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教师自修园地 >> 文章正文 |
|
||||||
鼓曲演唱大师与21世纪的曲艺音乐 | ||||||
作者:王春晖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9 | ||||||
综观中国曲艺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某种鼓曲往往与该种鼓曲的演唱大师的名字紧紧相连。说到京韵大鼓,人们自然会提起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骆玉笙;说到单弦,人们自然会提起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石慧儒;说到梅花大鼓,人们自然会提起金万昌、花四宝;说到东北大鼓,人们自然会提起霍树棠、朱玺珍;说到河南坠子、铁片大鼓、天津时调、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北京琴书,人们自然会相应提起乔清秀、王佩臣、王毓宝、马增芬、董湘昆、关学曾…… 在观众眼里,他们就是某种鼓曲尤其是某种鼓曲音乐的代表。他们有的以自己精湛的技艺,使观众了解并喜爱了各自所说唱的那种鼓曲,并使该鼓曲迅速得到普及,例如:乔清秀在天津改革、发展了河南坠子,通过电台广播使“坠子声调深入家庭”(见1936年4月3日《广播三日画报》),风靡津沽。尽管乔清秀并不是在津演出河南坠子的每一人,可人们当时却普遍认为:“坠子大兴在天津,乔娘固为功臣……没有乔娘,天津的杂耍便没有河南坠子”(见1940年6月5日《新天津报》)。她所创造的北路调传入坠子的发祥地和大本营河南,大受欢迎,学者众多,很快就艺压群芳,成为河南坠子一个最为重要的流派。又如:广大观众认识并熟悉梅花大鼓,是从喜欢金万昌的艺术开始的。金万昌的艺术魅力求仅征服了广大观众,也吸引了不少从艺人员,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便已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梅花大鼓演员、弦师队伍。 到了三十年代,花四宝创立了梅花大鼓的新流派——花派,人们趋之若骛,学者日众,津京曲艺舞台上很快就出现了“无梅不花”的局面。他们有的使某种鼓曲的影响与日俱增,迅速扩大,例如:随着刘宝全的京韵大鼓艺术的日趋精湛,京韵大鼓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最终取代了单弦及五音联弹在杂耍演出中的攒底位置。迄三十年代,天津、北京、济南、汉口、南京等地的杂耍演出无不以京韵大鼓为大轴。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后期。又如:通过骆玉笙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广大青年了解并喜爱上了京韵大鼓,使京韵大鼓走出京津,走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有的使日趋衰落甚至濒临灭亡的某种鼓曲起死回生,焕发青春。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王毓宝之于天津时调了。五十年代初,由于时调内容多不健康,被视为靡靡之音,称为“窑调”。人们普遍认为,它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没什么希望了。1953年,王毓宝以一曲嘹亮、优美、欢快、幽默的《摔西瓜》,倾倒了广大观众,宣告了天津时调的新生。此后,王毓宝又以一支支健康、优美、动听的新曲,把天津时调带入了它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有些鼓曲的生命,有时竟与鼓曲演唱大师的生命休戚相关,例如:对关学增百年之后的北京琴书的命运表示悲观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人们确实很难想象没有关学增的北京琴书会是什么样子,也很难接受没有关学增的北京琴书。 诚然,对鼓曲音乐的生存、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弦师、音乐设计人员和其他演员。但毋庸置疑,无论作用、影响,他们都比不上那些鼓曲演唱大师。 没有绿叶,难衬红花,很难想象鼓曲演唱大师离开弦师能有多大作为。演唱与伴奏,如影随形,水乳交融。他们之间的配合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唱简伴繁,即伴奏在唱腔旋律基础上加繁伴托,以增强唱腔的表现力。2、唱繁伴简,即唱腔旋律较繁,伴奏则用简化的方法,使唱腔突出。3、垫补空档,即唱腔不间断的延伸出处,根据情绪需要,以伴奏作适当的垫补,从而增强唱腔的表现力。 但无论那种,弦师都处于辅佐地位。也就是说,那些鼓曲演唱大师以及其他鼓曲演员才是鼓曲音乐的主要体现者,即便伴奏成就斐然如韩德荣、卢成科者,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观众欣赏鼓曲,欣赏的主要是演唱,而不是伴奏。 鼓曲音乐的发展,音乐设计者往往功不可没。花派梅花大鼓的形成离不开卢成科,骆派京韵大鼓的形成离不开韩永禄和刘文有,天津时调的辉煌离不开祁凤鸣、李元通、马涤尘、姚惜云、毛家华、李光……音乐设计者为鼓曲的发展花费了大量心血。然而,他们的改革他们的创造最终却是由鼓曲演唱大师和其他鼓曲演员来完成的。其他鼓曲演员虽然也是鼓曲音乐的主要体现者,但鼓曲艺术的精华他们却往往难以尽善尽美地予以体现,这个任务只能由鼓曲演唱大师来完成。比如:乔派坠子是由乔立元、乔清秀夫妇共同创造的,但由于演唱水平的差异,风靡天津、席卷河南、倾倒万千观众的只能是乔清秀,而不是乔立元。 1、天赋优越。 2、咬字清晰。 3、发声科学。 4、善于运用气息。 5、行腔流畅优美。 6、润腔技巧高超。 7、表演形美神准。 8、讲求韵昧。 鼓曲演唱大师的出现是曲艺走进杂耍园、走进剧场以后,根据观众的欣赏需要,由说中篇改唱短段,从而不断强化曲种音乐性的必然结果。反过来,鼓曲演唱大师又不断给鼓曲音乐以旺盛的生命力,促使其不断发展,成熟。二十一世纪的鼓曲,只要还是舞台艺术,毫无疑问,它的生存、发展,就离不开鼓曲演唱大师的努力。因此,一批鼓曲演唱大师继往开来、积极进行艺术创新的涌现乃是二十一世纪鼓曲音乐生存、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否则,鼓曲音乐的生命力就会萎缩,直至灭亡。 毋庸讳言,培养鼓曲演唱大师的前景不容乐观。这项工作的难度本来就特别大,可由于种种原因,声音好、形象好、悟性好、天赋优越的青少年投身于鼓曲艺术的却越来越少,而二十一世纪对鼓曲演唱大师的要求却又越来越高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点之外,它又提出了文化素质 、现代气质等新的难以回避的要求。 面对这严峻的现实 ,居安思危,及时采取有效而有力的措施 ,为鼓曲演唱大师的涌现创造必要的条件,乃是我们应付二十一世纪对鼓曲音乐挑战的最好举措。 |
||||||
文章录入:ludwig 责任编辑:ludwig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