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案交流参考 >> 小学音乐教案参考 >> 文章正文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09年新教案           ★★★ 【字体:
《小雨沙沙》教学设计-09年新教案
2009年音乐教案
作者:邬京华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24

 

作者单位: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  邬京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演唱歌曲《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里小雨和种子的形象,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

3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教学分析: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   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孩子入情入境地表演。

三.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四.教学难点:

准确的演唱两段歌词和歌谱。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录音机、磁带、图片、打击乐器、头饰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阶段目标: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师:春天来了,小动物们多高兴呀,让我们向在坐的朋友们也了解一下歌曲《谁在叫》中描写的小动物吧。(身体坐端正,看谁的演唱最大方)--播放歌曲伴奏录音。

生:进行歌曲表演唱。

师:你们感觉周围的伙伴表现怎么样呀?

生:汇报。

师:我们跟着老师的伴奏来演唱,好吗?

生:跟着伴奏,六人一组进行演唱。

师:如果你认为自己唱的还不充分,哪我们下面要学的新歌中还有机会。

(二)学习新歌(阶段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经验准确学习歌词和歌谱)

1.初听作品,了解歌曲

师:春天来了,大自然中的动物那么快活,你知道植物有什么变化吗?

生:回答。

师:老师今天带来的这首歌曲《小雨沙沙》会告诉大家。(出示歌篇并播放歌曲录音)

生:聆听歌曲。

师:听了歌曲,你知道什么了?

生:回答问题。

2.发散思维 鼓励发言

师:歌曲里有谁?它们谁先出场的?给你什么感觉?我们再听一遍。(第二次播放歌曲录音)

生:聆听后回答问题小雨和种子。

师:他们一个有声音,一个有动作,谁说说声音是什么?动作是什么样的?谁会学学它们?

生:发挥

3.学唱作品 唱清歌词

师:看来大家对歌曲了解的很深了,那么能跟着唱的有谁呢?(播放歌曲录音、强调眼睛看屏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生:跟着录音唱。

师:纠正问题,要求背唱歌曲(伴奏唱)

生:以组为单位背唱歌曲。

4.自主学习 大胆尝试

师:第二段歌词,能不能自己独立唱一唱呢?

生:独立学习并汇报

师:帮助解决问题。

生:理请歌词。

5.完整演唱 感情充沛

师:给各组时间进行练习。

生:完整演唱歌曲。

6.学习歌谱  手势辅助

师:带着学生用柯达依手势进行唱歌谱练习。

生:全员参与。

(三)歌曲表演(阶段目标: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

1.提供设计 模仿创编

师:小雨用什么动作?种子的动作是什么?两个之间怎样配合呢?

生:模仿并设计。

师:如果大家有跟老师不同的设计也可以。

生:进行设计。

2.提供舞台  伴奏服务

师:我现在把舞台让给大家,我来为大家伴奏,好吗?

生:到台前,带头饰表演。

(四)教学检测(阶段目标:检查学生学习状况)

1.检查歌词

师:鼓励表演好的同学

2.检查歌谱

师:鼓励用手势进行演唱的同学。

(五)口风琴教学(阶段目标:用口风琴吹奏歌曲片段)

师:指导学生吹奏歌曲片段。

1=D

         5 3 | 5 3 | 11 1 | 11 1 | 5 3 | 5  3 | 22 2 |22  2 |

 (六)拓展内容(阶段目标:聆听作品《春雨蒙蒙地下》)

  师:今天我们还要请大家欣赏一首描写春雨的歌曲《春雨蒙蒙地下》,你听听春雨发出了什么声音?(播放歌曲录音)

  生:聆听作品

  师生:简短讨论。

  小结下课。

 

  教学设计思路:

1.根据教材特点:歌曲简短而富有想象力和动感。

2.根据学生特点:学生具有较好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创编能力。

3.教师组织者、参与者、设计者的身份体现

4.自主学习的体现

5.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6.相关文化补充。

7.课件的制作,现代音乐教学软件。

 

 

                                           2009年3月22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及点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