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案交流参考 >> 高校音乐教学讲义 >> 文章正文
[图文]第十二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字体:
第十二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0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红裙子 推荐

第十二讲

授课内容:第三节  声乐创作(下)

教学目的:了解改革开放后的歌曲创作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合唱音乐创作。

重点、难点:合唱音乐创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第三节  声乐创作(下)

    197610月,“四人帮”被粉碎,我国的音乐创作和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才得到复苏并逐步获得了重要发展。伴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和深入,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被逐步摆脱,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音乐创作和人民的音乐生活也从封闭状态中走了出来。

    首先出现的是一批欢呼“十月胜利”的优秀歌曲。如《祝酒歌》(韩伟词,施光南曲)、《十月里响起一声春雷》(章明词,郑秋枫曲)等。

    1977年前后出现的以歌颂周总理和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歌曲,由于作曲家把握了时代脉搏,所以在表达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也为后来的歌曲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突出的作品如《周总理,您在哪里》、《送上我心头的思念》(均柯岩词,施万春曲)等。

    19789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在武汉召开的“声乐作品创作座谈会”,可以说是粉碎“四人帮”后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号召全国歌曲作家要打破框框,解放思想,创作思想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同年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拨乱反正,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为歌曲创作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此后的数年间,歌曲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局面,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歌曲相继问世,我国的歌坛开始活跃起来。一批歌颂祖国、歌颂党的作品以其优美、抒情的旋律出现在人民中间。如《党啊,亲爱的妈妈》(龚爱书、佘致迪词,马殿银、周右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喜词,陆在易曲)、《我和我的祖国》(张藜词,秦咏诚曲)、《可爱的中华》(马金星词,刘诗召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火华词,阿拉腾奥勒曲)、《故乡是北京》(严肃词,姚明曲)等都以抒情的风格、流畅的旋律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家乡,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这一时期众多歌曲中一首优秀的歌曲。原是一首合唱曲,后来作为一首女声独唱曲被广泛传唱。歌曲作者将我国南、北方民歌的风格揉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极为生动而朴实的音乐主题,富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生动地描绘了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后所带来的兴旺景象和广大农民喜气洋洋对农业实行现代化前景充满希望的心情。

    在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中,还有一批歌颂青春的美丽和军旅生活的歌曲,这些歌曲也反映了这一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金梭和银梭》(李幼容词,金风浩曲)、《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乔羽词,瞿希贤曲)、《再见吧,妈妈》(陈克正词,张乃城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魏宝贵词,铁源曲)、《十五的月亮》(石祥词,铁源、徐锡宜曲)、《血染的风采》(陈哲词,苏越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和音乐风格歌唱了新时代青年的生活。

    这一时期出现的《大海一样的深情》(刘麟词,刘文金曲)等歌曲则是在1979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之后而创作的,歌曲具有闽南民间音乐特色,亲切柔和,表达了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深切的思念和真挚的思想感情。

    80年代前后的歌曲创作中,还出现了一批大胆借鉴外国创作经验、探索新的表现技法的歌曲。最有成绩的要数《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之一,罗忠熔曲),这是一部运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完全打破传统和声与调性、调式的成功作品。作品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歌曲的旋律乐器化,其演唱技巧的难度和表现力得到增强,开创了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艺术歌曲的新路。

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也叫“流行音乐”,是一种轻松活泼、短小单纯而富有节奏性并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由于它的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其表现手法和风格比较自由又富于变化,结构和织体比较短小精练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演唱上口语化,以情为主,音域不宽,节奏性强烈和以情为主等特点,再加上用现代电子工业高度发展的产物——电声乐器甚至是电子合成器、电子音乐以及其它特殊的音响和复合音响作为伴奏乐器,使之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一种受到普遍欢迎的歌曲创作和演唱形式。

    背景

    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实施,国门被打开,沉寂了几十年的“流行歌曲”乐坛也开始复苏。首先是港、台“校园歌曲”和“时代曲”的涌入,形成了对中国“通俗歌曲”兴起的强烈冲击和刺激,并把《乡间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和《小城的故事》等歌曲以及台湾歌星邓丽君演唱的卡式录音带给了大陆,为年轻人带来了低缓轻柔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其配器成为日后我国不少音乐工作者创作可借鉴的有声教材,邓丽君的声音也影响了大陆许多歌星,成为摹仿的典范。

    80年代前后出现的几部电影中的插曲,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电影《小花》插曲)、《太阳岛上》(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等优秀歌曲,虽然是抒情歌曲,但也确实具有通俗音乐的品格,为后来我国的通俗歌曲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由于这些歌曲通过电影和电视等传播煤介推向社会,立即受到了广泛欢迎。不仅如此,这种音乐形式也成为后来中国电影、电视音乐创作效仿的格局和模式。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朱逢博、于淑珍、关牧村等对这一新形式歌曲的出现给予了热情支持,同时在对用通俗唱法与民族、美声唱法的结合等方面也进行的探索,也为后来中国通俗音乐大潮的出现起到了奠基作用。

