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图文]高中音乐“动感”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 【字体:
高中音乐“动感”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陈卫莲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7

作者单位: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职业学校

内容提要: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理解音乐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高中段的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渴望通过实践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他们要求音乐欣赏课不再是单一的官能的音乐欣赏,还应该有情感的体验、理性的认知、音乐的表现与创造的过程。本文旨在探索设计充满“动感”的音乐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充满动感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高中音乐课堂    动感教学    教学活动

一、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突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音乐的魅力所在,理解音乐的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而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趋于完善和逐渐成熟的特殊阶段,自我意识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知识信息的摄取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显的选择性。他们同时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面对这样学生,音乐欣赏教学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除音乐本身的魅力,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充满“动感”的音乐课堂教学,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音乐课中“动”起来,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如何让我们的音乐课真正被学生接受并喜欢,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

二、“动感”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意义
1、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的音乐表现与创造能力。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艺术欣赏课程之一,存在着课时少,课堂教学容量相对较大的现象。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运用的最多的学生参与活动是听、唱、议。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按部就班,枯燥无味,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通常充当还是主角,主导着学生的一切课堂音乐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学生的音乐体验活动没有足够的伸展的空间,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所以,出现了高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2、亲身体验、充满动感的课堂是当前高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据国家教育部就当前高中段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查中显示,有81.3%的学生最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能引发较多讨论与交流的教学活动。而只有12%的学生还能接受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2004年11月对本市某高中高一109名学生就你最喜欢的音乐课堂活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活动依次是:创编、聆听、表演、探究学习、律动、学唱、教师讲解。由此可见传统高中音乐欣赏课最常见的课堂活动听、唱、论,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期待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充满动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创造表现音乐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对音乐课堂提出“创新、实践、探究”的要求。高中学生已进入青年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主性较强,思维也趋于成熟并确立了理想。学生处于青年初期个性的审美心理与社会审美心理加速相互渗透,个人美感日益深化。他们力求在各审美领域取得和成人一样的评价权,同时他们在审美方面又有着高于成年人的积极性和敏感性,他们不再满足于官能的欣赏,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渴望亲身的体验,渴望通过实践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中音乐欣赏课还应该有学生情感体验、理智认知、音乐表现及音乐创造的过程。只有充满动感的音乐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动感”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途径
设计充满动感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听、唱、议等教学活动外,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后的情感体验(感动),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触动),也有学生的各种形体活动(律动),还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学习(互动),当然更有尊重学生审美需求的教学拓展和教学延伸活动(灵动)。
1、情感体验---感动
从本质上讲,音乐欣赏是一种听的过程、也是一种听的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欣赏是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所以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音乐欣赏课堂的活动设计必须突出音乐性、情感性,以情为先,引导学生在音乐听觉的时空中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享受音乐美感,陶冶情操。例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1831年肖邦离开祖国还不到一年,华沙起义失败了,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悲愤的心情下所写的这一乐曲。在聆听中要让学生能听出:曲中具有英雄气概的刚毅主题,是在十六分音符琶音持续不断地急骤起伏的衬托下所展现的。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体验音乐的丰富的、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实际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主体意识带入到音乐中去,并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因此,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是必然现象,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欣赏空间,让他们能自由的体验音乐。
2、思维活动---触动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是教学惟一的目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是音乐教师关注的主题。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感性欣赏、亲身体验音乐的基础上,还能学会思考和分析音乐,让学生的思想、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课堂教学中应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比较、思考、分析,理智的欣赏音乐,充分的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
(1)、课堂教学中设计与学生知识经验相关联的问题情境
    音乐艺术的创作、演奏和制作,离不开严谨的思维和理性的驾御。音乐作为人类的文化产物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渊源。我们面对具备较深文化基础、能言善辩的高中学生,无法逃避“学科综合”问题。音乐与诗歌文学,音乐与历史事件,音乐与地理文化,音乐与影视、造型艺术等等,如在上《黄河大合唱》这一课时,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欣赏同一时期背景的充满激情的诗歌作品,学生理解了文学与音乐同样能“为战斗发出怒吼”,并比较了诗歌与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音乐中无处不闪烁人类丰厚浓重的文化气息,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研讨、判断,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和培养音乐欣赏兴趣的有效途径。
 (2)、选择与音乐作品本身特点相吻合的思维形式
