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
|
||||||
景颇族的民间音乐 | ||||||
作者:李延红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音乐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9 ![]() |
||||||
景颇族源于我国古代南迁的氐羌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德宏州和怒江州等地。族群内部存在的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五个支系,语言和音乐形成迥异的风格特征。 景颇族民歌中著名的有叙事歌“斋瓦”、山歌“直作”和“直磨”、舂米歌“月鲁”(或“谷阿岗”、“谷统直”)等。“斋瓦”吟唱长篇历史故事,风格古朴,常由有着民间祭师和歌手双重身份的“斋瓦”和“董萨”演唱。根据演唱场合和内容,斋瓦又分为“木脑斋瓦”和“孔然斋瓦”:前者用于“木脑·纵戈”活动,由一人唱诵人类的起源、民族历史、神话传奇等内容;后者则是举行婚礼时唱的一种长篇风俗仪式歌,大致包括8个段落,有贺婚、婚俗历史等内容,一人领唱、多人和腔。 过去景颇族男女婚前的择偶无不通过“干脱总”(即“串姑娘”)进行,此种恋爱习俗即是景颇族“直作”类山歌的依附环境。春节和农闲时节的夜晚,青年男女相邀来到野外或“公房”内,双双在火塘或篝火边坐下,对唱“直作”类歌曲以诉衷肠。“直作”意为“小声唱”,一般结构较自由,旋律委婉、跳跃,歌声悠远、深情,因为所唱内容多为爱情,所以过去不能在寨中或公众场合演唱。此外,景颇山歌中也有一种意为“大声唱”的“直磨”歌曲,多是青年人在山野田间劳作或行路时所唱,音调高亢,风格粗犷,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 “月鲁”是景颇人舂米时唱的劳动歌,民间非常普及。这类歌曲多为上下句,旋律优美流畅,极富节奏感,歌词常带有呼号性衬词。一般情况下,两人劳作时所唱的“月鲁”常自然地形成二声部歌曲,有的是一人唱旋律、另一人以虚词伴唱,有的二人轮唱实词,有的皆唱虚词且在节拍上错开,形成两个声部。 “木脑·纵戈”是景颇地区最隆重、热闹的民间歌舞盛会。在群体性歌舞“哦日阿”中,身着盛装的男男女女分列两队,男多持长刀,女执手帕或扇子,尾随在两位身着长袍、头戴孔雀翎的长者身后,在诸多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抬脚扭腰,边歌边舞。场面极为热烈、壮观。 景颇族的器乐文化较发达,民间流传的乐器主要有两类:一是打击乐器,如“增疆”(木鼓)和一些多由傣族、汉族地区传入的铓、锣、象脚鼓等,其中的增疆是景颇族最古老的乐器,专用于“木脑·纵戈”活动;另一类是吹奏乐器,如吐良、勒绒、洞巴、“三比”(竹笛)、“比浪”(吹杆)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吐良,多用两根粗细相近的竹管相接,旁边开一吹孔,主要靠管筒泛音和管口两端的开合发音,声音圆润、飘逸、秀美。民间器乐曲除独奏乐曲外,最具民族特色的合奏曲,当属由文邦乐队演奏的成套器乐曲牌,统称“文邦音乐”。这是一种独立的乐种,乐队常用一或数支竹笛演奏旋律,以军鼓、铓、钹等打击乐伴奏,曲牌多源于民歌或其它器乐曲,可分为礼仪性、风俗性、娱乐性几种类型,演奏场合和顺序皆有一定程式。此外,景颇地区也还流传有经由缅甸传入的西洋乐器(如风笛、大小军鼓)甚至乐曲,点缀着景颇族的民间器乐文化。 |
||||||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 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