实表明这是对的,当我专注于自己的努力和进步的时候,心情放松了,精力集中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我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各门成绩均得到了A,努力有了回报,最为关键的是我收获了一份自信。

 

徐承:你的父亲是国内很有名望的倡导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家,不知他在审美教育方面是否给过你一些教导和影响?而你自己在音乐学习方面是怎样要求自己的?

 

郭曲:审美教育方面的理念我确实不懂,但让我深深受益的是以制造快乐(或者说快乐、健康的情感)为目的的艺术理念。用审美专业术语表达,快乐就是愉悦吧?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习者获得审美愉悦,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不清楚。在我的印象中,我父亲是非常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学生快乐的,我在他的QQ空间里曾经看到过两篇日志就专门谈了这个问题,其中一篇好像是说音乐教育就是要树立享乐观,让学生从音乐中获得快乐是对音乐教育的起码要求,音乐本来就是供人类享受的;另一篇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就是要创立一个小小的艺术乐园,让所有入园学习艺术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艺术的快乐。我很理解我父亲的想法,因为根据我自己的感受,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或者过分地看重了艺术之外的许多东西,或者把艺术变成了一门技术而没有了美感和创造性。记得我临走时还和父亲在机场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说我能不能毕业后回国开办一间音乐学校,他问我为什么学习现代音乐的人还有这样的想法,我说我想把国外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引进到国内来,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像我自己一样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虽然我的这一想法不一定能够成为现实,但父亲对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实,我自己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也一直是遵循快乐理念的,为了让自己获得很纯粹的快乐,我谨记不要让自己的学习(也包括音乐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学习)演变成为一种与其他学生的比赛,因为那样总是让自己站在别人的标杆下,那样的学习是怎么也快乐不起来的。

具体到音乐学习,很多人尤其是学院派的专业学生大都是在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开始音乐实践(演奏、创作、制作等)的,而我则刚好相反,很多时候是在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了那些理论,学习顺序不同,知识结构的形成顺序也不同。我认为通过我这种“野路子”性质的学习路径所获得的学习效果不一定理论不扎实,反倒是在课堂上孤立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可能因为疏于实践而很容易被忘记。用我父亲的话来归纳,我的音乐学习真正的是在“做中学”、“乐中学”。

 

徐承:郭曲同学刚才已经谈到了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情况,这也是我这次访谈想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听说伯克利的副校长在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的致辞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在选拔学生这方面我们从不犯错误。”从这句话中我们既听到了伯克利对自己教育眼光的自信,也能感受到该校对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充分的信心和肯定。二位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

 

郭曲:好的。我刚才说了,其实我开始去的时候是很不自信的,毕竟专业跨度大,年龄也不小,音乐基础不全面,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我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可以说,我是带着一定的自卑心理走进伯克利的。但201292日开学典礼上劳伦斯贝休恩(Lawrence E.Bethune)校长的讲话,让我仿佛又重树了自信,尤其是您刚才提到的他那句“伯克利从不犯错误”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是啊,如果我真像自我评价的那样很差劲,我又怎么能够被录取呢?伯克利音乐学院是世界上最牛的现代音乐学院,几十年的办学历史,每年培养出那么多现代音乐的佼佼者,难道他们偏偏对我会看走眼吗?那天晚上我和父亲聊起这件事,并久久回味着校长的讲话,我很想索要到校长的讲话稿和父亲分享。在父亲的鼓励下,我给校长写了封邮件,其实当时也没有抱着太大希望的,但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校长的回信,他不仅把讲话稿发给了我,而且还约我去他的办公室坐一坐。后来我真的去他的办公室和他聊了半个小时,他很和蔼,办公室也很简朴,根本就不像一个校长的架势。当我把这个经历告诉父亲的时候,他不无幽默地说:“你真幸运,在国内像我这样的教授要见校长一面也很难啦,至于学生,除非是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才有可能受到校长的召见。”父亲的话虽然有些夸张和玩笑性质,但我也是在国内读了大学的人,他的话的确反映了国内大学的基本现实。对比之下,我感到美国大学那种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国内大学短期内很难企及的。

    关于校长的讲话内容,还是让我父亲跟您说吧。虽然讲话稿是我初步翻译的,但他做了精细的加工,所以,他对讲话内容再熟悉不过。

 

