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图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三听”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字体:
从听开始 寓教于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三听”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从听开始   寓教于美
作者:陆褒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2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娃哈哈小学

从听开始   寓教于美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三听”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尝试从“听”入手,寓教于“美”,落实新课标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体现教育理念的“三听”模式:“聆听——谛听——赏听”。以“听”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以实现在小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听赏能力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终生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好基础。

[关键词]   聆听;谛听;赏听;因段施教;三听模式

当课程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展开并向纵深发展时,我有幸观摩了许多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公开课。那些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唱歌,讨论,做游戏,表演等等融入四十分钟,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喜气洋洋,我曾为之动容、为之动心,甚至还为之“引进”。

于是,我的音乐课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觉得“新鲜”、“好玩”、“有趣”。可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对部分孩子的歌曲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时发现:很多孩子存在记不住歌词或对部分歌曲旋律唱不准确等情况。同时,在对“你为什么喜欢音乐课”这一问题进行随机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孩子喜欢音乐课是因为“好玩”,“有很多游戏”,“在音乐课我很放松”等等,惟独缺少对音乐的审美兴趣或审美需求方面的反应。这样的反馈信息让我陷入深思:我的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寓教于乐的方法确实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为何有这么多的孩子在喜欢的音乐课上没有关注音乐?把音乐课当作娱乐休闲活动呢?我们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难道我背离了《音乐课程标准》?违背了新的教育理念?

一、改弦更张听为先

为解疑团我再次学习解读《课标》,尤其是反复咀嚼、品味这两句话:“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研读后我深深感悟到:人类的音乐活动的基本方式及其过程都是以音乐音响作为载体来审美的,学生上音乐课更是如此。“贯穿全过程”即指音乐的乐理知识与基本知识教学以及基本技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无疑要渗透在每一节课中。

然而,以往的音乐课过于重视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学生忽而唇枪舌剑,忽而手舞足蹈,忽而玩耍嬉戏,忽而引亢高歌……师生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学生有多少时间来欣赏、理解音乐之美呢?增强了多少“审美”意识?养成了多少“审美”习惯?提高了多少“审美”能力?答案是NO!充其量也微乎其微!研读了新《标准》令人惊回首:活跃闹猛的音乐课离标“十万八”,因为它违背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无法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根本价值,它是音乐课的“沙漠化”状态。长此以往会影响音乐教育的质量,更会违背“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改革宗旨。所以笔者要走出误区,决定改弦更张。

改弦更张,从何入手?曹理老师在一次研讨会上的讲话让我豁然开朗:“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的体验是音乐教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揭示了音乐的本质,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一切音乐实践都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让学生有一对“音乐耳朵”。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好的音乐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听”是迈入音乐艺术殿堂的第一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要带领学生踏稳这一步。

记得在“热闹型”公开课得到不少人崇尚之际,北京八中的特级教师李存另辟蹊径,上了一节极其安静、极富诗意又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欣赏课——《走进西藏》。整节课教室里只有音乐在回响。李老师随着音乐在黑板上写了“用心聆听”四个大字,学生与老师及旁听者都侧耳倾听。大家在时而委婉,时而激昂,时而明丽的乐曲声中略领西部风土人情,操修自身心灵。这种大腕式的教学方法使我信心倍增。当然整节课的聆听模式在小学不一定适宜,但“在那些似乎缺乏音乐才能的儿童中,训练他们形成音乐听觉”(俄.列昂节夫)是无可非议的。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从“听”开始,迈稳音乐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

二、确立“三听”探模式

   音乐启蒙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音响感知的方式,培养儿童对周围环境中各种声音的敏感,从小能敏锐地感知大自然及人类和社会环境中各种音响和语言。这就是说,听力技能是孩子们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地基本音乐技能。虽然不少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家长的教育下已具有了一定听力技能,有了接受音乐的能力,但有统计表明814岁的学龄儿童中还有近30%的儿童不属于最早接受音乐能力的范畴。可见小学音乐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听力技能的重任。因为,只有当孩子真心学会“听”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开始着手培养他们音乐方面的能力。因此“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是音乐启蒙的第一步。要迈好这一步首先要做个有“心”人,去“留心”学生的“听”。

