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图文]多元复合的穆斯林之声-回族传统音乐            【字体:
多元复合的穆斯林之声-回族传统音乐
作者:李延红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音乐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8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关于回族的音乐,有一句话曾概括了它受到异族音乐影响的事实,即“哪儿的回回说哪儿的话,哪儿的回回唱哪儿的歌”。或许是这种原因,加上伊斯兰教中有禁止歌、乐的教规,以及过去人们的眼界仅集中在民间音乐领域,所以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回族没有本民族音乐,民众生活中也少有音乐活动。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回族的传统音乐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宗教音乐中保留了较多的伊斯兰音乐传统,而其民间音乐则更多地体现着多元混合的特点。回族的宗教音乐主要是指在寺院仪式和教众日常生活中所“念”或“赞”的各类音调,比如召唤教民到寺院礼拜时的“招祷歌”(也称“宣礼调”、“叫拜”、“喝礼”等),在“开斋”、“宰牲”等盛大庆祝活动中集体咏唱赞美真主的“双节歌调”,每天五次礼拜和一些民俗活动中念诵的“礼拜歌调”,以及一些民俗活动中为弘扬教义、赞美真主而创编的各种民俗宗教歌调等。据说在这些用阿拉伯语或古波斯语吟诵的歌调中,吟唱《古兰经》时所用的礼拜歌音调不仅是最丰富,而且还保存了纯正的阿拉伯音乐特征,被学者们视为“伊斯兰音调的宝库”。

    回族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是回族传统音乐的主体,此外还有少量流布于民间、与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基本相同的乐器,比如三弦、二胡、竹笛、芦笛(筚篥)、口琴子(口弦)、泥哇呜(又叫“泥箫”)、咪咪(管子)等,约10多种。不过,这些乐器和民歌主要分布在回族人口相对集中的西北地区,自娱性较强,且以演奏民歌小调为主,较少有独立的器乐曲。西北回族的民歌品种较丰富且相对统一,一般可按体裁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宴席曲、叙事曲、儿歌等几类。其中,劳动号子、小调等民歌基本与当地汉族民歌相同或相似,花儿和宴席曲却是回族民歌中较具特色和颇具代表性的两个歌种。其它地区的回族民歌,其品种甚至风格则多受当地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民歌的影响。

    花儿是为西北回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曲”,因所唱皆为爱情,只能在山间或特定的集会场合———“花儿会”上演唱。不同地区的回族花儿在称谓和音乐特点上均有区别,比如黄河上游一带称作“少年”或“河州花儿”的,唱词每节四句,曲调多由上下句中加一小衬句的单乐段构成,可分为高亢宽广的“长令”和流畅活泼的“短令”两种。至今全国广为传唱的《上去高山下平川》就是一首著名的回族花儿长令。在宁夏南部山区内称作“干花儿”的,唱词有四句一节和二句一节的两种,旋律以流畅委婉、柔和抒情见长,节奏较为规整,且较少使用衬腔,代表曲目有《送公粮》等。据学者研究,回族的花儿虽用汉语演唱且与汉族等民族的花儿有许多共性,但是从它唱词中保留的一些阿拉伯语词汇,以及在旋律进行特点和使用的调式、音列等方面看,它也具有一些本族花儿所特有的特征,因而别具风格。

    宴席曲属于“家曲”一类,以演唱传说故事、民间生活或逗趣游戏等内容为主,多用于婚礼仪式过程,分为叙事歌、五更曲、打调、酒曲、散调等几种,唱时多数都伴有舞蹈动作。据说这类歌曲最初主要流传于西北的回族间,后在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传入汉族、撒拉、保安、东乡等民族,同时它也吸收了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民歌中的曲调或形式来不断丰富自身。比如酒曲原本属于汉族划拳猜令时所唱的歌,因为伊斯兰有禁酒规定,所以回族只把“数螃蟹”这类趣味性较强的酒曲引进宴席曲中,以活跃婚礼仪式的气氛。诸此等等。

    回族音乐属东亚乐系,但也有极少数曲调使用的七声音阶等方面有着波斯阿拉伯乐系的特征。可以说,我们今天看到和听到的回族传统音乐由多种音乐文化融合而成,其中既含有波斯、阿拉伯及中亚各民族音乐的特质,也有许多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音乐相同或相近的共性特征,是长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一个民族 两样景观——裕固族的传统音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