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新闻发布 >> 文章正文 |
|
||||||
安徽蚌埠提出让花鼓灯走进课堂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5 ![]() |
||||||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小鱼钓大鱼 推荐 普及乡土教育 让花鼓灯走进课堂 有普及的基础,才有提高的可能。据报道,教育部今年将在北京等10个省市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将“国粹”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学唱经典京剧唱段。晨见回忆,在他小学阶段,安徽省一度普及黄梅戏,他在小学音乐课上就学过几段黄梅戏,对他的音乐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乡土文化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短腿,安徽省只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过乡土文化教材,现行乡土教材以地理内容为主。借鉴教育部的做法,将花鼓灯纳入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内容,让花鼓灯走进课堂,应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在当前国家日益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我市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或可以花鼓灯为典型,在传承传统文化、普及乡土教育方面,在全省先行一步。 在蚌埠市第三届元宵节花鼓灯抵灯大赛上看到,参赛的演员几乎全是中老年人,台下的观众也大多鬓带霜华。老演员、老节目、老观众,花鼓灯在民间日薄西山后继乏人的窘境暴露无遗,业内人士对以花鼓灯、泗州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表示担忧。 花鼓灯演员“咋还是那些人?” 花鼓灯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40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的入选项目。在每年元宵节举行花鼓灯抵灯活动是恢复花鼓灯文化空间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日下午,科学宫广场举行了我市今年以来第一场大规模的民间花鼓灯班子展演活动,市区10家花鼓灯班子登台竞艺。对台上的老面孔,一位经常赶场看演出的老年市民感慨:“咋还是那些人?”记者也注意到,演出内容大都是传统节目,只有个别节目经过改编创新。节目的推陈出新固然需要专业人士的努力,但艺术的传承还须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而这恰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冯嘴子村为例,该村虽号称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但该村灯班子演员不到30人,年轻人比例更少,连演出完整大花场的兰花鼓架子都难凑齐。该村虽然也培养了部分少儿人才,但家长考虑到孩子学业、出路问题,这些孩子在上初中以后就很难再参加演出。 “三千双百工程”步履维艰 2006年,我市出台“三千双百工程”计划,目标是5年内在民间培养1000个兰花、1000个鼓架子、1000个锣鼓班子,100个花鼓灯班子,100个花鼓灯艺人,主要由市、区、县、乡各级文化馆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市区经常从事花鼓灯传习、演出的灯班子有20多个,成员五六百人。禹会区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该区灯班子16个,人数400余人,市区的从艺人员基本以退休职工为主、近郊以中老年农民为主。该区近年对重点灯班子经常予以指导,并予少量扶持资金,着重培养接班人。但在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无暇玩灯。失去这一最有活力的群体,花鼓灯在农村日益衰老。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有常坟镇等为数不多的文化馆开办了花鼓灯少儿培训班,距“三千双百工程”目标相去甚远。 开展职业艺术教育 培养花鼓灯专业人才 近年各地在“非遗”保护方面探索了一些新路。花鼓灯播布大县凤台县在花鼓灯职业艺术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给周边县市树立了榜样。据市文化局晨见先生介绍,凤台县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为当地和外省培养输送了大批花鼓灯艺术人才,2006年省文化厅将凤台花鼓灯艺校更名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学校,并设省级花鼓灯艺术研究基地。而我市只有怀远师范学校近年开设了花鼓灯专业班,职业艺术教育刚刚起步。随着花鼓灯近年多次在国家大赛、展演中获奖、亮相,花鼓灯作为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代表作的优势日益凸现,并获国内音乐舞蹈界专家关注研究。据市二职高音乐教师介绍,北京舞蹈学院就有一位专家自编了一套花鼓灯普及教材,拟在安徽省择校进行试点教学。师资力量是发展花鼓灯职业教育的关键,而我市并不缺乏花鼓灯优秀人才,当年师从冯国佩等老艺人的花鼓灯传人金明、娄楼、高小平等,在艺术传承和改革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足可担起领衔重任。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