经过三个星期的观察、沟通、摸底,我了解到我的教育对象的“聆听”心理大致分为四类:(1)、选择性接受心理(如喜短厌长、喜新厌旧型);(2)、同感性共鸣心理(如合自己胃口型);(3)、从众性参与心理(如随波逐流型);(4)、相容性服从心理(如唯师命而从型)。其中(3)(4)类人数占65%以上。这对聆听音乐、表现音乐活动无疑是有利的,而对“音乐创造”活动是不利因素。不过摸底后,我心中有数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的心理准备更充分了,为我的课堂教学改革行方便之门。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地感受与体验。”我领悟到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聆听教学,而是要把聆听教学融入于审美过程之中,作为“美育”教育手段之一,我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教育。更何况音乐课上学生接触的都是充满美感的“乐音”,所以毋庸置疑音乐教学应该从“听”开始,寓教于“美”。

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与“发展”两种。“接受”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接受”的内化与升华。音乐学习方式也不例外地符合这种情况。《荀子·礼论》中提到“《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说的是古代质朴而简单的宗教音乐在唱后还要品味欣赏,何况我们教给学生的现代、当代音乐作品呢?所以提倡“一曲三听”、“一唱三听”。即欣赏乐曲,学会乐曲要经过“聆听”——“谛听”——“赏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从 “接受”到“发展”直至内化与升华的听力练习过程,也是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经过一年多的悉心尝试,探索与研究,我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初步确立了“聆听——谛听——赏听”的“三听”模式。

三、课堂历练见成效

(一)音乐欣赏逐步升华

1、聆听——感知型倾听

   一般人获得语言的途径“听”占45%以上,幼儿在不识字以前“呀呀”学语,背诵唐诗,凭的就是听觉,靠的是反复“聆听”,音乐初学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聆听”时虽然对音色音区、节拍节奏、音量强弱、旋律和声、意象塑形、情致心态、人格意境一下子不能理解,但他们能初步感受到音乐很迷人,能给他们带来欢乐。虽然还是生理感情上的,但恰恰时对音乐审美的出发点和基础。“聆听”是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学生能最直观地得到艺术地享受和审美愉悦,能在感性中积淀理性,在瞬间潜藏艺术实践经验。这样为审美反射提供了条件,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所以,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聆听”兴趣与习惯。为此,我鼓励那些“不识五线谱、照样会哼哼”的孩子,称他们是长着“音乐耳朵”的“小精灵”。根据前文所提及的学生的聆听心理需求,在上新课前我以常“新旧”搭配、“长短”搭配、“中西”搭配、“古今”搭配的方式提供与新课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使他们各得其所,从而喜欢“聆听”热爱“聆听”。以兴趣为动力,培养“聆听”习惯,也为新课内容的预习或延伸奠定基础。

如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没有用言语引导,而是利用自身特长,直接用琵琶弹奏《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最直观地走进“音乐”聆听后,学生们各抒己见:“琵琶地声音真好听,清脆悦耳。”“我好象看到天空中月亮弯弯像小船。”“我听到了江水在流动地声音。”还有的说:“听了让人进入仙境,心情舒畅。”“我好象爬到了山顶看落日。”……多么美丽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聆听”后学生凭着直觉审美的结果。

2、谛听——辨别型倾听

   上音乐课不是为了调节学习生活,也不是为了休闲,而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来学习音乐的知识、技能,来体验音乐的真谛。为此,我指导学生“谛听”——辨别型倾听:听清节拍变换、节奏快慢、器乐种类、和声的效果变换等,锤炼他们欣赏的基本功,对音乐作品的意象、情调有进一步的体验。柏拉图在《理想园》中谈到:“音乐上训练较他科训练更为重要,外观之美、音韵之美能深印儿童之心。”“谛听”能让他们“静”中思“动”,有利于主动积极参与审美活动。

如在器乐曲《单簧管波尔卡》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初步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后,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份表格,请他们再一次仔细倾听音乐,注意音乐中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比较体会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直观生动。

不过,成人“听”的注意力每隔七分钟左右就会有所松弛,儿童就更容易如此。因此,在训练谛听能力时,我往往抓住57分钟的最佳时间,调节学生听觉功能。如在4060分贝间改变音乐的音量,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谛听”。同时,单纯依靠听来接受音乐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各种局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运用绘画、舞蹈、文学、生活经验等异域联想予以辅助,使之形成一定的用听觉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强化“谛听”,提高“谛听”效果。

