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文章正文 |
|
||||||
朴实的教学方法一样能上出好课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9 | ||||||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似乎太华丽了。不仅是教育教学思想过于泛滥和超前,教学手段也变得空前现代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忘却或丢弃了朴实的教学方式。然而,华丽的教学却并没有带来高效率,反而因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引发了广泛争议。这就是教学的“华而不实”。笔者认为,当前的音乐教学要回归朴实,在朴实中升华音乐教学的生命本质。 可能有人会说,朴实是与无华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能做到在朴实中升华呢?朴实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华丽,它绝不意味着落后。做到华丽很容易,但做到朴实却很困难。因为朴实蕴含着真实、简约、高效、生态。 从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音乐艺术是最不能造假的艺术。因为音乐来自于人的内心,是人类内心情感的直接表露,是无法掩饰的。每当音乐响起,它的每一个音符便直接敲击着心灵,让人无法躲闪,不得不与之同呼吸、共悲欢,这就是音乐的朴素性,它与人类本真的特性相融相通。因此,朴实是音乐教学的内在要求。 在音乐教学中要实现朴实的内涵,首先就是做到真实,这也是升华朴实内涵的关键所在。具体就是要尽量完整地把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亲近音乐,感受到音乐的真实存在,并与之亲切对话,在对话中发展音乐能力和素质。 近年来,情境教学成为大家非常熟悉的教学理念,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实践这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有些教师过于强调情境的创设,一节课之中采用了非常多手段,又是多媒体,又是挂图,又是器具,等等,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结果学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根本就把握不了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 另外,活动课程也是近几年比较盛行的教学手段之一,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得更加频繁,有些地方甚至将其作为一节音乐课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在这种形势下,音乐课堂转眼间便热闹了起来,又是讨论,又是游戏,又是舞蹈,又是话剧,等等。但结果呢,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音乐,或者音乐成为了活动的背景和伴奏,好像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在学科综合教学的道路上,我们的音乐课也走了很多弯路。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科综合教学的内涵,从而把音乐课上成了四不象。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学生在上完关于长江主题的音乐课后,感叹:“音乐老师比地理老师上得还要精彩!” 其次,什么是简约和高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先生在音乐教育教学讲座中提到,他在国外音乐教学观摩活动中几乎很少见到有教师运用多媒体,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师。而且在一些国外音乐教学视频中,我们看到的是,国外教师的教学手段都很普通,甚至有些“落伍”。但是,这让人感到既亲切又真实,亲切是因为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喜闻乐见的方式,真实是因为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上的是音乐课,而且师生都沉浸在音乐里。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尽量使身体的每一个感官都能参与到对音乐的感受中来。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科技很先进,物质也很丰富,却没有在音乐教学中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呢?关键就在于对朴实内涵的理解。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来实现,但往往最简洁的手段才是最高效的。一位音乐教师教学生演唱一首大约时长1分钟的儿歌,在教学中用了很多方法,但一节课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会唱。而另一位音乐教师同样教学生学唱一首1分钟长的儿歌,仅仅用了7分钟学生就能够很熟练地演唱了。其实,后者采用的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教学手段,而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直接教学,通过对比和模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其实,并不是前一位不会直接教学的手段,而是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由自主地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我们接受了一些好的理念,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错误地丢弃了一些原有的宝贵的东西,结果使我们向相反的方向走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层层的包装迷惑双眼,最后丢失了自我。简约而不简单,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简约的内涵,而这也正是音乐教学的追求。今年“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现场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一名的《我爱家乡的酒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只用一架手风琴,照样把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当前,生态学的理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包括音乐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音乐教学的生态不仅指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更深层意义上,它要求我们以重视生命的态度开展教学。这里的生命包括显性的生命形态和隐性的生命形态。显性的生命形态指的是教师和学生,隐性生命形态特指音乐作品。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音乐作品这个生命体,而恰恰就是因为对这个生命体的忽视导致了当前音乐教学生态的不平衡。就像人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却没有足够关注自然生态一样,一些教师只是把音乐作品看作是被动的、毫无生命的教学工具。在很多情况下,音乐作品得不到自由的呼吸,不能够平等地和学生进行对话,甚至经常被人为“解剖”后再呈现给学生。这种人为的、无视音乐作品生命的行为最终破坏了音乐教学的生态环境。另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一些教师的活力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在教学过程中弹琴的教师越来越少了,唱歌的教师也越来越少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完善音乐教学的生态环境,使一切生命体都得到重视和实现,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生命本色。 |
||||||
文章录入:ludwig 责任编辑:ludwig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