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图文]独弦琴演奏中的韵律美-硕士论文            【字体:
独弦琴演奏中的韵律美-硕士论文
作者:谭智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原创作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8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谭智

上图:演奏独弦琴样图(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配图)

【摘 要】:京族乐器独弦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内迅速流传,专业和业余习琴队伍不断壮大。本文结合笔者在学习独弦琴过程中的感受,运用音乐表演活动的美学原理,在人与琴的关系、人与曲的关系中强调以琴为本、人琴合一,以人为本、人曲呼应,并揭示独弦琴美的品质,进一步阐明独弦琴演奏中把握“韵”的实质。

【关键词】:独弦琴;韵;以琴为本;以人为本;美学原则

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塑造了美、创造了美的世界。在这个美的音乐世界里,无论人声还是器乐,或是热烈奔腾,或是清丽悠远,无处不见人类伟大的创造。独弦琴⑴便是这浩瀚音乐海洋中的一颗明珠,它的琴声如歌如诉,柔媚回转,仿佛“龙吟”般美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由于地域人口、民族习性和独弦琴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独弦琴并不为大众所了解,影响力比较小。在众多文艺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努力下⑵,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原本只在京族三岛流传的古老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在国内得以迅速流传,专业和业余的习琴队伍不断壮大,随着我国京族音乐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独弦琴演奏著作的问世⑶,独弦琴正式进入学校音乐教育领域。笔者有幸从一位聆听者转变为操琴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领略独弦琴美的韵味。

美是什么?也许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回答。“音乐的美是音乐所具有的一种品质。音乐中所特有的这一种美的品味,有的美学家称之为美的属性,也有的称之为美的价值。然而把音乐的美概括为它所具有的品味,却可以更确切地表述音乐美的本质特征。这是由于美的品味是指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中升华出的美的品格和意味”⑷。独弦琴独特的音律和独特的演奏技法,能在一根弦上完整地展示12个变化音,能用摇杆在一个音的点位上得出一个乐汇,甚至一个乐句,这是其他乐器所不能做到的。这就是独弦琴所特有的一种品质,也正是独弦琴拥有的独特的韵味。这极具“韵”的品质让人深受其感染,回味无穷,美不胜收。本文结合笔者在学习独弦琴过程中的感受,运用音乐表演活动的美学原理,在人与琴的关系、人与曲的关系中揭示独弦琴美的品质,并进一步阐明独弦琴演奏中把握“韵”的实质。

一、    以琴为本,人琴合一

在进行乐器演奏这样的音乐活动中,奏琴之人与人奏之琴该如何相处?他们之间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有必要的。琴没有人演奏,只能变成展厅里陈列的物品,失去它的功能意义。演奏者手里没有了乐器,再高超精湛的技艺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的这首《题君琴》生动地告诉我们:唯有人与琴的配合,方可产生美妙的音乐。然而在人与琴这二者的关系中,以琴为本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充分了解手中乐器的特点,才更有利于我们在演奏中发挥乐器之长,把握音乐的特殊性与本质特征,进而做到人琴合一,获得最完美的表现。

首先,每一件乐器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它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独弦琴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为京族民间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代表,独弦琴在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并因其音色与京族语言的极其相似性,使它深受京族人民的喜爱,它集中体现了京族人民的音乐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内涵”⑸。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更孕育了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独弦琴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京族人民的智慧,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独弦琴独特之“韵”。独弦琴形制独特,一根琴弦、一根摇杆既成就了独弦琴这一“美”的载体。独弦琴独具韵味的声音,就靠右手的切弦和左手摇杆的控制获得⑹。传统的独弦琴全部使用泛音演奏,这也是独弦琴与其他弦乐器不同的显著特点。由于独弦琴主要是采用这种“泛音”的方式进行,无论是六个“自然泛音”,还是通过摇杆控制出来的若干“摇杆泛音”,它们都是以二分音、三分音和五分音作为生律的基础,其律制都属纯律,正因为这样的音响原理,使得独弦琴的音色更加纯正柔美。独弦琴独特的形制和发声原理,使得独弦琴以悠长、平稳、徐缓而见长,以优美柔情、细语慢歌著称,因而比较适合弹奏优美抒情、节奏舒展的旋律,而对于密集进行的十六分音符,就较难把握得当,这也是我们对独弦琴应有的另一方面的认识。独弦琴清澈透明、古朴典雅、极具韵味的声音特色,就是独弦琴独特的性格,而独弦琴的演奏,就该顺应这一特性,明确自己的演奏方法,深刻认识其琴之“韵”,在演奏实践中寻找到最美的表达。

