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假参与”现象的思考与研究            【字体:
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活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假参与”现象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江 慧    文章来源:温岭教研网—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3

作者:浙江省温岭市三中  江 慧


[内容摘要] 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是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针对音乐课堂活动中常见的 “假参与”现象,从活动内容、学生心理、教学方式、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实施了几种策略:一、定义基础音乐教学目的,给学生一个放松的环境;二、创设民主的形式,给学生开放的气氛;三、运用多种手段,培养自信心;四、结合课外音乐活动,创造表现机会。
[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活动   “假参与”

我的问题——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价值取向有了更多的转变,如:在目标上,更注重音乐兴趣的培养;在内容上,更注重音乐的人文性、生活性、多元性;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学生能够主体的发挥……显而易见,音乐越来越成为了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走近的一门艺术。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产生这样一个误区:音乐教学作为一门审美教育,语言、行动的输出是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检验方式,那么只要学生举手发言了,跟着你一起“动手动脚”了,那就说明他已经在参与我们的活动,就是我们的目标实现了。孰不知,在我们所谓的学生人人参与的课堂里,还有这样的现象:随乐律动时,不少学生做了隐藏在“爱动”学生身后的一个“移动体”;随钢琴演唱歌曲时,又有不少学生在 “爱唱”学生中间上演了一出只动嘴便能“发出声音”的上好的双簧戏;打击乐表演时,还有学生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象小和尚敲钟一样的做着高难度的“无声伴奏”……有学生不愿意唱,不愿意跳,不愿意说,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安排的教学活动,却为了所谓的应付,在一旁“表演”着他们的“应付”对策,我们暂且把这样的现象称作为音乐课堂中的“假参与”,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课堂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了吗?这样的教学算是做到了以人为本,人人参与了吗?教学活动中,只要学生参与就有效吗?……一连串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其实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只为一个目的,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受到一定的情感的熏陶,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这种目标的兑现必须要学生的参与,但我们的课堂里所需要的参与并非敷衍,而是必须符合以下三点:1、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学生参与主要包含三个基本方面:行为投入、认识投入和情感投入。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3、课堂参与需能引发学生自觉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参与才是有效的参与。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到底怎么样的课堂设计才能防止学生“假参与”现象的发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有理由去思考与探索。
我的思考——
    造成教学活动“假参与”的现象,我们发现原因也是很多的,有教学活动内容的原因,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的原因,如:
    1、教师的课堂活动内容设计呆板陈旧,造成学生兴趣的缺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要让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产生兴趣,好的活动内容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对各项活动很感兴趣,那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而现在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尤其是中高段的教材,很多内容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或者是于自身很难联系在一起,亦或者是缺乏童趣,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没有做到重组或改革,照本宣科的安排着一些自己都没兴趣的活动,这样还能保证人人真真切切的参与你的课堂吗?
    2、教师不恰当的语言促使学生参与主动性的缺乏
    不少时候,教师对课堂上的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嗤之以鼻,在活动时往往会对他们不削一顾,还时不时的讽刺到:我到要来看一看,到底是哪些学生这首歌好不会唱,我要他单独来表演一下;或者:哪位学生乐器伴奏弄的乱七八糟,这些同学我以后再也不会给他发乐器了;……这样或那样的话语,让不少学生感到压力和胆怯,为了能争取下次还有乐器拿,不被单独叫起来的表演自己不喜欢的节目,就干脆来个“欺君瞒上”,看不出我的破绽。这样一来,课堂的“冒伪劣参与” 又增添了一分。
    3、师生参与意识不强,造成学生急切被动的参与,次数错了便应付了事
    多年以来音乐教学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音乐课堂上仍然演绎着我说你做的陈旧方法,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机械地被安排着参与课堂的一切活动,不少学生便慢慢形成了“反正就那一套,她说怎么就怎么”的思想意识,没了兴趣,这便出现了这部分学生要么随大流,要么假冒混充。
    4、学生自卑心理或动机太强,造成学生参与时过度紧张而效果不佳
    这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能正常甚至超级常的发挥着其在各项音乐活动的才能与胆识,而心理素质差的人往往判若两人,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卑心理。性格内项者在参与表现自我的活动时,显得不够自信,往往有“万一我唱的不好影响大家怎么办?万一我这个节奏敲错了老师会不会说我?我以前不做现在做了会不会出错?”等等这样或那样的猜测,抱着这样的心理,他们开始畏畏缩缩地逃避参与与和表演。
