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史继明:一位民间的民俗文化收集痴迷者            【字体:
史继明:一位民间的民俗文化收集痴迷者
作者:张钦 徐爱…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9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沸腾和弦 推荐

兰州日报2006年11月6日: 史继明经常戴一顶深蓝色鸭舌帽,大镜片花边眼镜,今年已是71岁的他身体依然健壮,多年来坚持锻炼,从不间断,老年的生活也一如他矍铄的精神,活跃非常。退休后的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民俗文化痴迷者。

  史继明1954年从陇西师范毕业,在陇西师范附小任教一年后调县委宣传部,先后担任过陇西几个公社的负责人。退休多年,现在兼任陇西县曲艺协会副会长,撰有《陇西秧歌铰子选》,《陇西道情选》(即将出版),《甘肃民俗总览》牗撰稿人之一牘。

  史继明曾在农村工作20年,这个经历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本地各种风俗。早年在县委工作时,当时的陇西县委就在以陇西古建筑命名的鼓楼广场附近,下了班他总会钻进秧歌铰子队伍里面,唱一两曲,或者扭一阵秧歌。当50多岁快退休时就想要整理一下农村的秧歌铰子。退休之后他开始将自己的设想付诸实践,并决心在10年内初步整理出陇西的秧歌铰子、道情、儿歌选。

  别人退休后写字弄画,但他觉得这种高雅的方式并不是乡土文化的全部。他说,没有必要“文不离鼓楼,言必称‘三李’”,相反,“陇西老百姓自己创造的地方民俗文化,显得生动活泼,亲切有趣。”他还引述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民俗文学家钟敬文先生的话说,很多人提到中国文化,一张口就是两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其实中国文化的更大意义在于老百姓民俗文化的长期积累。

  谈起自己所收集的儿歌时,史继明说小时候奶奶经常教他说儿歌,这成为他童年记忆较为深刻的一部分。长大念小学时,同学们在一块做游戏时也常念:“踢脚(jue)踢脚盘盘,一脚(jue)踢着南山。”现在的儿歌选手稿大部分是小时候背的,一部分是自己在收集秧歌铰子和道情的同时收集到的。采访中史老先生随口背出了很多儿歌:

  烟瓶儿烟,冒冒烟/牛革扛,种夏田/夏田黄,收上场/连枷打,簸箕扬/一扬扬着各老岘/各老岘里缝袄袄/缝下(ha)袄袄连连绣/连连绣下一朵花/摇摇摆摆到我(gao)家(ha)!

  他说许多儿歌写得很形象,就拿上面这首来说,唱起来很有节奏感,跨度也很大,从春到冬,从种地,到丰收,到打麦子,再到准备冬天的棉袄袄;从田里,到打麦场,再到各老岘(“各老”用普通话说就是“旮旯,角落”的意思)描画的是一幅很美的景色,把西北农家特有的生活写出来了。最美的还在于,它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圣人的太平理想,在西北就应该是这样的!

  史继明在秧歌铰子的收集上,用力最多,大约花了六七年时间。陇西秧歌唱词与其他地方的相比,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因此整理很有必要。在整理过程中,他注意区分陇西县城、北山地区、南山地区各自的独到之处。基于此,他采取先整理他最熟悉的城区秧歌铰子,然后等到过年的时候,再先后去南、北山区跟上秧歌队去听去记,找老把式核对。通过三个地方的对比,对出秧歌铰子的异同,有时候也整理到南、北山区特有的秧歌铰子。

  史继明的兜里总装有两三种不同的小笔记本,整理到什么就随手分门别类地记在小本子上。笔记本有大半个手掌那么大,牛皮纸做的封皮,属于最便宜的那种笔记本。因是师范毕业,学过简谱,借助这一优势,他会找老把式唱秧歌,边唱他边快速地记下谱子。记完再唱一遍,核对正误。最后还会拿到陇西师范一位音乐教师那里,他唱,老师核对谱子,看有没有记错的地方。他说散落民间的很多传奇,很多文辞写得很“扎实”,他还随口背了一段写一个婆婆欺压儿媳妇,不让回娘家的传奇。婆婆为了阻拦儿媳妇回娘家,要求儿媳妇做完这些事情:“眼泪淌上两缸缸,指甲剪(j iao )上两皮箱。七双靴子八双鞋(hai),今晚上(x ing )去(qi),明早上( xing )来。”他说,这样的故事陇西的秧歌词里有,武山的秧歌里也有,但是歌词都没有这个传奇写得“扎实”。这又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史继明这位行走在民间的民俗文化收集者依然神情执著。

  由于秧歌铰子涉及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传统故事,他阅读了许许多多的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以及道家的一些通俗性的书籍,诸如快板形式的天师吕洞宾传等。这样在整理秧歌的时候,便于弄清楚很多不熟悉的东西。比如很多歌词里有“三娘娘”,这个“三娘娘”,在不同的神话中指代不同的人物。然而现实中,人们已经搞不清楚不同的“三娘娘”之间的区别。

  一位陇西籍的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罗锦堂,偶尔得到史继明的《陇西秧歌铰子选》之后,写信给他说自己看后“非常激动”,并且重申了老先生的观点,没有必要“文不离鼓楼,言必称‘三李’”。这让史继明甚觉欣慰。在史继明的家中挂了三墙字画,中堂的两副对联是:“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对联中间是一幅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稿件来源:兰州日报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同济大学计划招2007年20名艺术特长生 本月底开始申请

  • 下一篇文章: 记浙江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姚丽雅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