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案交流参考 >> 高校音乐教学讲义 >> 文章正文
[图文]第五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字体:
第五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0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红裙子 推荐

第五讲

授课内容:    第三节  声乐创作(下)

教学目的:了解现代合唱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能够叙述现代合唱音乐的历史发展线索,并能对黄自、冼星海的合唱音乐创作作出评价

重点、难点: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长恨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第三节  声乐创作(下)

20年代初比较有成就的作品有《别校辞》、《春江花月夜》(萧友梅);《海韵》(赵元任)等;  

进入30年代后,创作出了《抗敌歌》、《旗正飘飘》(黄自)、《歌八百壮士》(夏之秋)、《上前线》(陈洪)、《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冼星海)、《垦春泥》(贺绿汀)、《为了祖国的缘故》(江定仙)、《抗战到底》(李维宁)、《吕梁山大合唱》(马可)、《八路军大合唱)(郑律成)、《七月里在边区》(安波等)、《工人大合唱》(刘炽)、《淮海战役组歌》(沈亚威等)、《岁寒曲》(费克)、《南洋伯返唐山》(李凌)、《凤凰涅盘》(吕骥)、《民主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祖国大合唱》(马思聪)等。

    《海韵》简介

冼星海简介

    《黄河大合唱》

完成于19393211941年在苏联进行了重新整理和修订,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

    1背景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痛诉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并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报,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作品自始至终围绕着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这一主题展开,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

2内容

全曲由9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的开始均有配乐朗颂,分别是:①《序曲》(乐队);②《黄河船夫曲》(合唱);③《黄河颂》(男声独唱);④《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⑤《黄水谣》(女声合唱);⑥《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⑦《黄河怨》(女声独唱);⑧《保卫黄河》(齐唱、轮唱);⑨《怒吼吧,黄河》(合唱)。

在音乐布局上,作品通过《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在音乐上形成了统一。作品基本建立在三个主导动机上:《黄河船夫曲》的主导动机(象征着斗争和力量);《黄水谣》的主导动机(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宽广崇高和自由奔放)和《怒吼吧,黄河》的主导动机(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民族风格方面

《黄河大合唱》在引用了民间曲调(如《黄河船夫曲》)的同时,创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点的旋律,如《黄水谣》、《河边对唱》、《保卫黄河》等,整个作品简练明快,通俗易解。与此同时,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丰富的合唱手法运用与交响性乐队的发挥,使全曲气势宏伟,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能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

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

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深刻地反映当时的时代生活和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最受欢迎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并为我国现代大型合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大型声乐体裁

    在大型音乐体裁作品有: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安波、马可、刘炽、张鲁、关鹤童集体创作)、《淮海战战役组歌》(沈亚威、张锐等人集体创作)、《民主大合唱》(端木蕻良词马思聪曲)、《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均为金帆作词马思聪曲)等。

    大型“清唱剧”:

《长恨歌》(黄自)、《河梁话别》、《桃花源》(陈田鹤)、《汨罗江上》、《牛郎织女》(陆华柏)等。

《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

清唱剧《长恨歌》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还参照了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全剧共分10个乐章,但作者只完成了其中的 7个乐章,其中的第479三个乐章因故未能完成。

黄自创作这部清唱剧,一方面是为了填补当时我国合唱教材中“中国作品”的缺乏,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描写,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李隆基“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进行了批判,有“针砭时弊”的积极倾向,反映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不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长恨歌》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清唱剧,作品的主题形象和艺术构思清晰集中,场景音乐的设计方面也比较细致,各乐章之间的对比也比较鲜明,特别是合唱部分中对音乐民族风格和复调的处理具有很高独创性。其中第2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用扩大了的“二部曲式”写成;第3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和“分节歌”写成,描写了边关警报;而第8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是采用“二部曲式”写成的女声三部合唱。

    

作品欣赏:

《海韵》

2《旗正飘飘》

3《抗敌歌》

4《歌八百壮士》

5《在太行山上》

6《黄河船夫曲》

7《黄谁谣》

8《怒吼吧,黄河》

9《渔阳鼙鼓动地来》部分

10《山在虚无飘缈间》前半部分

图例欣赏

1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例60《在太行山上》                                        

2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封面及曲谱手稿(封面由冼星海设计)

    19395月冼星海在延安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

作业:名词:海韵、长恨歌

简述现代合唱音乐创作

       2论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后记:

课后预习:  第四节  器乐创作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第四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 下一篇文章: 第六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