3、赏听——赏析型恭听

   如果纯粹地聆听、谛听,可能回形成模仿操练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学生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表现音乐与音乐创造是不利的。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赏听”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关键阶段。因为,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它能促使人们充满激情和幻想,把人的情绪引向高度激发状态,促进思维活动,引起创造灵感的再现。在“听”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上留下许多痕迹。痕迹间的联系经大脑的思维活动又会不断地变化、补充。“赏听”实践中,我指导学生凝神静气、洗耳恭听,尤其强调“自动天君”(叶圣陶)。通过被激活的听觉反应,使大脑由已储备的听觉表象引出同域或异域的联想及想象,在享受音乐作品美感的同时,利用大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编递新信息的功能把“1234567七个音符“制成”色彩绚丽、千资百态的“动漫”,变成逐步获得连续或短暂的片段或整体音响的生命结构体。让学生在其中享受到独创成功的快感,培养音乐创造的兴趣,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学习,享受音乐。

赏听是比较复杂的审美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较难的环节,我更注重“因段施教”:

1-2年级  侧重于培养“赏听”兴趣。如:随进行曲、舞曲的节奏、旋律自然地走步,即兴舞蹈。能分辨音乐作品的情绪的异同,自然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摆出造型。

3-6年级  侧重于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及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如:点评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及音乐内涵。能根据音乐作品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如按乐曲编舞,表演唱等。

在施教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从声音艺术角度来说,人是可以凭听觉直接、鲜明、生动地感知音乐的魅力。由此在情感与思想上会产生共鸣,产生联想与想象,发挥各人的创造力。但在赏听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立足与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一幅画面,而且是立体的,即随音乐节拍、旋律、声调、音域等想象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等的情景状态,而不是脱离作品的胡思乱赏、乱想。这样个人的思想、性格、情感、创造力虽有差异,但他们赏析审美的对象一致,所以各抒己见就会更全面透彻地领会音乐的音韵美、配器美、曲调美、旋律美、情感美、立意美。同时由于联想与想象范围因个人的志趣,爱好的差异而不同,所以再造或创造的音乐表现形式及艺术形象也就千姿百态,会出现“一千个哈姆莱特”。赏听后互相交流就会拓宽思维,激发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用寓教于美的方式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在执教《小蜜蜂》时,我无任何提示(包括乐曲名),让学生聆听、谛听、赏听,逐步升级直到有的会哼哼,有的用手轻拍,有的跃跃欲试想表演……这时让学生交流感受。他们争先恐后:“曲子欢快!”“是小提琴演奏的吧?”“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在花园里,百花争艳呢!”“有个小男孩在玩陀螺,陀螺在旋转”“不,是蝴蝶在玩耍”“象蜜蜂在采蜜,有嗡嗡的声音。”“我看到了演奏家的赞美的笑脸”“我看到提琴手飞舞的手指”…….有不少学生边谈边手舞足蹈起来。这时我明确指出:“这是小提琴独奏曲《小蜜蜂》,不过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答案描绘了乐曲所表现的美丽景象,理解了演奏家欢乐的情感及精湛的演奏技巧,我相信小朋友还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乐曲的内涵吧。”接着让同学自由组合展示“三听”以后的成果:有些同学随着乐曲声起笑咪咪地蹲下做出花的状态,有些同学随着节奏做出有韵律的动作----象蜜蜂在“花”间飞舞——暂停——又飞舞的采蜜律动表演,有些象花园里的游客边哼曲子边拍手。还有三个小朋友摆出拉小提琴的架势,跟着乐曲,右手不断地“拉琴“呢!俨然是小提琴演奏家……教室成了学生边听边演的训练场,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而我成了他们忠实的朋友和观众。他们在聆听、谛听、赏听《小蜜蜂》的同时又在创作、重塑自己,一个个都把自己塑造成充满真善美的形象。试想如果缺少“赏听”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不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他们能这样自然而饶有兴趣地点评乐曲,表演音乐,创造表演吗?不能!所以“赏听”是“聆听”“谛听”后的更高阶段,最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质,“赏听”是最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再创造能力的方式,也是最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创造力的方式。由此深受学生欢迎。

(二)新歌教学 事半功倍

1、“三听”模式便学新歌

“三听”模式,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用这种模式来教唱新歌又会如何呢?同样奏效!