再者,器乐演奏中,人与琴是需要互相协调,相互沟通的关系。人与琴的关系日趋融洽,人的意志与愿望才能逐渐如愿地从琴上获得比较理想的反应,从而获得演奏的自由。关于人与琴的关系,有的琴者把人与琴比作一对情人,相亲相爱、真心付出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结果。美国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则给大提琴演奏者一个忠告:“拉琴时,一定要觉得好像乐器是你身体的一部分,琴弦就是你的声音,大提琴就是你的肺。”这对于独弦琴的演奏者也是适宜的。独弦琴自出现以来,一直都与京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它的特色装饰音与京族语言语调有着众多相似之处⑺,我们或许可以这么想象,当地琴者更多地是在用他们所熟悉的话语与独弦琴轻声对话。这样的想象,也许能给其他独弦琴演奏者更多的启示:演奏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与琴的对话过程,琴鸣人合,人琴合一。如独弦琴民间传统乐曲《高山流水》,⑻这首乐曲全凭六个自然音徽位上的反复变奏组合而成,其演奏上由演奏者的素质及心情而定,兴致之时,长夜一曲,无趣之时,一刻便辍。若不是人与琴的交心对话,我们又怎能得以回味这曲“知音难遇”的千古绝唱呢。不论是作为物的独弦琴本身,还是琴所指向的表演艺术,“人琴合一”都是演奏者所要追求的一种至善、至美、至真的最高境界。正如明代徐上瀛在《 溪山琴况》 中所说: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二、    以人为本,人曲呼应

“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作,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性行为,它不仅是忠实地再现原作,而且还有可能通过表演者的再创造,对原作予以丰富和补充,甚至超出作曲家的预想,为音乐作品增添新的光彩,这正是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造的本质意义所在。”⑼独弦琴的演奏中,在协调人与曲的关系问题上,人总是占有主导地位,演奏者是主体,被演奏的作品是客体。如何把静止的乐谱变成婉转优美的音乐音响,表演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间,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以人为本尤为重要。在演奏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扬独弦琴之长,挖掘独弦琴独特韵味,力求展现乐曲潜在的审美价值,甚至提高其价值,赋予演奏更深层的意义,这是演奏独弦琴的实质所在。要在演奏中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获得美的创造,还需要在表演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下述几项美学原则:⑽

1、体验、想象、理解与领悟相结合。

在演奏中要“实现审美再创造,就必须在对作品这一客体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巧妙地把感情体验、想象、领悟结合起来去领略作品丰富的内涵、提取精神实质、把握基本情调。从而使外在的物质材料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有机整体。” “这是实现审美再创造的心理基础。”

就独弦琴曲目而言,其题材内容大多都与京族人民的物质生活、风土习俗密切相关,如京岛、赶海、摇网床、哈节等,乐曲从各个层面反映京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其创作所用的音乐材料基本上也都取自京族民间音乐,或改编其传统曲目,赋予它时代新意。如《摇网床》、《打渔归来》等为京族民间乐曲,王能的《我爱京岛》、何绍的《拜月》等是以京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⑾。要想在演奏中得到更好的表现,演奏者就需要对乐曲所产生的环境、背景有所了解,对京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有认同感。同时,还可以深入京族三岛,亲身体验京族人民的生活,以此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这样,对于把握乐曲中的情感基调和基本情绪,细致体会乐曲的感情内涵,领悟乐曲的神韵有更大的帮助,进而使自己的演奏获得更完美的表现。

2、审美感受与物化手段相结合。

  在演奏中还要“通过一定的物化手段,通过表演技巧把这些美感以具体的感性形式展现出来,把乐谱上的音符转化成有生命的音响形象,才能完成再创造的神圣使命。要使内心的审美体验外化为感性形式就必须采取审美感受与物化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即要有表现内心体会的表演技巧,这种技巧要以展现表演者审美感受为目的。”

“不论表演者对乐曲的内容理解得多深入,想象、体验多丰富,内心的审美感受多细致,但没有足够的技巧把它表现出来,也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效果。”独弦琴的演奏也是如此。尽管独弦琴形制不复杂,但其演奏技法却繁杂多变,其独特的形制和发音特点决定了它独特的演奏技法。独弦琴是一种具有丰富演奏技法和表现力的乐器,“少弹拨、多动杆”是独弦琴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它时常能在演奏一个音的同时,依靠左手多变的摇杆技法获得一个乐汇甚至一个完整的乐句,奏出绚丽多彩、颤人心弦的曲调。技法一方面是为表现服务的,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构成一定的审美范畴。在演奏中,演奏者凭借一根琴弦及左手的一支摇杆结合着各种不同的演奏符号,或拉、或推、或拍、或碰、或颤、或挽、或压、或捋,⑿这些各不相同的摇杆技法,最大限度地、尽善尽美地发挥了独弦琴独特的艺术魅力,独弦琴变化万千的风格魅力,也正是在左手摇杆或推、或拉、或拍、或碰的演奏中惟妙惟肖地体现。如果对这些独特的技法和演奏符号没有熟练的掌握,即使手中有乐谱,也只能望谱兴叹,束手无策。这也正是独弦琴形成其独特韵味的标志,任何其他乐器都无法替代。

