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图文]普及古典音乐不能老听“施特劳斯”--余隆            【字体:
普及古典音乐不能老听“施特劳斯”--余隆
作者:解放日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7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双双 推荐 

       在近日举行的“上音2006艺术管理讲坛”上,中国乐坛著名指挥之一、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对普及音乐提出新观点:“老调重弹不是普及。目前国内观众音乐欣赏素质仍然没有根本改观,跟我们普及的方向单一不无关联。”

  余隆说,目前国内大量的普及音乐会,还在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模式—演一演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或者选一段贝多芬的《命运》、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观众鼓掌了,就算普及了。其实应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掌声:对没听过施特劳斯的农村观众演《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那叫普及;但如果面对已有一定基础的观众,还反复演出他们熟悉的、甚至能哼得出调门来的曲子,那不叫普及。

  余隆回忆说,中国指挥界前辈李德伦在世时,每一次下去执棒普及音乐会前,都会研究观众的“缺门”。李德伦强调,交响乐普及演出要义在“使不懂者能听懂”,就应该推荐观众所不知道、不熟悉、不理解的优秀作品,讲解、示范。如果他们通过普及音乐会听懂了、理解了、欣赏了,满足地离去,那就是对音乐素养的有效提高。李德伦把没有针对性地“老调重弹”叫做“逗你玩”。这种纪念性音乐会,当然也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那跟普及不是一回事。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一位教授也认为,目前普及音乐会的曲目选择确实存在着单一、浅表的通病。一些院团把普及片面理解成只要观众爱听什么就演什么,甚至有演出商顶着普及演出的招牌赚钱。结果,普及缺少了提升作用,变成了少数几部作品、甚至几个旋律的简单重演。久之,观众的口味和视野也就容易被框定在一个窄小的圈子里。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音乐界前辈不怕“陌生”地引入西方作品,才有了文革后第一批酷爱交响乐的观众。而目前世界乐坛的发展与佳作的积累,也早已超越了我们原有的认识。

  余隆等指出,不能把提升城市音乐文化素养简单等同于对施特劳斯、贝多芬等的反复上演,观众需要引导而非片面迎合。普及演出的内涵和档次必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才能有利于根本改变观众队伍萎缩的状况。由此,也对当前普及演出的组织管理者提出挑战———要促进音乐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仅按市场取舍一个标杆来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做到普及演出的专业化、细分化。

                                                 (解放网-解放日报)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江苏省南京市级小学音乐教研活动在雨花台小学进行

  • 下一篇文章: 深度报道:给中产家庭艺术类考生算一笔经济账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