教唱新歌曲就要让学生在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发声、咬字准确,即唱入调门、“唱准音”,不至于如五音不全者那样“跑调”;还要让学生富有音乐表现力地唱,即“表准情”,声情并茂才能悦耳动听。要实现这个目标仍然是要通过“聆听”“谛听”“赏听”。“聆听”为了初感歌曲风格,“谛听”为了熟悉歌曲节奏、歌词、曲词、节拍,“赏听”为了领会歌曲的思想情感。通过“三听”把人所具有的音乐节奏智力、语言符号智力综合发挥出来。在“听”的过程中激发在大脑中所储存的音乐经验,并以此追随音响变化,这样可领悟到歌曲歌词的印象生命力,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的新的听觉意象——新歌由此也就便以学唱。

2、“三听”模式易字正腔圆

平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教完一首歌曲后,同学们在第一次学唱时所出现的差错很难更改过来。这就是因为“聆听”“谛听”不到位,而在参与过程中受大脑音响经验的影响以及外围音响干扰,或语言符号错觉而造成的错误且深刻的新的听觉意象,这种错觉意象“先入为主”,在大脑中留下的便是不易更改的记忆。

按“三听”模式教唱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个错误。我以往教唱《山林的歌》时,因为未让学生“谛听”,学生又受当时流行歌曲《流浪歌》的影响,把前者“都有一支动听的歌”的曲调与后者“亲爱的妈妈”这一句的曲调混淆起来,很难改正,老串调。“吃一堑,长一智”,后来用“三听”模式教唱,因为同学在“聆听,谛听,赏听”后,大脑接受了完整而强烈的听觉刺激,留下了正确的听觉意象,所以一点未受到前摄经验的干扰而唱准了歌曲,而且字正腔圆,悦耳动听。所以“一唱三听”必不可少。

3、“三听”模式能化难为易

叶圣陶先贤说过“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读书如此,何况是学听觉艺术的音乐了。我以次类推,不善于听就更不善于唱了。尤其是歌曲中的难点,它主要是难在旋律与节奏以及升降串调等方面,难点又往往更能表达歌曲情感,使歌曲更令人陶醉,因为学生小能力较低,就很难教好,怎么办?有位老师为了解决附点节奏,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结果学生学会了数学意义上的附点节奏,并非是唱——而是念此节奏,结果生硬别扭,唱起来也同念一样呆板,“难点还是没有唱好”。我引以为鉴,尝试从“三听”模式淡化难点。我作为音乐教师应用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演唱技能来范唱,让学生“聆听,谛听,赏听”后再学唱。

歌曲《快快长》中的附点切分节奏跳音记号等处均为难点,我让学生聆听整首歌曲,获得初步感受,注意几处有难点但最优美的部分,静心地听我范唱。我把难点融入于演唱中,把它当成旋律的一个组成部分,把难点唱到位。让学生“三听”范唱,“三听”跟唱,他们边听边唱边观察我的表情,难点唱准了,歌会唱了,表情也欢快了。以“三听”模式教新歌,化难为易,事半功倍,而且学生不会当“人形鹦鹉”机械学舌,而都敢当小歌星,尽情放歌了。

一年多的实践、探研,我体会到“三听”模式体现了新型教育观,符合教学原则。 人人都“听”,个个参与。从个性角度看,音乐课不只是训练学生听觉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挥潜力张扬个性的地方,符合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化难为易,因段施教,集“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为一体,体现大容量、快节奏的时效观念。课堂不是教师的指挥台,而是师生情感交往互动的平台,符合音乐教学的愉悦性原则,体现了和谐观念。“聆听——谛听——赏听”,让学生从感知美、理解美直到欣赏美、创造美,其全程始经美,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且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学生审美能力也由低到高,体现了开拓发展的观念。

“三听”模式易于在课堂教学中达到“重在提高审美能力,为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的目标。在小学阶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赏能力”,行之有效。不过此模式还有不少值得探讨之处。“聆听——谛听——赏听”三者有区别,更有联系,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三者之间如何有机地渗透联系?如何根据年段差异及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训练中有所侧重?21世纪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呈现出综合化趋势,提倡学科综合化。“三听”模式只是从“听”开始,寓教于“美”,并不排斥其他审美方式,但如何与其他方式有机结合,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更具艺术魅力呢?……诸如上述问题,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教。因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是我们音乐教师的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 、吴斌主编.音乐新课标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5月版.

[2] 贺志朴、姜敏著.艺术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3] 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汪潮.教学新理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8月第1.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民主

  • 下一篇文章: 竖笛辅助教学点滴谈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