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中国网 王焘 文/图
15首京剧将入选中小学音乐课
据《竞报》报道 新学期开学之际,教育部有关部门将《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智斗》、《报灯名》等15首京剧经典唱段,选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今后京剧也将成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入选剧目中既包括传统的经典唱段,也包括了现代京剧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剧目。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分别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级。其中一、二年级分别为《报灯名》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九年级为《智斗》,其他各年级均为两首。目前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已经启动。
京剧不能绑架全国音乐课 最近“京剧进中小学音乐课”的话题非常热门,但是大家争议最热烈的是推荐剧目中“样板戏”是不是太多这一问题,连正在开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也为此提交提案等等。但在我看来,值得怀疑的恰恰是“京剧进中小学音乐课”这个提议本身背后显露的文化观念和政策制订上的问题———北京的文化人多,靠近权 力中心,容易把北京这里文化人的思考、喜好上升到“国家”的高度,然后又以政策的名义推向全国。 看这个政策推出的过程,首先是在京的著名京剧演员、学者等等提议京剧要进课堂,然后教育部决定今年3月起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但是这里最要命的一点是:是否有人征求过浙江越剧演员的意见?甘肃秦腔票友的意见? 反过来,我也想追问一下“京剧”作为所谓“国剧”是否是个不可变更的真理、事实,还是近两百年才有的一个“说法”?如果说京剧在北京、天津、上海还有一定流行基础的话,那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等南方是否同样受欢迎?和京剧相比,越剧、豫剧、黄梅戏、川剧,沪剧、粤剧、昆曲又差在哪里?更重要的,在当地哪种戏剧的接受面更广?不要忘了,虽然全聚德烤鸭在北京受欢迎,但当年扩张到深圳是以关门告终的! 用一刀切的政策推广京剧实在偏颇———当初提议的人是痛感传统文化缺失才想加强戏曲教育,可是却忘记了“传统”的不仅仅是“京剧”一种,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所以,中央政府制定的文化政策一定要有“通用性”,可以原则地说传统戏曲进课堂,然后由各地具体决定选本地传统的地方戏作为音乐课的增设内容。如果有地方愿意把京剧作为多选项之一,也成,只要当地有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即可。 如今只提出京剧,而且有培训教师的计划,这等于是用国家财政资源推广单一的曲种———我不反对说“京剧”是一种“国粹”的说法,但是当政府用公共财政在全国推广这种实际上特定的、地方性、局部的文化类型,并非明智之举。说到底,我们国家有“大一统”的传统思维,近代才崛起的京剧如今摊上了“高雅文化”的牌位,历史不比它短的很多地方戏曲却没这运气。其实,地方戏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更大,只是这下里巴人俗文化不入很多北京文化人的眼目罢了。需要拯救和再认识的,不仅仅是京剧这一种剧种。□周文翰
周济回应“京剧课”:只是在音乐课中加京剧曲目 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天上午,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就“教育公平”问题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周济在回答记者关于京剧进中小学的问题时说,这件事受到了大家这么大的关注,本身我们也很高兴,说明大家对教育,对素质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们愿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这件事做好。 在谈到之前关于孙萍委员指责的报道时,周济解释说,我想你们也不相信。她自己会解释的。这件事昨天政协已经听取了有关方面的一些讨论。我们的姜司长也已经参加了,已经很好地得到了大家的谅解和解释。 周济强调,我想说明三点。第一,这件事的初衷和目标,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二,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像有关媒体说的那样开设京剧课,而是在我们的音乐课程当中加入京剧的曲目。其实我们的学生每年大概学习20首歌,其中加入一到两首京剧的曲目,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选择。大家看看那些曲目就知道了。其实京剧曲目进入音乐课程大家是支持的。我还想说明一点,这件事还是经过了广泛征求意见过程的,当然不是征求了每一位艺术家的意见,也不是在社会上全民投票。 第三,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试点,讲得很清楚,就是十个省,每个省选20所学校进行试点,在试点中根据实践、根据大家的反映不断推进,这件事也说明推进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进教育改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在教育改革中是一个措施,结果引起这么大的争论,我想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把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政协委员:京剧进课堂应增传统曲目 降低样板戏比例 今年两会前夕,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确定了15首京剧唱段,其中有9个样板戏,作为中小学音乐课课程里的教学内容。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针对“京剧进课堂”写了一个题为“中小学生京剧义务教育内容要慎之又慎”的提案。梅葆玖认为,样板戏虽然好听,但毕竟是在特殊时期所产生的,作为学生课程比重应该降低。 今天上午,政协提案审查委员会就梅葆玖委员提出的提案举行提案办理协商会。在会上,梅葆玖表示,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现在已逐渐失去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学校开设京剧课程对于青年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国粹、振兴京剧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课程里样板戏过多的问题,梅葆玖认为,样板戏毕竟是文革产物,应该少安排些,多增加优秀的有教育意义的传统唱段。例如,表现忠贞爱国的《穆桂英挂帅》;反侵略的《抗金兵》;表现才智多谋,临危不惧的《空城计》等等。梅葆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可以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对进入课程的曲目进行全面评估,做出合理的安排。 政协委员赵启正认为,在中小学教育加入京剧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作为中国学生对中国的艺术形式要有基本的知识和欣赏能力。赵启正表示,京剧是中国重要的表演艺术,除京剧以外各地的地方戏也很重要。“作为教材可以编的丰富一点,各地的老师可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赵启正指出,各校可以选择不同的唱段,各地可以选择不同的戏种。“艺术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不能只选择一两种花”。吴祖强委员颇为赞同赵启正的意见,他进一步表示,中国各地有许多地方戏,受语言和教学等方面的限制,从全国范围来看未必要一刀切都学京剧,可以因地制宜,例如在广东就可以把粤剧作为课程安排。 政协委员张学津则表示,京剧进课堂是30年来对于振兴京剧,做的最重要、最实质的一项工作。张学津认为,应该通过对传统京剧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教育。 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表示,对于传统戏和现代戏的比例,会听取委员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调整。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表示,将根据各位委员的建议,增加优秀的传统曲目,最终曲目的数量将超过15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