   音乐具有抽象、模糊、创造性等特点,而音乐的现实性和指向性又提供了欣赏者联想和思维的空间。所以, 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思维活动的设计,应有目的地选择与作品特点相吻合的思维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参与音乐审美体验活动。如在上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清唱剧《长恨歌》等文史性校强的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作品则能以其深邃的思想,点燃起学生思索人生、洞察世界的火花。
 (3)、善于捕捉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创新思维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内驱力。在教学中设计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启发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积极评价,如在上《非洲音乐》时,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的让学生探究击鼓的不同方式和不同音色。再如欣赏教学中,把音乐作品当成无标题音乐让学生欣赏,讨论音乐的情境及音乐画面,并为自己心目中的音乐描绘主题,这些活动的设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3、形体活动―――律动
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形体活动,以感性的欣赏、理性的分析加上动态的形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能使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律动教学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又能使学生的听觉和运动觉想结合,培养学生的节奏、韵律感,促使学生更生动、准确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音乐课堂中的形体活动设计多种多样。
(1)、以体验音乐情绪为主的简单形体活动。如在观看《飞驰的鹰》公开课中,教师让学生用手随着音乐模仿雄鹰在高空飞翔的姿势,并细听音乐,要求用手的律动表现出雄鹰的一系列飞翔活动的变化,学生对这种简单的律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对音乐的欣赏也特点地投入。
(2)、以体验音乐风格为主的舞蹈活动。在《民歌》课中,在了解了汉族南北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后,让学生学习南北方有代表的舞蹈片段,了解其风格特点。再如《非洲音乐》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及舞蹈风格,教师给每一小组的学生空间和乐器:鼓,让学生自由的创编节奏,并开展一系列的形体活动,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有足够的空间展示,有的小组学生是打鼓进行节奏律动,有的小组学生是进行非洲土著舞蹈的模仿和创编,还有的学生进行的活动是非洲人民音乐生活场景的模拟。这些学生课堂形体活动的设计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3)、以创编为主的音乐表演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可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适当的形体表演活动。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情节化、情境化的表演来表现音乐的内容和音乐的场景。例如在音乐剧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剧情进行创编和表演。音乐剧是利用学生的肢体活动来进行的艺术造型活动,创编表演活动通过创造性的身体艺术造型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学生不但运用了肢体动作来感知音乐,同时还发展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4、合作探究----互动
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学生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并非静止于心,而是以学生的行动反馈给课堂,表现在教学的对话和交流活动中。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性教学,不仅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音乐资料,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索的空间等等。如上《民歌》课,课前请学生收集各地区的民歌,课堂教学首先开展一以小组为单位的赛歌会,要求小组合作进行比赛。教师对比欣赏了南北方的《茉莉花》,请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这二首民歌的风格特点有什么区别,并以小组为单位概括总结,这些合作学习的安排,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活动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协作。
5、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灵动
灵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兴趣,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及时有效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内容有限,我们要真正培养和维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注重课外音乐内容的收集,并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引导的教学延伸。很多高中学生钟爱于流行音乐、爵士音乐、欧美的说唱音乐。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我们不能把这些音乐拒之门外,相反地,应当把这类有健康内容的音乐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把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到音乐课的单调与乏味。 如《民歌》课中,学生欣赏了传统的民歌,对民歌的风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了解学生喜欢当前流行的新民歌,课堂教学可安排新民歌的欣赏,利用学生的审美兴趣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比较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区别。再如《非洲音乐》课中,学生理解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所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对踢踏舞、爵士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灵活机动的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及时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的教学延伸不仅同时还尊重了学生的审美需求,同进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课堂的乐趣。

四、总结与反思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设计“动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在活跃、开放的气氛中培养自信锻炼能力;实践得知只有在充满动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维持和激发,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注重学生的思辩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才会在热爱音乐的同时也热爱音乐课。
“动感”课堂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了体验、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实践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和思考:
1、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还是新生代在特殊发展年代给我们造成的危机,都对我们音乐教育者提出警告: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厚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和研究教法。
2、课堂活动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应把学生培养成能进行独创思维的主体,但这些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他们知识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丰富,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那肯定会束缚学生的独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一同走进有着丰富的音乐想象,有着动静相结合的,有诸多学生亲历音乐活动的音乐课堂。
3、教师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而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主要参考书目】
1、 周家骥:《 教育科研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 《中国音乐教育》,2005第3期,2004第1、3期。
5、 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新课程伴你走进音乐殿堂—《音乐鉴赏》模块教学小记

  • 下一篇文章: 音乐课堂教学中特长生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