郭声健:这的确是一篇非常漂亮的新生欢迎辞,只可惜不可能在此全文登载。我反复研读了这篇致辞,深感其中蕴含着丰富、质朴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短文《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教育理念》。概而言之,透过该讲稿折射出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四个方面:懂得感恩,学会做人;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坚定信念,提振信心;成就梦想,务实求真。

在新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将他的热忱欢迎首先送给了学生家长而不是前来就读的新生,这看似有些有悖常理的做法其实却隐含着该校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髓:培养音乐家,首先是要培养人;要学会做人,首先要从懂得感恩做起。正因为如此,贝休恩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以一个父亲而不是校长的身份来告诉同学们,求学梦的实现最要感谢的是父母,此刻他们理应得到同学们充满感恩而温暖的拥抱。是的,音乐教育本是一种情感教育、爱心教育,一个情感冷漠、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可能学好音乐的,也是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的。

贝休恩教授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他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追求独特、大胆创新,因为在伯克利人看来,“如果没有这些奇妙的独特性,那么伯克利将会变成一个乏味无趣的地方,我们的音乐也不可能充满激情。……也正是这些独特性才让我们拥有着惊人的活力与激情,并创造出音乐的奇迹”。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伯克利音乐学院不管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人才选拔方面都十分强调个性与独创性,这无疑是伯克利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能够独树一帜、执现代音乐教育之牛耳的重要法宝。比如在人才选拔上,伯克利的本科新生中既有高中毕业生,也有本科毕业生,还有硕士学位获得者,年龄和学历差距大;既有从小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科班学生,也有半路出家的自学成才者(如郭曲这样的),专业基础跨度大。之所以他们如此大胆地不拘一格招收人才,贝休恩教授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或许我们选择你们是因为你们相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很有创造性;抑或我们看到了、或从你们的音乐中听到了一些特别的未知因素和巨大的潜力……”

不能深刻领会音乐对于人类社会的独特价值,就难以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就难以对音乐怀有一份敬仰和虔诚,就难以在音乐学习与创作的道路上激情投入、不懈追求。为此,贝休恩教授在开学典礼上特别要和学生一起重温音乐的魅力。他说:“音乐人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世界,能神奇地将自然的声音赋予生命特质,能抚慰心灵为精神疗伤,能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一旦学生对自己当下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怀有坚定的信念、深深的敬意和强烈的渴望,其学习的动力必将会油然而生且用之不竭。当然,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仅有对音乐的信念还不够,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正如前面谈到的,由于伯克利音乐学院招生不拘一格,生源五花八门,专业基础势必差距较大,自然会有一部分人缺乏自信。在开学典礼上,贝休恩教授充满智慧和自信的演说,则极大地提振了学生的信心。他说:“我们都热爱伯克利这个大家庭,所以我们在选择谁能加入这个音乐世家的时候是格外格外慎重的。我们选择了你们,因为我们觉得伯克利很牛,我们也认为你们都很棒。”“也许,有些人觉得自己现在还不够好,甚至会怀疑伯克利选择了你们是否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你们可能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通过我们的试音、面试和成绩审核的。让我告诉你们吧,在选拔学生这方面我们从不犯错误。”伯克利选拔学生从不犯错!这句话堪称经典。它既充分展现出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自信,也大大提升了那些对自己持怀疑态度的学生的信心。听到校长说出如此信心满满、敢于承担责任的话语,谁都会相信,伯克利的确是音乐人的理想栖息地,伯克利属于有幸考上这所学校的每一个人。

伯克利的校训是一句拉丁文格言“Esse Quam Videri”,大意是“心之所向,行之所依”。所谓“心之所向”,有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即表达人类心灵的向往;一个是每个音乐人的心中都珍藏着自己的音乐梦想。而“行之所依”同样也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实现音乐梦想依靠的不是空谈而是行动;反过来,音乐梦想又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依据、动力和目标。由此可知,伯克利十分尊重和珍惜学生的音乐梦想,但强调实现梦想的唯一可能和不二途径就是行动,也就是说,要想成就梦想就必须务实求真。这一点,从贝休恩教授的下面这段讲话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说:“不要到处吹嘘自己是一个多么厉害的演奏家或歌手,或者之前取得过多大的成就。伯克利尊重每个人的自我需求,并鼓励你们为了提升自我而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行事。然而,我们不能只说不做,我们不要空谈,我们只求实干。正如你们所知,音乐事业的确充满着个人的包装与宣传,但是你们应该清楚一点,值得尊敬的人不是空谈者,而是实干家。”