3、再创造的激情和控制相结合。

  在演奏中,“要达到完美创造的境界,表演者还应有强烈的再创造意识和创造的激情以及放收自如、控制激情的能力。这种创造的意识和激情,可以使表演者对作品的美感不断深化,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技巧逐步达到预想的完美效果。”

  “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不断创造、精益求精的热情,寻找新的发现、新的美感的追求,使表演逐步趋向完美的努力,就是不完全的。”在器乐演奏中,把谱面上的音符都弹响并不难,难的是精益求精的追求,独弦琴的演奏更是如此。独弦琴上的一根琴弦,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韵律,同时,也是独弦琴的一种局限。作为独弦琴演奏者,如何把静态的谱面变成丰富音响,如何在一根琴弦上展现乐谱中深藏的元素,如何扬长避短尽情展现独弦琴独有的韵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再创造的一种激情。比如独弦琴曲中的《上学堂》⒀,这是一首入门小曲子,用简洁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描绘了一群蹦蹦跳跳的京族孩童欣喜上学的情景。单从谱面上看,这个曲子没有什么难度,一般学琴者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就提不起兴趣再对这首曲子进行摸索。但当学琴者听到演奏家那技法娴熟、韵味十足的演奏,上学孩童那活灵活现的形象仿佛跃入眼前,才对这首小曲子所蕴含的丰富韵味而惊叹不已。这是独弦琴学习中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所谓山无水则不灵,演奏者如果没有再创造的热情,又怎么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妙音响呢。

结   语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路时雍《诗境总论》)早在宋代,就有一批艺术家和理论家,把“韵”当成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⒁。独弦琴悠长的余音,纯正协和的音质,摇杆音程大跨度变化所带来的旖旎奇妙的音乐意境,这一种尽在不言中的独特气质,完美的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品质,“韵”味盎然。与之有缘的操琴人如能读懂这一种“韵”,必能从中收获更多美好的体验,而这一支民族器乐中的奇葩,也将绽放得更加绚丽,永放异彩。

―――――――――――――――――――――――――――――――――――――――――――――――――――――――――――――――

⑴“独弦琴”是京族拨奏类弦鸣乐器,京语称“旦匏”(Danpao)。主要流行于广西防城的京族三岛。参见杨秀昭等著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第226-232页 漓江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⑵在对独弦琴进行发掘、传承、改良、发展、推广的工作中,各文艺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及贡献,可参见陈坤鹏《独弦琴的改良与推广》载《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暨广西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论文集》第70-80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1出版。

⑶陈坤鹏编著的《独弦琴教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8出版。

⑷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页。

⑸宋唐《京族独弦琴考察与研究》载《歌海》2007.3第34页。

⑹独弦琴的形制特点及发音原理,在相关独弦琴的文章中都有论述,具体介绍可参见杨秀昭等著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第226-232页 漓江出版社1989年出版;或杨秀昭等著的《独弦琴的发声原理及其二声部探》载《乐器》1984年第3、4两期。本文不再赘述。独弦琴的演奏技法,可参见陈坤鹏编著的《独弦琴教程》上篇:形制构造与演奏技法 第5-24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8出版。

⑺可参阅 何洪《独弦琴与京族民歌关系考》载《艺术探索》1988.2。

⑻《高山流水》谱例参见陈坤鹏编著的《独弦琴教程》第69-71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8出版。

⑼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第160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出版。

⑽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载《音乐美的寻觅-罗小平音乐文集》第15-31页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0出版。

⑾陈坤鹏《独弦琴的改良与推广》载《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暨广西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论文集》第80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1出版。曲目谱可参见陈坤鹏编著的《独弦琴教程》第54-114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8出版。

⑿独弦琴的各种技法参见陈坤鹏编著的《独弦琴教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8出版。

⒀《上学堂》谱例参见陈坤鹏编著的《独弦琴教程》第54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8出版。

⒁ 刘承华 《中国音乐的神韵》第200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第二版。

【参考文献】:

1、陈坤鹏编著《独弦琴教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8出版

2、陈坤鹏《独弦琴的改良与推广》载《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暨广西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1出版

3、杨秀昭、卢克刚、何洪著的《独弦琴的发声原理及其二声部探》载《乐器》1984年第3、4两期

4、何洪《独弦琴与京族民歌关系考》载《艺术探索》1988.2

5、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6、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出版

7、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罗小平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0出版

8、刘承华 《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第二版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福建音乐教师林金火编著我国第一部莆仙方言工具书《莆仙方言辞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