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新书推荐《音乐教育越洋对话》 | ||||||
作者:郭声健薛…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6 ![]() |
||||||
音乐教育越洋对话 郭声健 薛晖等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1.踏上美利坚的土地,走进中小学课堂,才知道我们对美国的音乐教育知之甚少,想像太好,而他们对中国音乐教育几乎更是一无所知。我希望通过这段越洋网络连线,能够为亲爱的老师们、网友们开启一扇了解美国音乐教育的小窗,搭起一座跨越大洋两岸的桥梁。 2.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早上第一节课便开始了每天的教学,一天的课时五到七节不等,身体累但心情轻松,工作充满了激情。我们的情形却截然不同,课时少、束缚多,昨天担心流行音乐让学生“中毒”,今天害怕知识技能革我们的命,真的是举步维艰,无所适从。 3.最可爱的女人,是那种不需要任何化妆就让人感觉漂亮的人,最动人的音乐课,是那种真实自然而不需要特别精雕细琢就能吸引学生的课。上一堂好课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上好课,上公开课的优秀教师人数有限,常规课上得好的老师则不仅没有指标控制,而且永远珍藏在学生心中。 4.这是一位美国高中生发出的心灵震撼之声:我参加音乐活动是为了表达我不想压抑的感情,以便我不会在身体上去伤害别人,因为我经历过那种让自己丧失理智、精神失常、情感骚动的事情,所以我想把这些感受置入音乐之中,我要通过音乐将它们彻底释放干净。 5.如果音乐课程沦落到要靠考试来让学生重视,这将是音乐教育的悲痛。学生与音乐原本两厢情愿,彼此相拥,不需要担心他们能否白头偕老,更用不着我们去撮合他们,但现在好像我们一定要通过考试这种强制性手段给他们打个结婚证,好让学生承诺对音乐永不变心。 6.音乐教师擅长吹拉弹唱,读书写作先天不足。吹拉弹唱是抒发,论文写作也是表达,它不是天才的专利和天大的事情,只是把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加以陈述。读书很享受,也不要把它看得那么功利和神圣,我们通过音乐发泄和表达情感,通过读书摄入精神美食,一进一出,缺一不可。 7.学生的音乐表现,永远都是美国音乐课堂的重点,也是老师赞赏学生的根源。老师与学生击掌,这样的表扬很潇洒;老师给学生一个拥抱,这样的表扬很温馨;老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这样的表扬很信赖;而赞赏的话语,则时刻都挂在老师的嘴边,让学生充分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8.我们可以不在乎领导和专家的感觉,但我们不能不在乎学生的好评,领导专家不满意,带给我们的也许是一时的不痛快,而学生不喜欢,带给我们的可能是一辈子的不开心。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是学生,他们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音乐教育没有理由不倾听他们的心声。 9.美国没有音乐课本,以活动统领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说了算,我国则经济利益高于一切,恨不得打造教材市场的铁桶江山。“黄山现象”应该让我们反思和警觉,只有充分给予教师创造的空间,鼓励变通教材,音乐教育才能从霸权和教条下解放出来,才能健康和快速的向前发展。 10.中国高中生恐怕是地球上压力最大的年轻人,音乐教育最应该给予他们的,是静静地聆听还是尽情地表现?高考结束的当晚,这群姑娘小伙最可能去的地方有两个,并试图在那里将压抑了三年的情感在一个晚上全部发泄,他们从网络游戏里获得生命的快感,从卡拉OK中找回青春的岁月。 11.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并不是“精心设计”出来的,那是他们全方位长期修炼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和表现,它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更是一种教学的境界。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你落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要说多远就有多远。 12.艺术是世界的通用语言,一位留美音乐教育博士生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中国文化生动地呈现,让恐惧汉语学习的美国中学生,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便喜欢上中国文化和语言。这一事例启示我们,文化底蕴,无论对音乐教师素养还是音乐教育实践,都是何等的不可或缺。 结 语 每天在电脑前工作十多个小时,花了整整四天时间,我才把这个对话论坛的所有帖子过了一遍,并在不打乱对话时间顺序的前提下粗线条地对书稿划分了章节。整个统稿过程是令人兴奋的,让人一点都不觉得累,就像看一本书,不间断地读下来,比此前断断续续地读帖和跟帖,感觉好多了。它总让自己保持一种好奇心理,我后面到底还“胡说八道”了些什么?大家还会说出多少名言警句或讲述怎样感人的故事?我边读它边感慨:这是一本“写”不出的书,这是一本志同道合的音乐教育者们“聊”出来的书。它不属于任何个人的研究成果,它是全体网友智慧的结晶。 此时此刻,我突然觉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想想我有时候一天能挂上去上万字的帖子,可现在,要让我写个一百字的结语,都会觉得是那么的艰难。我不得不承认,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对这个论坛产生了一份特别的感情,对这个论坛里的朋友们也产生了一份特别的感情。这样的一种感觉,我真的说不清道不明,只知道是这份感情使得我把所有帖子看完后,不再有丝毫的兴奋,剩下的只是惆怅。 或许,随着我归国日期的日益临近,我们关于音乐教育的“越洋对话”要告一段落了,但“本土对话”仍可继续。 今天正好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就让我们一起把这本小书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献给北京奥运,献给我们亲爱的祖国。 郭声健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