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文昌洞经古乐--华夏音乐的活化石            【字体:
文昌洞经古乐--华夏音乐的活化石
作者:刘升荣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3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风铃 推荐


  继2007年3月1日文昌洞经古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8年2月下旬,我市文昌洞经古乐等4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期届满后,文昌洞经古乐等将成为我市第一批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的文昌洞经古乐,因为其在前几年与云南丽江纳西古乐有发源之争,更使之成为了全国文化界关注的焦点。
  文昌洞经古乐PK丽江纳西古乐
  文昌洞经古乐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梓潼县七曲山文昌祖庭——大庙,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七曲山大庙既是文昌宫观之祖庭,又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文昌洞经古乐源于祭祀文昌帝君时的音乐,梓潼无可辩驳地被国家和省市专家评定为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洞经音乐的发祥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昌洞经古乐走出了庙堂,步入民间,对其他民族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不仅是一笔颇可珍视的音乐遗产,也是研究善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世界闻名,其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丽江洞经古乐,是中原道教与纳西族民间音乐相融合的奇异乐种,历史悠久,在丽江纳西族民间广为流传。它奇迹般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区早以失传的唐、宋、元时期的词、曲牌音乐。
  纳西古乐与文昌洞经古乐的发源之争,最后以权威专家认定纳西古乐中的洞经音乐是从文昌祖庭梓潼传入云南丽江而告尘埃落定。有纳西族学者归纳民间的种种传说,有孔明说、南诏说、乐工说、移民说、宫廷说、改流说等。虽然各种传说各有所据,但忽略了地域接近问题。据专家研究,从云南地方史料看,也证实了是从四川梓潼直接传入的。《华坪县文史资料》(第二辑)说:“洞经古乐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四川梓潼县传入大理。”《南涧县文史资料》(第一集)记载:“明永乐七年由四川梓潼传入大理,再由大理传到云南各地。”下关感应会会史也载:“宣统己酉年,感应会贡生子联元赴梓潼县七曲山谈演文昌洞经古乐,历时三年,回来后主持感应会。”丽江的洞经会也曾派人拜访梓潼,丽江大研洞经会供奉的文昌铜像,便是从梓潼七曲山请来的。从以上记载可见洞经古乐是从梓潼直接传入的。
  千年音乐活化石亟待挖掘保护
  文昌古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它将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熔于一炉,从乐曲、乐器、演奏技艺到调音方式、演出场景,乃至乐队修养,都有独特之处,是一笔颇可珍视的音乐遗产。它是历史上艺术大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昌洞经古乐发掘抢救虽做了许多工作,但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长期封闭的农耕文化习俗被逐步改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新生代的信仰发生明显变化,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加剧,人们的本土信仰、原始信仰产生裂变、动摇,很少有人愿意学。二是文昌洞经古乐曾一度时期被视为封建迷信,遭到禁锢,文献资料流失。文昌洞经古乐由于是口传心授,加之乐器的限制,无论从规模、形式,还是内容,都还没有得到全面恢复和承传。从普查情况看,第二代艺人健在的仅3人而已,且都80岁以上高龄,第三代艺人大都是半路出家,且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第四代传人还无着落,文昌洞经音乐的传承面临青黄不接。
  如何加大对文昌洞经古乐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地减缓濒危状况的加剧,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对此,梓潼县政府高度重视。1998年,组建七曲山文昌洞经乐团,多次邀请专家现场培训。2004年,在文化馆人员采风挖掘的基础上,四川音乐学院教授甘绍成整理曲谱30首。2005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制定了《梓潼县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梓潼县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族民间文化)领导小组”。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昌洞经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对境内的文昌洞经古乐项目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普查,收集到大量的珍贵资料。2006年,县人民政府将文昌洞经古乐作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公布;随后,省、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公布。
  近日,记者从梓潼县文化旅游局获悉,文昌洞经古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期已满,即将正式成为我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保护与挖掘也将掀开崭新的一页,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华夏音乐“活化石”,必将继续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发光发热。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我国百年来已经和行将消失的音乐遗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