    二是动机太强。有些学生他好胜心强,爱表现,很想得到老师的关注,于是故意不参与,或者故意做的很不好,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
    5、教学中评价机制的运用不佳,造成无兴趣参与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时常出现,对学生的积极表现不予以肯定的评价,或是对学生错误不当的行为也不予以否定评价,亦或是教学学生进行对他人或自身的评价时,草草了事,不加重视,这样一来,造成学生“反正我好好做也不会得到老师表扬的”,“认不认真无所谓,老师又不管”等心理,继而导致行动和思想上的惰性和不积极、不支持,对多动的参与自然就是应付了事,甚至“欺瞒”。
我的策略——
    以上种种原因,究其本质其实是旧的音乐体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集中体现:活动内容相对滞后、重形式轻实际、重外在表现轻内容需求、忽视个体参与。要有效防止课堂上“假参与”这一现象,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真实的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在遵循“教学性”和“人本性”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教学。
    一、定义基础音乐教学目的,给学生一个放松的环境
    “声音太轻了”“跑调了”这是以往音乐课上学生单独演唱时,老师的评价,而这些有些是受学生本身素质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分阶段进行,在初始阶段,教师必须明确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所以在初一新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我就说明“本学期评价标准中,首先是能自然大方的歌唱、表演,能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其次才是音准、音量、回答的对、错。文艺委员及时记录这些情况,作为学期成绩之一”。除了文艺委员的记录,我自己也准备了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每次的表现。这样减轻了很多学生的心理负担,只要能放松表现,老师的评价就是高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自然大方地歌唱,轻松地表演,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每次课堂组织演唱、表演时,学生会很愿意表现,就算有点跑调,声音不好听,依然能自然的表现。
    二、创设民主的形式,给学生开放的气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
    1) 在新课标下不妨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尝试降低“师”的架子,和学生共同讨论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你会发现,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内容在不断得到补充,学生的参与兴趣会更浓。
    例:我在《广告背景音乐》这堂课的准备中,在资料还未准备齐全的情况下,在四个班试上,事先说明是试上,请学生作好记录:①哪些环节不是很好,怎样更好?②家中有哪些资料,提供给老师一用。在下课前留出5分钟时间和学生讨论,学生提出的建议和积极性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如:
①可指定一个物品,让全班一起创作
②我认为老师在音乐课上不该讲广告词的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音乐
③其中一种常见创作方法可用“套用音乐”一词
④有些影牒带前有广告
等等……,这些建议大家丰富了我的思路,再接下去设计教案、找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在其他班进行教学,效果就非常明显了。“不怕油渍多也不怕油渍强……”学生情不自禁和我一起唱;“雪碧”、“绿箭”,学生脱口而出;争先恐后地用套用的方法进行编歌;分组创作、展示广告;这便是我上新课标、创新课时学生积极的响应。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学生在平时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广,思维更活跃,如果老师一味按自己的思路走,其结果可能是思维被固定住。多和学生讨论、交流、无疑使学生认为老师更可亲,师生关系更融洽,老师的思路得到拓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快速增强。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2)尊重学生,用规范的音乐语言引导学生的认识。我曾上过一节新音乐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波尔卡》。在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前,我预留了几个问题,其中问题一是“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初听乐曲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一位女生说“我觉得有鼓、叉的声音”,我抓住学生思路说“在这儿这两样乐器叫定音鼓、钹,那你觉的它们属于哪类乐器”?学生思考了一下,紧接着回答“打击乐器”,我马上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打击乐器中定音鼓、钹的图象、音色。一位男生说“好象有小号的声音”,我同样问“小号属哪类乐器?”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我肯定他的回答“你说对了,是有小号的声音,”示意他坐下,然后提问“有谁知道?”有一个学生好象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才鼓足勇气举起手说“铜管乐器”,很明显学生的回答没进入我预想的目的,但学生没错,我顺势来提示“对,这位同学对乐器还是有所了解的,小号是属于铜管乐器,那铜管乐器中你还知道有哪些乐器?它们是如何演奏的?”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肯定,马上很高兴地说“还有长号、大号,是用来吹的”。好,这下子我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类用来吹的乐器,我们总称为——”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们就异口同声的说出来了“吹奏乐器”。再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吹奏乐器中小号、长号的音色、图象。按照这样的思路,紧随着学生的思路又引出了“拉弦乐器”。在多媒体课件中归纳管弦乐队的编配,从而引出乐曲的表现形式是管弦乐队演奏。学生的兴趣在思考、回答、画面、音响中被提了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开放。有学生说“这些知识我好象都知道,在乐曲中我也能听出一些,但却从未进行总结、归类,这样一说我就更清楚了。”