    1979年底,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杂志联合举办的“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所评出的15首优秀歌曲,对推动我国的通俗音乐走向兴旺起了很大作用。

全国各地“音乐茶座”的出现以及各种音像公司的建立,更为这一大潮的到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时期出现的《乡恋》(马靖华词,张丕基曲)拉开了通俗歌曲全方位展示的序幕。接着,《军港之夜》(马金星词,刘诗召曲)、《大海啊,故乡》(王立平词曲)、《请到天涯海角来》(郑南词,徐东蔚曲)等以其轻松、抒情的风格登上中国歌坛,在通俗歌坛上掀起了一个高潮。

    80年代中期,由世界著名歌星演唱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和《明天会更好》的大型演唱会,以及1986年举办的“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把中国的通俗音乐推向了一个新高潮。19865月在北京举行的献给“国际和平年”的全国百名歌星演唱会上推出的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通俗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陈哲等词,郭峰曲),使通俗歌曲从此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中国的音乐舞台。到这时,“通俗唱法”已成为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相提并论的一种唱法。

    1986年以后的几年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通俗音乐的创作也异常活跃,以《一无所有》为代表的具有中国“摇滚”风格的音乐出现,使通俗歌坛又异常活跃起来。虽然《一无所有》具有明显的西方痕迹,但其中国风格鲜明,充满了中国西北高原那种苍劲悲凉韵味。紧接着,《信天游》(刘志文、侯德健词,解承强曲)、《黄土高坡》(陈哲词,苏越曲)、《心中的太阳》(李文歧词,李黎夫曲)等在中国通俗歌坛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这股“西北风”以其粗犷、豪放、略带有悲凉的音调,表现了居住在黄土高原的人们那坦诚、直率的性格。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以《亚洲雄风》为主题标志的一系列歌曲向世人表明,中国的通俗音乐已趋向成熟。

    对通俗音乐的思考

    纵观从80年代前后出现“通俗音乐”大潮的涌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商品经济所带来的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从80年代前后开始到进入90年代,通俗音乐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十多年中,通俗音乐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勃兴,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严肃音乐与传统音乐,但严肃音乐和传统音乐经过了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检验,才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和组成部分的,所以,它的生命力相对来说是长久的。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勃兴就会有萎顿,通俗音乐也不可能永远站在高峰中,在新的时期必然还会有新的音乐形式来取代它,这是历史的必然。但通俗音乐创作所蕴含的内容、风格、体裁应该是多方位的,只要我国的音乐工作者把自己的立足点踏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之中,广泛地向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学习,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繁荣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

    2 合唱音乐

    合唱音乐由于其结构复杂,具有交响性,善于表现深刻的题材和内容,一直是作曲家们长于运用的一种创作体裁,同时也是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水准的一种艺术。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音乐表演艺术事业的发展,合唱艺术及其创作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和条件,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使其创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形式、风格也更加丰富多样。许多作品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民族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出较高艺术水平,一部分作品走上了世界舞台。如《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魏风词,罗宗贤、时乐曲)、《江上的歌》(放平词、郑律成曲)、《森林啊,绿色的海洋》(金帆词,陈田鹤曲)、《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幸福河大合唱》(肖白词、肖白、王强曲)、《飞虎山大合唱》(管桦词、张文纲曲)、《红军根据地大合唱》(金帆词、瞿希贤曲)、《英雄的诗篇》(毛泽东词、朱践耳曲)和《红军不怕远征难》(简称《长征组歌》,萧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等。

    单乐章合唱

《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江上的歌》;

《森林啊,绿色的海洋》;

《红旗颂》等;

以我国的民歌和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为基础或素材改编的合唱

程云根据苗族民歌改编的混声合唱《炉边歌唱毛主席》;

麦丁根据撒尼族民歌改编的混声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罗忠熔根据彝族民歌改编的《阿细跳月》;

杨嘉仁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半个月亮爬上来》

瞿希贤根据东蒙民歌《牧歌》所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等。

    批根据汉族民歌、方言特点改编的合唱曲:

王方亮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兰花花》、《三十里铺》、《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等。

大型合唱作品:

196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30周年而产生了由10个乐章组成的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萧华词,晨耕等曲。原诗作共12首,作曲者选取了其中的10首),是建国后一部成功的大型史诗性作品。10个乐章分别是:①《告别》(混声合唱);②《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③《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④《四渡赤水显奇兵》(男女声独唱与合唱);⑤《飞越大渡河》(混声合唱);⑥《过雪山草地》(男高音独唱与合唱);⑦《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⑧《祝捷》(男声独唱与合唱);⑨《报喜》(女声独唱与合唱);⑩《大会师》(混声合唱)。

