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吴潭伟
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热热闹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却冷冷清清—— 农村学生渴望呼吸艺术“空气” 20年前,70多位艺术家联名在报纸上公开呼吁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20年过去了,人们欣喜地看到,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艺术教育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由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网络已经形成。 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优质艺术教育距离学生还很遥远。 今年9月初,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对英语教育系的560名新生(初中毕业生)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从上小学到初中毕业从未上过音乐课。虽然学校每学期都给他们发音乐课本,但却没有安排课时,也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上课(美术课的情况与此相似)。农村学生可以列举出的比较熟悉的歌曲数量不到10首,其中包括《国歌》、《生日歌》、《两只老虎》和其他几首他们既唱不准也唱不全的歌曲。不认识五线谱和简谱的学生也基本上来自农村。 据笔者了解,造成农村学生艺术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些农村学校在艺术教育上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家制定了中小学课程计划,计划明确规定:艺术课程要占总课时的9%至11%。然而在一些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砍掉小三门,加强语数英”、不配备艺术教师、不开设艺术课程的现象。在这些学校中,有的学校是因为实在不具备开艺术课程的条件而放弃艺术教育的。例如,有的农村学校规模太小,按照学生人数分配到学校的教师编制很少,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教师,教师只能进行“包班制”教学,很难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但是,在调查中,当农村学生被问及为什么不上音乐课时,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老师说音乐课不重要,中考、高考不考音乐。”因此,在笔者看来,还有一些农村学校的学生无法接受到艺术教育,主要是因为学校和教师对音乐、美术等科目重视不够。例如,在广东,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艺术师资就业困难,其中除少数人因留恋城市、畏惧艰苦而不愿去基层外,更大的原因是许多学校即使编制不紧张,也不设艺术师资岗位,甚至让原有的艺术教师改行。就算一些学校因编制紧张而无法引进艺术教育师资,但他们即使有充足的经费,也不愿花钱聘请艺术教师。 相关部门对学校的监督和管理不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以公办为主,经费由财政划拨,教育行政部门有义务对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部分农村学校的条件较差,教育行政部门把过多的精力都花在了提高这些学校的文化课教学质量、均衡教师资源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管。还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习惯将重心放在城市学校的“评优”上,而在农村学校的“扶弱”上投入的精力较少。 农村地区缺乏社会艺术教育设施,无法形成艺术教育氛围。在城市,学生不仅能在学校享受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在校外,少年宫、儿童艺术中心、社区文化馆等社会艺术资源,也为他们提供了社会艺术教育场所。城市里开办的美术展、雕塑展、电影展等活动也让学生受到了艺术气氛的熏染。可是这些资源,农村学生是无法享受到的。且不说艺术文化氛围,在农村地区,连少年宫、图书馆、剧院等艺术文化场所都没有,学校也没有可供孩子们参加的艺术社团。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校的艺术课程就成了孩子们享受艺术教育的唯一途径,而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水平不高,学生的艺术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而形象思维的培养会极大地丰富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同时,艺术课程与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其他课程并不冲突,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它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艺术教育倍受重视,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整套艺术教育体系,越是低年级段,艺术教育的分量越重。 正是因为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意见》同时指出,“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意见》还强调,艺术课程的课时数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 因此,笔者呼吁,基层农村学校应认真领会并落实该《意见》,在追求语数外等文化课科目教育质量的提高时,还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有关部门也应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从“评优”转向“扶弱”。要求有能力但因主观原因导致课程开设情况不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限期整改,对实在没有能力开展艺术教育的学校给予帮助。同时,教育研究机构还应加快探索均衡分配艺术教育资源的具体方法。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3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