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温岭中学实验学校 钟丹羽
【摘 要】走进当前课堂,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有了许多的变革,这些变革如雨后春笋,令人欣喜雀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课堂教学表面繁荣的背后,有着许多实质性深处的不和谐音符。因此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警惕课堂教学中“浮华”背后的误区,把一切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做法都应摒弃。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思考 音乐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新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断呈现,课堂教学出现一派勃勃生机。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进步。但在进步的同时,在我们更深入地进行课改实践的同时,仔细回头一审视,我们也渐渐地发现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即我们有的教师不知不觉间偏离了理性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陷入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因此,针对目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若干现象,结合自己亲身教学实践,提几点思考,与同行们一起切磋。 一、舍本求末——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忽视音乐的本体性。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理念要求教师尽力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学生变得更加文明、博爱。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实施来,我们很多教师就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并把其放在首要位置,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音乐的本体性。而且这种现象在前期还相当普及。 课例1:《伏尔加船夫曲》的欣赏课。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服装、帽子、纤绳等道具。导入新课时,该教师让学生看画面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然后让学生唱一唱该乐句53630︱,该环节设计不错。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这些道具来表现纤夫拖着沉重货船时的情景,并上台表演亮相。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交流完毕后,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形象逼真,有的滑稽可笑……顿时音乐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最后,教师让学生复听歌曲,并用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作了总结。整堂课下来,学生体验不到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学生只关注体验的仅仅是活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 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体现音乐性。即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决定的。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有机地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美的过程。而上例中课堂上热闹的景象,只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愉悦性,却忽视了音乐的本性,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也就是淡化了以音乐为本的课程理念,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音乐课被异化为其他课程,失去了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 、画蛇添足——为综合而综合,只重共性,忽视个性。 新课程提出加强学科综合的理念,这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更反映了音乐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使人疑惑的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综合而综合,在教学中基本上脱离音乐艺术的属性和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历史、地理、数学、人文、美术、舞蹈等领域的问题。 课例2:歌曲《四渡赤水出骑兵》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于是,这位老师就从历史的角度开始了提问:红军长征的起因与起讫时间是什么?经过怎样?途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长征的结果怎样?有何历史性意义?学生一一作了回答,不全者,老师作了补充。然后,老师又从地理角度介绍了长征行进路线,途经省市及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一番讨论后,终于点到了作品,然而又觉得还要补充关于文学诗歌的内容(歌词是文学诗作),朗诵一遍后,又提了几个问题,探讨原诗句这样写的目的。大半节课过去了,课堂上才传来等候已久的歌声。由于时间有限,作品较长,这节课,学生只完整听了一遍,而没分段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上述课例中,教师也花了不少心思,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地将其他内容与音乐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学偏离了艺术综合的宗旨。在这里,是为综合而综合,全局性改变了艺术课程的性质,为赶时髦加入综合,偏离音乐性去探讨、了解其他学科知识,简直是“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画蛇添足。 其实,音乐本体的个性比其他学科共性更重要。因此在注重综合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共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理解和运用多种艺术的关联,把艺术和生活、文化、科学等有机结合起来;把音乐、美术、舞蹈等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各类艺术共通的特质有所体验和认识。但是在其中,我们更不能忽视个性。实践证明,音乐本体的个性比共性更重要,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强调的音乐课的魂——音乐性。 三 、牵强附会——滥用多媒体课件,取代教师主导地位。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为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制作上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一般,尤其是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欣赏的音乐内涵。 课例3:《桑塔露琪亚》一课。教师让学生初听感受歌曲时,音乐与画面同时播放,课件宛如动画片一般,顿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聆听完毕后,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船歌的节拍、有没有相同的旋律走向、演唱的风格等问题时,大多数学生一概不知,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动画的内容(那不勒斯海港美丽的风光、贡多拉船等)而不是音乐的主旋律。该环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尽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娱乐性,但是在同时它也影响了学生专心聆听音乐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准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但是在该环节中,视觉为主,从而削弱了听觉。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的现象,我认为不仅浪费了我们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影响着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在其中,由于多媒体的喧宾夺主,弱化了我们的音乐教学。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多媒体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全面规划,合理配搭;适时展示,恰到好处。体现其合理性、实用性。当课件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现状不符时,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情况,决不能成为电脑的奴隶。切不可牵强附会,既多又杂。 四、 生搬硬套——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流于形式,忽视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流,几乎在所有的公开课中广泛使用,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少了该环节,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目前教学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课例4:《绿色家园》的自主合作交流课,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歌词内容,应该说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然环境与生态发展的关系,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堂的自主性、互动性、合作性。如果组织恰当,目标明确,确实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学生没有明确合作的目的,并且分组规则不明确,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小组内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意义的讨论、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学习水平。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其中也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只是盲目地让学生合作,不管规则和职责是否明确,生搬硬套尝试着用。这样的合作只能是无本之花、空中楼阁。 因此,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乐于合作的情景,以景激情,并在合作中让学生明确规则,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五、浅尝辄止——只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弱化音乐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于是有些教师一改过去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化的倾向,强调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刻意淡化丢弃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基本上不涉及音乐知识,连最基本的节奏、识谱等内容也丢弃。其实,这是教师在实践中对理念理解上造成的误解而产生的一些偏差。 课例5:《可爱的动物》公开课。教师制作了课件,展现了一副描绘大森林的图画,以激发学生兴趣及好奇心。让学生顺着这个线索往下想:大森林里会有什么动物呢?然后出示7张动物图片,让学生分组上台分别扮演森林中的7种动物。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不亦乐乎。整堂课下来,音乐还未作分析,只是反复播放。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做具体分析,哪段音乐适合哪个动物。只是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反复的问学生用什么动作、队型较为恰当。最后,学生也无法体会各段音乐是怎样表现动物形象的。 上述课例中,教师把音乐创编的新理念带进了课堂,却丢弃了“双基”。其实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强调审美并不是弱化音乐知识的学习,而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方式,淡化双基学习过程。我觉得在上例中,可以先逐段听音乐,让学生分析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并让学生明确适合表现哪种动物,将7种动物与音乐一一对号入座,再分组讨论创编。这样学生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作品的感受、体验、表现上,也就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有机渗透在不同教学领域中的教学理念。学生们在轻松中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反过来知识又为审美服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音乐美、表现美、创造美。从中提高音乐素质。 上述几个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奏出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是比较典型的,其实其他的问题还存在,因此作为我们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反思,去掉浮躁,及时调整,正本清源,真正构建和谐的中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蔡觉民、杨立梅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王昌逵《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方法》气象出版社 1996年; 4、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作者:雷默 译者:熊蕾《音乐教育的哲学》(20世纪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 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