“文革“中的合唱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重新填词和改编);

《三湾来了毛委员》(山樵编词,焕之、颂刚编曲);

《浏阳河》(徐叔华词、湖南省文工团歌舞队改词编曲)

   《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田丰作曲)

    在“文革”中被奉为“革命样板戏”的交响音乐《沙家浜》以及后来出现的交响乐《智取威虎山》,实际上都是一种大型清唱剧形式。交响音乐《沙家浜》虽然被奉为“革命样板戏”,但就其利用我国戏曲音乐作多声创作来发展我国民族特色的大型音乐体裁,所作的探索和实验可以说是成功的。无论是合唱,还是独唱、重唱,包括在素材的剪接,结构、层次的安排等方面,都具有较高艺术水准。

后来出现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在艺术上基本承袭了交响音乐《沙家浜》的模式,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所以也没有《沙家浜》在群众中的影响大。

    改革开放后的合唱音乐

    80年代前后,我国的合唱音乐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通俗音乐”在全国流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受了严峻考验。我国作曲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出现了一些好作品。特别是1986年全国合唱音乐评奖活动,对繁荣我国合唱音乐创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不仅如此,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合唱音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全国和地方性的“合唱节”等活动的开展,也为我国合唱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周总理,您在哪里》(柯岩词,施光南曲)

《密林深处的歌声》(王森词,刘敦南曲)

《把我的奶名叫》(黄宗英词,瞿希贤曲)

《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芦芒词,贺绿汀曲)等

合唱组歌《云南风情》(张东辉词,田丰曲)

合唱套曲《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向彤、贺东久词,王祖皆、张卓娅曲)

《黄山,奇美的山》(晏明词,香港屈文中曲)

音乐抒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廖代谦、任卫新词,陆在易曲)

合唱音诗《森林日记》(于之词,张敦智曲)

清唱剧《大劈棺》(高行健词,瞿小松曲)

《生命宇宙的春天》(刘念勋词曲)等。

    80年代前后出现的合唱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用我国的古代题材进行创作和改编的优秀作品:

《秦王破阵乐》(李焕之改编)

民族交响合唱组歌《诗经五首》(金湘曲)

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选自《胡笳十八拍》,李焕之编曲)

交响合唱《蜀道难》(李白词,郭文景曲)

《李白诗组歌》(香港  屈文中曲)

《白石道人词意组曲》(关乃中曲)等

清唱剧:

    《大劈棺》

《生命,宇宙的春天》

    瞿小松的《大劈棺》是在自己创作的舞剧《冥城》音乐的基础上重新改写的一部清唱剧。舞剧以我国古代“庄子试妻”故事为脚本。在创作中,作曲家用四川方言和川剧音乐素材及表现手法,笔调简洁畅达,使这部清唱剧具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全剧由“祭灵”、“诱惑”、“惊变”、“杀妻”、“怨魂”、“吟梦”、“超度”等段落组成,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来探寻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底蕴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成功的,但用这种创作方法而引起的“文明之忧”批评也较多,为此也引起了一些争论。

    《生命,宇宙的春天》 是由刘念勋作词作曲的一部大型清唱剧,由四个乐章组成,具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意蕴。第一乐章中“生命”的动机由管钟奏出,男声合唱唱出:“白雪茫茫的严冬,将旷野冰封;千里萧素的大地,在凝固沉寂之中”。第二乐章用回旋曲式描写冬去春来,用五声化的12音序列技法写成的宣叙调,神圣地宣告春的到来;第三乐章用合唱来感叹春夏秋冬的往复循环,7 拍子的使用也很有特色。第四乐章中“春”的主题变型,明媚有力,特别是5位领唱者以宣叙调所展开的“哲学讨论”,再现部中欢乐的、生命的舞蹈音乐转入凯旋的广板,歌颂生命的春天和新世纪的生命之光,“生命,宇宙的春天,迎来新世纪的黎明……”向人们揭示了人生应以有限的生命从无限的宇宙中争取光明这一哲理性命题。

作品欣赏:

1《祝酒歌》

2《送上我心头的思念》

3《在希望的田野上》   

4《我和我的祖国》          

5《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6《乡恋》

7《让世界充满爱》之二 

8《亚洲雄风》 

9《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前半部分

10《祖国颂》

11《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2《牧歌》

13交响音乐《沙家浜》

作业:《为毛注主席诗词五首谱曲》

简述五、六十年代的合唱音乐创作

后记:

课后预习:第四节  器乐创作(上)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一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 下一篇文章: 第十三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