   初中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平时有所了解的事物带着问题去听,使“听”更有目的性,增加了初听的效果。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得到尊重。传统教学中,老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对”“错了”。但在这儿,我认为学生的回答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学生踊跃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用心的倾听,并有所感受。应该用音乐常识去引导,引导他们回到规范的音乐描述上。这个目的显然是达到了。
    新音乐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音乐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鼓励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溶入知识传授。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电视、广播、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中小学生每天从家庭或社会上有意无意中接受到很多的音乐知识,但这些有意无意中接受到的知识在学生的头中是呈片段的、零碎、不完整、不规范的。在音乐课中老师想办法经常性在欣赏、歌唱、演奏等音乐活动中用规范的音乐语言来引导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头脑中零碎、片段的知识在老师规范的音乐语言引导下和音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补充。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音乐知识必将不断扩充,音乐参与兴趣不断提升。
    三、运用多种手段,培养自信心
    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他才会积极表现,在课内外都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借助“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学生能自信独立的表演。
在音乐课堂中,时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偏爱,并有较高期望,结果这些学生就常期盼上音乐课,课堂上情绪饱满、自信,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对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表露或是认为自己声音不美,怕丢丑的孩子实施教育。
    首先,用真挚的爱,宽容的微笑,对待他们的不足,努力挖掘优点,鼓励多余批评,甚至于不批评,,在学生感到害羞或没有自信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勇于突破自己,想信自己能做的更好。
其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难度,让这些学生在表现中得到信心。如在《难忘今宵》的演唱中,对于这些学生可降调演唱,在演唱成功是,给予积极的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学生有了初次成功的滋味,下一次再表现就简单了。
    2、借助小组合作表演,增强学生表演的自信心。
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比不同龄人的勾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防范。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可在他的交往圈里确是大胆、自信的一员。利用这一点,我把教学模式设置小组合作模式。让大胆泼辣的学生与文静内向的学生组成一组,使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个组合作进行创编,比一比哪组表演的棒,哪组最有创意,最后分别以汇报演出的形式表演,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兴趣盎然的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合作精神,逐渐培养了学生对演唱、演奏、表演、对音乐课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学生会形成习惯,变成乐于表演。
在每学期期末考核中,我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进行。事先说明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如唱歌、跳舞、口琴、其它器乐、音乐剧、小品等形式),而且可以几个同学组合表演,文艺委员排好节目单,在音乐会上按节目单的节目进行表演。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合作中放松地表演。在班级音乐会中学生的情绪高涨,有些学生在表演后觉得不满意,还强烈要求再表演一次。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激励,表现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表现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合课外音乐活动,创造表现机会
    音乐教育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与外部音乐环境结合起来,让他们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创造表现的机会。如联合校团委、学生会举办全校性的文艺汇演、合唱比赛、歌手、乐手、舞蹈家评比等等形式,音乐老师帮助提高节目水平,俗话说“一可带三”,一个节目水平提高,便是一大片学生水平的提高,通过参与排练、表演,学生会变得更愿表现、更能表现。
    联合校团委、学生会举办“校园歌手”评选时,在课堂内我特意抽出部分时间,让参赛的同学到台前来进行模拟比赛,并请其他学生点评,在这个模拟赛场中,参赛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锻炼,演出经验得到丰富,其他学生在点评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表现经验,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在文艺汇演时,学生积极想主意、排节目,有几个班的学生一有空就找我,让我帮忙参考,有些节目在初定时没选上,这些学生甚至哭了起来,几个人有节目,一大帮同学帮忙等等现象,不正是积极参与的体现吗?
我的前进方向——
    经过两个学年的新课程教学,我深深感到学生参与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上仅仅是一些个人感受,不足和拙见有待于继续努力。音乐课程的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的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寻求更好的方法,并持之以恒,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自己的音乐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更加有深度、有情趣!

参考书目:《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探究艺术通感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