贝休恩教授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欢迎辞不过短短2500字,但其中蕴涵的教育理念却是那么丰富而深刻。在我看来,这既是一个没有任何说教意味和空话套话的致辞,也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和温暖至极的交心,还是一篇用朴实和幽默的语言充分表达深奥道理的音乐教育论文。如果说伯克利就是一个音乐大家庭,那么从校长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没有长官意识存在的家,这是一个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家,这是一个文化氛围民主和谐的家。当校长最后张开双臂向新生们说“欢迎你们回家”时,我相信,在场的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欣喜感叹: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想郭曲当时的感觉就是这样。

 

徐承:郭教授的介绍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篇经典的讲稿,更让我们对伯克利的教育充满向往。请问郭曲,在你入读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这段时间里,该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有哪些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郭曲:目前让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强调让我们认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编曲课老师会让我们研究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创作自己的编曲,而不是给我们统一的材料;练耳课老师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但目前还不擅长的材料作为练习;乐器课老师会先用很长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音乐口味、习惯以及个性,尽自己所能教学生想学的东西。不仅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就连课程考试都是如此。比如最近我们的视唱练耳课程的考试,就给了我们三种不同的方式供选择:第一种是听写一段包含音阶模式的旋律,第二种是演唱一个曲子,第三种是自己写一个运用音阶模式和转调的曲子。我选择了难度最大的第三种方式,精心制作了一个三分钟时长的音乐,其中还请了我的同学演唱。之所以选择第三种方式,是因为这对我来说比较有乐趣和富有挑战性,而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听写。考试展示之前我把我创作的作品给任课老师听了,他非常满意,告诉我说他一定会给我满分。考试的那天,同学们都很震惊,因为他们没想到会有人把一个视唱练耳的作业做得那么专业和细致。我把我的编曲发给我父亲听了,他给我的评价是“既大气又细腻,很专业”;父亲又把它转发给了一位教视唱练耳课程的同事听了,这位老师十分惊讶地说,视唱练耳课程居然能够这样考试真不可思议!其实,我们这边的教学,还有很多很多可能让国内老师觉得不可思议的方面。这么说吧,这里的教育方式特别鼓励有天赋和个性的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发挥创造性与个性搭建平台。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虽然老师在不断地教授我们知识,但我们也不断地听到老师的提醒:知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学习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说学习不只是对知识的学习。一个学期下来,我感觉到,直接助力于我们学习生活的还有激情、灵感、信念以及信仰等等。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特别强调地说:“今晚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音乐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让我们共同庆祝作为一个音乐人是一件多么幸运和美妙的事情。”试想,如果一个学音乐的人对音乐都没有激情,没有信念与信仰,没有一份虔诚的心,那么他怎么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国内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无所事事,我以前就时常处于这样的状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激情,没有信仰,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在伯克利,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学校和专业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当我和同学聊起在国内读大学的情形时,他们都感到莫名其妙,会问: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还要去读呢?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国内大学生在学校与专业选择方面是没有多少自主权的。像我现在,最担心的不是无所事事、空虚无聊,而是时间不够用,我真是恨不得不吃不睡地学习,因为伯克利音乐学院真的非常非常棒,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老师布置的各式各样的作业也太多太多。

 

徐承:伯克利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学校在这方面是否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你对你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郭曲:具体的数据我也没有了解过,但是我知道,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音乐人在美国的就业前景也是不太乐观的。不过即便如此,伯克利音乐学院学生的压力还是相对小很多,毕竟它是最顶级的现代音乐学院,被称为“格莱美奖孕育地”。据了解,迄今为止共有99位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生获得过222流行音乐界的最高荣誉奖项——格莱美奖,24位毕业生获得过65项拉丁格莱美奖,其歌曲写作和电影配乐专业的毕业生还获得过多项奥斯卡奖和艾美奖。此外,毕竟现代音乐在美国有很大的市场,可以说它渗透在每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故而现代音乐的就业空间相比古典音乐还是要大很多的。关于就业指导,学校设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咨询,跟学校有联络的招收学生实习的音乐公司也非常多,这些在学校的网站上可以找到详细的列表。

至于我自己未来的就业规划,说实话目前还不明确。或许搞音乐制作,或许做乐手,或许做音乐教育产业——帮助和引导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接受伯克利式的优秀音乐教育,这听起来也不错。目前先做个好学生吧,只有做好了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才会明确,才具有可行性。而且我相信,机会一定是给刻苦学习的人准备的。另外,我才读大一,太早的就业定位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今后几年的学习,这个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全面发展,尽可能使基础扎实一些、知识结构全面一些、视野开阔一些。

