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京剧收入小学音乐课本,是弘扬还是糟蹋-王硕专稿 | ||||||
作者:王硕专稿 文章来源:TOM-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0 ![]() |
||||||
这几年,京剧突然火了,不是在人民群众中深入人心,而是被许多人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加以使用,王力宏和陶喆都干过这事儿,那个喜欢摄影但不小心摄出毛病的嘻哈文化明星也在上一张专辑里运用过相关元素。他们虽然引起了一些议论,但都没有京剧收入小学音乐课本的事那么沸沸扬扬。 看了相关新闻,心想这事如果不沸沸扬扬就新鲜了,京剧收入小学音乐课本的宣传口号虽然和弘扬有关,但仔细琢磨琢磨却发现这里面有很多好笑的事,貌似这弘扬更像糟蹋。 这次试点涉及到10个省,除了一些北方的省级行政单位之外,竟然还有江浙两省。江浙一带传统戏是徽剧,当地师资和学生连自己的传统戏曲还没弄清楚呢,就让他们跨越京剧的根源,先学四大徽班进入清朝首都之后形成的这种全新艺术形式。其实我们总说京剧是国粹,但事实上那只是清朝国粹,到了新中国之后准确地说算不上,为什么要把京剧强加给创造京剧的徽班们?不知道谁能解释清楚。 另外让学生学习京剧的前提是老师得了解京剧,但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老师都不明白生旦净末丑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只能现学。一帮糊涂人传道授业,最后只能把学生越教越糊涂,万一有个学生真因为这种糊涂课对京剧产生了兴趣,在课上提出了一个涉及到京剧历史的问题,当老师的只能心里一边问自己为什么,一边用自己的猜测帮学生解惑,解了半天很有可能是歪曲历史,越解越惑。 从选曲的角度来讲,更像是对京剧的歪曲。15个唱段我看了,大部分都是样板戏,但凡对京剧有点儿了解的人都知道,样板戏的出现是对传统京剧的一种糟蹋,就连 不光这些,音乐课本身的教育方式也不太科学。不知道现在小学生的音乐课怎么上,是不是还跟我那时候一样,一个满脸皱纹但却觉得自己气质很美的老师坐在一架破钢琴前面随便弹一个音,然后底下孩子就跟着喊五声“啊”,这五声“啊”的音高还不一样,依次是CDEDC。唱完了老师觉得满意,再给一个比刚才高一点儿的音,然后学生在喊五声“一”,分别是DEFED,就长时间这么喊下去,不断地loop “啊”和“一”,结果孩子对音乐课兴趣就真的ED了。 其实音乐课对那些尚未建立个人审美观的学生来说,应该注重的不是发声和演唱,而是普及经典歌曲,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知道那个时代有什么样的音乐。具体的说,就应该每人发张光盘,里面装点儿MP3,这些MP3都是各个时代的经典歌曲,从智化寺的京音乐,到后来供清末民国休闲娱乐的京剧,从老上海的卖淫嫖娼歌,到样板戏、红色歌曲,乃至85年开始的流行音乐。就让孩子听,给他们讲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部分任凭他们自己理解。考试时一个个进考场,放一首歌,让学生说这歌叫什么,再简述一下时代背景就完了。非得让他们学唱“背上书包去学校”,何必呢,脱离时代不说,还给了他们一个篡改的机会,变成了“背上书包炸学校”。 演唱对虚荣心很强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容易打击他音乐积极性的东西。在老师眼里,好听的标准只有一个,如果你唱不出那种声音,就会被认为是不会唱歌。于是本来可以在另一个领域有所发展的孩子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要强的心理蒙受挫折,觉得自己不会唱歌,上音乐课抬不起头,紧接着就是对音乐本身产生抵触,敬而远之。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嗓音,音乐教育不能像切羊肉片机器一样,你调多少,就切多厚。如果要按照那种标准的话,李宇春的嗓子就成了破锣嗓子,她唱出来的歌在正统音乐教育里就是实验音乐,但了解李宇春真正价值的人都知道,她的嗓音代表了一种姿态或者气质,是现代教育和整个社会迫切需要的,而非通过字典定义的狭隘主义美学观。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