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专家专栏区 >> 谢嘉幸音乐教育文选 >> 文章正文
[图文]中国(大陆)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改革解读            【字体:
中国(大陆)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改革解读
作者:谢嘉幸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7
 
中国(大陆)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改革解读

谢嘉幸


关键词:音乐、艺术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 实践 人文与美育

中国(大陆)的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改革,是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中进行的,和中国学校教育改革,乃至社会整体发展密不可分。中国教育部2001年7月27日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和培训、课改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总体性的指导意见。随后在不到三年期间,中国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新课标教学实验,到新教材推广,已全面展开。中国(大陆)的音乐、艺术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进行的。那么,这一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其间体现什么样的观念变化?音乐、艺术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本文利用这一短小篇幅,分总体背景与具体做法两部分,对中国(大陆)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改革做一简略解读。


一、音乐、艺术课程改革的总体背景

1、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13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决定》对“素质教育”作如下阐释:“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在《纲要》中对课程改革提出六个具体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积极主动学习,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以上两个政府文件传递了强烈的改革信息,对课程改革提出具体要求。总体可归纳为:明确教育目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取决于国民素质。因此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强调课改意义——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阐明课改性质——改变滞后的(应试教育等)观念,破除陈旧教学模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质。强调创新、实践与个性全面发展,赋予地方、学校与师生更多的教学自主权。

2、课程改革凸现人文与审美教育
以上归纳,可以看出中国(大陆)此次课改,以社会发展需求来提出改革意向,仍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但与过去比照,可以发现其间透出强烈的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耦合意向,由此凸现了人文与审美教育,形成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可参阅下图:
中国(大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观念及其基本体系图示:



在改革开放前(1949-1977),中国(大陆)的教育,(除建国初期外)基本上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体制,以政治加技术为基本方针,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其中“红”指的是对受教育者政治上的要求,“专”指的是专门技术和专门知识上的要求。教育只维系于政治需求与专业知识两方面(缺少个体发展系统)。
改革开放以后(1977—),基础教育经历了片面强调应试教育并产生反思的阶段,而后开始进行改革:改变课程由国家集中管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改变单一的“学科必修课”教学模式,增加“选修课”、“活动课”;推行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及其成功经验,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本次课改正是对这一系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从政治教育转向人文教育,从学科知识技能教育转向重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教育,从忽视个体转向重视学生个性及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国(大陆)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其间,美育恢复原有地位(建国初期,美育在教育方针中曾有过其应有位置,后被取消)。我们可从上图看出这一转变。

二、音乐、艺术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
1、基本思路
审美教育正是在人文教育与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背景下凸现的。而又由于音乐、艺术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因此在整体改革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音乐、艺术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着一系列亟待纠正的问题。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化”艺术教育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化”艺术教育,由于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审美本质,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技能化、专业化,教学模式的陈旧死板,只重视少数尖子,不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艺术教育的状况已有改观),此次音乐、艺术课程改革正是针对这一系列存在问题而展开的。

2、《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的比较
总体上说,音乐和艺术课程标准有共同的指导思想,但具体做法和改革路向却各有不同。音乐课程改革力求在音乐学科的范围内体现新理念新做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保留学科的内容;艺术课程在综合化方面迈的步子更大,打破了原来艺术分科格局,强调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和启发意义,但打破学科界限后,在教学内容和评估等操作层面上还有不少问题。以下用表格方式,对两者的目标、性质和价值、基本理念、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
 
音 乐 课 程
艺 术 课 程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体验、积极乐观;培养兴趣、终身学习;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培养爱国和集体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过程与方法
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与技能、创作与历史、相关文化
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感知、表现、欣赏、评价、创造、反思、交流、合作、知识、技能
强调学生的人格发展
培养能学习艺术的人
学习艺术为领取通向生活的通行证
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
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
性质价值
审美体验、创造性、社会交往、文化传承 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
基本理念
审美为核心、 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
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继承“乐教”传统,综合艺术交融
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互为补充
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注重生成环境
联系个体发展艺术能力;强调学习的人文(主题)性、个性、游戏性、趣味性
艺术联系生活、情感、文化历史和科学
学习领域及学习内容
感受与鉴赏
表现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
表现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创造
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
相关文化
社会生活、姐妹艺术、其它学科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人文主题为统帅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艺术学科门类及学科内容
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综合……
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
艺术能力
感知、表现、欣赏、评价、创造、反思、交流、合作、知识、技能
评价
目标:音乐情感态度价值、音乐知识技能
原则: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方式:形成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
内容:对音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兴趣爱好、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音乐能力:体验、表现、创编、理解等

目标:艺术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
原则:“质”性观察与评价
方式:进行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档案夹方式)
内容:运用艺术美化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多元文化意识,感性与理性平衡能力,对人类关心程度,尊重别人,与人合作程度

3、进展情况
音乐、艺术课程标准于2001年7月出台,随即教学实验也全面展开,2001年全国有38个实验区,2002年扩大到500个,教材出版采用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目前由教育部审批通过的中小学国家级教材音乐有10套,艺术有3套,此外,与各套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辅材料(包含音响、音像及多媒体课件等)也已出版。高中音乐、艺术课程标准于今年4月出台,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也已展开。

4、改革情况的初步分析
音乐、艺术课程改革的观念是明确的;由于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经验,教学方法也有一些实践积累(尤其在音乐方面);目前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定位,不仅音乐、艺术课改的专家意见不一,许多老师也有不同看法。另外,目前国家标准与国家教材已经出台,但如何开发地方和学校资源,真正赋予地方与学校师生教学自主权?正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解放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时候,课程改革才有希望。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 下一篇文章: 学科与经典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