徐承:郭教授的介绍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篇经典的讲稿,更让我们对伯克利的教育充满向往。请问郭曲,在你入读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这段时间里,该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有哪些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郭曲:目前让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强调让我们认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编曲课老师会让我们研究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创作自己的编曲,而不是给我们统一的材料;练耳课老师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但目前还不擅长的材料作为练习;乐器课老师会先用很长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音乐口味、习惯以及个性,尽自己所能教学生想学的东西。不仅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就连课程考试都是如此。比如最近我们的视唱练耳课程的考试,就给了我们三种不同的方式供选择:第一种是听写一段包含音阶模式的旋律,第二种是演唱一个曲子,第三种是自己写一个运用音阶模式和转调的曲子。我选择了难度最大的第三种方式,精心制作了一个三分钟时长的音乐,其中还请了我的同学演唱。之所以选择第三种方式,是因为这对我来说比较有乐趣和富有挑战性,而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听写。考试展示之前我把我创作的作品给任课老师听了,他非常满意,告诉我说他一定会给我满分。考试的那天,同学们都很震惊,因为他们没想到会有人把一个视唱练耳的作业做得那么专业和细致。我把我的编曲发给我父亲听了,他给我的评价是“既大气又细腻,很专业”;父亲又把它转发给了一位教视唱练耳课程的同事听了,这位老师十分惊讶地说,视唱练耳课程居然能够这样考试真不可思议!其实,我们这边的教学,还有很多很多可能让国内老师觉得不可思议的方面。这么说吧,这里的教育方式特别鼓励有天赋和个性的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发挥创造性与个性搭建平台。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虽然老师在不断地教授我们知识,但我们也不断地听到老师的提醒:知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学习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说学习不只是对知识的学习。一个学期下来,我感觉到,直接助力于我们学习生活的还有激情、灵感、信念以及信仰等等。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特别强调地说:“今晚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音乐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让我们共同庆祝作为一个音乐人是一件多么幸运和美妙的事情。”试想,如果一个学音乐的人对音乐都没有激情,没有信念与信仰,没有一份虔诚的心,那么他怎么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国内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无所事事,我以前就时常处于这样的状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激情,没有信仰,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在伯克利,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学校和专业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当我和同学聊起在国内读大学的情形时,他们都感到莫名其妙,会问: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还要去读呢?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国内大学生在学校与专业选择方面是没有多少自主权的。像我现在,最担心的不是无所事事、空虚无聊,而是时间不够用,我真是恨不得不吃不睡地学习,因为伯克利音乐学院真的非常非常棒,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老师布置的各式各样的作业也太多太多。

 

徐承:伯克利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学校在这方面是否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你对你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郭曲:具体的数据我也没有了解过,但是我知道,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音乐人在美国的就业前景也是不太乐观的。不过即便如此,伯克利音乐学院学生的压力还是相对小很多,毕竟它是最顶级的现代音乐学院,被称为“格莱美奖孕育地”。据了解,迄今为止共有99位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生获得过222流行音乐界的最高荣誉奖项——格莱美奖,24位毕业生获得过65项拉丁格莱美奖,其歌曲写作和电影配乐专业的毕业生还获得过多项奥斯卡奖和艾美奖。此外,毕竟现代音乐在美国有很大的市场,可以说它渗透在每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故而现代音乐的就业空间相比古典音乐还是要大很多的。关于就业指导,学校设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咨询,跟学校有联络的招收学生实习的音乐公司也非常多,这些在学校的网站上可以找到详细的列表。

至于我自己未来的就业规划,说实话目前还不明确。或许搞音乐制作,或许做乐手,或许做音乐教育产业——帮助和引导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接受伯克利式的优秀音乐教育,这听起来也不错。目前先做个好学生吧,只有做好了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才会明确,才具有可行性。而且我相信,机会一定是给刻苦学习的人准备的。另外,我才读大一,太早的就业定位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今后几年的学习,这个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全面发展,尽可能使基础扎实一些、知识结构全面一些、视野开阔一些。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我为什么要给其他学科教师们作音乐讲座?

  • 下一篇文章: 《跨越国界的音乐教育理念二:成全青年人的个性》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