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论文 >> 器乐教学音乐课堂 >> 文章正文
小议钢琴弹奏的音色            【字体:
小议钢琴弹奏的音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24

      按照赵晓生先生的观点,良好的钢琴音色取决于琴槌与琴弦的触击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获得来自于以下三个因素:接触快;释放快;充分振动。

 

      我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前二者是对弹奏者的要求,是在演奏者作为发力源的可控制范围之内;而后者则是前二者做充分以后的必然结果。我们假如从声音的物理层面来理解和具体分析,则可知琴弦各部分的充分振动的结果必然是基音和低阶泛音(比如第1,2,3,4,5,6,7etc.)的能量较高,响度较大;而高阶泛音则能量较低,响度也小。我们知道,从第1泛音到第7泛音是整个泛音列中响度最大的7个音。它们恰好构成一个某调的属七和弦。

 

     从而,在这个意义上讲,充分振动的所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整个泛音列中和基音同时发响时,基于基音的和声上尖锐、不协和的高阶泛音几乎听不到,从而产生了和谐、饱满的声音。这就是钢琴上优美音色的根本来源。 尽管如此,明白这一点,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奏出美好音色的技艺。但是就钢琴程度在专业音乐学院大学生的水准的这个层面上,了解这一点,又是最终解决音色问题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比较倾向对于乐感和教师指导的依赖。这样,对于优美音色的追求,就不得不停留在一个十分感性的层面上。

 

      而相反的结果是, 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将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更根本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接着刚才的话题。大多数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都读过俄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的著作《论钢琴演奏艺术》。其中在音色这个问题上,他是这样进行训练的:弹奏一个单音,然后踩着右蹋板,细心倾听这个声音发出以后,从很快达到的一个较大的音量逐渐衰减,直至完全消失的过程。然后,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触键方式去弹,但一直要用心倾听每次的这个过程。

 

      另外,在同样的著作中,他也采用在和弦上用不同力度、不同触键方式强调和弦中的每一个声音(声部)的方法来研究声音的衰减,而这个对于衰减过程的研究过程,正是我们寻找和形成自己美好音色的过程。我认为,这个方法是很有价值的,他所依据的原理,也正是我们上述提到的泛音原理。按照涅氏这样训练方法,你就能够发现在不同触键状况下,哪些声音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美音”,而哪些是必须淘汰掉的。也就是说是使我们在声音质地和触键方法之间建立某种带有规律性的联系。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非常乐意进行这样的“实验”,在其中,我发现了展现在我面前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色彩,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可能性又是塑造我们个人音色特点的先决条件。 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会有另外一些困惑,比如,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单音、每一个和弦上都来进行倾听、研究,那我们弹奏一首作品为了弹出美好的声音,岂不是太漫漫无期了?

 

     实际上,这正如我们为了学习唱歌而进行“练声”一样,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从练声出发而掌握更美好的声音,但主要的学习内容和进度,仍然要在实际作品的学习中来开展的。也就是说,美好音色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渐进的过程。 有了这样一个物理层面的理解和训练方法上的参考,为我们最终找到自己美好音色,无疑奠定了基础。但是,这还不是全部。它是必要的,但还不是充分的。

 

      那么,实际学习起来,对于这样一个既具体可感,又容易抽象的音乐要素来说,除了上述涅氏的训练方法,我们怎么能去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训练呢?

 

      首先,我认为需要多听。也就是说,要培养我们耳朵的好品位。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糟的,都要通过大量的听赏和比较来积累经验。过去,我们常常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听一些大家弹的CD或音乐会现场上,这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训练一双对于音色有足够的敏感的耳朵来说,还必须[有意识地]多留心一下周围的演奏,考试,以及自己弹奏的录音。我想,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鉴别,才能敏锐。这样的话,对于好、坏音色的区别,就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了,而会内化于我们个人的语言,我们个人的音色鉴别理论。然后,我们要有意去模仿我们当前阶段认为好的声音。有人说:艺术要始于模仿,但绝不止于模仿。我认为对于好音色的追求,也要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又是一个阶段式的、动态的过程。图式如此:模仿——建立——打破——再次模仿——再次建立——再次打破.

 

      其次,我认为在直观的操作上,要改善我们的触键。也就是说, 我们要尝试着在钢琴上寻找最适合我们音色品位和手型特点的触键方法。在钢琴弹奏实践中,触键方法,何其多矣!但是,我认为,事实上的方法,远远要比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多。什么手力触键啊,臂力触键啊,全身触键啊等等啊,还有断奏法,连奏法,非连非断啊,跳奏啊真是五花八门。

 

      可是,我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有多少种手型其实就有多少种触键法。每个人的手掌类型真是千差万别,在大的触键种类中,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个性触键方式。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必须在个人的手型触键状态和所弹奏出的各种声音间建立独特的联系。通过不断的试验,不断的录音比较和结合老师的意见,得出我们自己在什么触键状态下所取得的声音是最好的。好的,那么,在特定的阶段里,你就可以着意留心训练、巩固这种触键方式,熟悉这种属于你自己的音色。

 

      总之,音色的获得,有它基本的物理学、生理学和个人主观品位的基本准则,但是,在熟悉这些基本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主动的比较、试验、巩固的方式,努力寻求并建立个人的“音色武器库,”我想最终我们收获得不仅仅是音色上的改进,还必定有学习习惯上的改进。

文章录入:ludwig    责任编辑:ludwig 
  • 上一篇文章: 关于钢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