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祝贺“母亲音乐教育网”开通! | ||||||
作者:风信子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8 ![]() |
||||||
上图:母亲音乐教育创始人谢嘉幸教授在国际音乐交流论坛发言(赵洪啸摄影) 母亲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www.mommusicing.com/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然而,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培养孩子时,却忽视了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母亲。教育一个孩子一年,孩子只获益一年;而培养好一个母亲,孩子将获益终生。音乐,是启迪人生智慧的第一把金钥匙。然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关注儿童,关注青少年,甚至关注成年人和老年人,但很长时间了,我们也忽略了这一最需关注的角色—母亲。母亲,应该是把音乐这把金钥匙交给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附《信报》记者刘易的报道: 首次母亲音乐教育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母亲音乐教育创始人谢嘉幸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美育研究室主任张援等专家学者出席。 母亲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的第一位老师,然而在中国内地,从制度化教育的角度对于母亲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就国家的音乐教育政策来看,对于母亲及家庭关注乃是一个“盲点”。2007年12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母亲音乐教育工程”启动,将这一课题引入到学界和社会的视野中来。2008年5月,此工程将在京推出“母亲歌唱电视大赛”、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为此,记者走访了工程发起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为读者解读“母亲与音乐”。 记者:为什么要推出“母亲音乐教育工程”? 谢嘉幸:很长时间了,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母亲。母亲才是我们教育的根基,是个人成长中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因此,我们换一个思维的角度,我们的儿童教育,培训母亲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语境中,整个学校教育体制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作用在弱化,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在公共空间的教育日益僵化的今天,我们将眼光放置私人领域的母亲教育,不是正合时宜吗? 记者:我国“母亲教育”的历史如何追溯? 谢嘉幸: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不少仁人前辈已经把“母教”纳入到视野中来。最为典型的是梁启超,他在《倡设女学堂启》中开宗明义:“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郑观应在他的传世巨著《盛世危言》中,也明确地提出了母教,和梁启超比,后者无疑考虑得更为具体:“母之教而不善,则其成立也难。”当时不仅有一批振臂高呼之人,更有一些躬身实践之士。然而五四运动之后,母教似乎有所断裂。从“五四”到“解放”这30年间,由于各种原因“母教”再不被世人所提起。 记者:请谈谈母亲音乐教育的大背景,为何选择现在提出? 谢嘉幸:自1949年,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儿童的教育也确实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颁布了诸如《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法》《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等纲领性和政策性的文件。然而,对于孩子的人生第一位老师———母亲的关注却大大不足。谈到教育,人们的关注点自然就更多地放在学校教育中,殊不知家庭的影响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记者:请介绍中国音乐学院“母亲音乐教育”工程的具体内容。 谢嘉幸:首先,创建母亲音乐教育培训中心。这是“母亲音乐教育”工程的重点之一,也是该工程的大本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母亲音乐教育师资。该中心分为三大板块:1、母亲自身的音乐教育;2、母亲对儿童的音乐教育;3、儿童自身音乐潜能的开发及其全面发展。这三大板块既相互支持,彼此之间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中心主要负责与各地区、各城市、各大专院校、社区、媒体之间的联系,并逐步向农村推广。中心现在已经与中央电视台取得联系,力争把“母亲与音乐”这个话题推向社会,引起民众的重视。 记者:您对“母亲音乐教育”有信心吗? 谢嘉幸: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而在诸多艺术门类当中,音乐———这种建立在听觉基础之上的艺术无疑最适合早期的儿童教育。因为它不需要任何的“硬件”因素,妈妈的哼唱甚至就是一种绝佳的教材。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感悟”培养,要靠家庭,要靠父母。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