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鄂尔多斯音乐文化资料介绍           ★★★ 【字体:
鄂尔多斯音乐文化资料介绍
作者:乔布英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7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古藤 推荐

    南有《云南映象》,北有《鄂尔多斯婚礼》。到内蒙古不看《鄂尔多斯婚礼》是一大遗憾,这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2006年,具有蒙古族浓郁风情的《鄂尔多斯婚礼》又被选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尔多斯婚礼》浓缩了鄂尔多斯近千年音乐的精华。

    鄂尔多斯被誉为“歌的海洋”,尤其在牧区,人人都会唱歌,绝大多数牧民、不少农民家里都有四胡、三弦、笛子、扬琴,有的家里还有马头琴和蒙古筝等乐器。无论是乘车、就餐、聚会、放牧、那达慕盛会、婚宴,随时都会有悠扬悦耳的歌声在耳边回响。宴请时用歌祝酒,结婚时用歌祝福,祭祀时用歌祈盼平安,劳动时以歌活跃气氛和解除疲劳,节庆时用歌平添乐趣,恋爱时以歌吐露真情……鄂尔多斯民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鄂尔多斯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和有关资料记载,在鄂尔多斯地区,战国时期的匈奴人就喜欢音乐,有胡笳等乐器。十二、十三世纪,有元代的“牛皮大鼓”、“胡笳”、萨满教的“仪鼓”、“拍板锣”等。有明代人记载: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往往在劳动之余,聚集在一起吹胡笳,弹琵琶,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民间的音乐、舞蹈活动相当频繁,历史题材的说唱,似乎也很普遍。到了明代后期,蒙古族的说唱艺术比较活跃,如民间歌曲《三百六十个黄羊》、《四公主》等流传较广。

    鄂尔多斯早期的音乐文化表现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民间歌曲的传唱上,传统的鄂尔多斯曲又分古代歌曲、近代歌曲和现代歌曲。据历史记载,约在十二、十三世纪产生了《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光明灿烂的阳光》等长调歌曲;十七、十八世纪左右产生了《班禅庙》、《查汗色日古拉》、《豹花驼羔》、《共布盖西里》、《珍贵的三件宝》、《六十棵榆树》、《桑杰道尔吉》、《金色的部落》、《六十个美好》、《巴雅尔芒内希里》等很多长调歌曲,其特点是行腔平直,古朴苍劲,保持着元朝时代的遗风,被后人称为“古朴派”长调。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近代和现代歌曲开始产生,出现了节奏明朗、情绪欢快、结构短小、句法整齐的短调歌曲,如辛亥革命以后的《引狼入室的李鸿章》、《满脸泪不干》、《林大人》;现代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碧蓝的天空》、《通格浪河》、《永远跟着八路军》;“独贵龙”运动时期的《十二团战歌》、《独贵龙》、《六十个盟友》、《金色的书信》、《希里庙的会盟》、《席尼喇嘛》、《孟克巴雅尔》等。新中国成立后,鄂尔多斯产生了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志愿军慰问袋》、《我们爱红旗》、《我的祖国多美好》、《建设家乡》等很多新民歌。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演唱传统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二是用“漫瀚调”的曲调演唱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三是音乐人的创作歌曲和歌剧音乐、舞蹈音乐、器乐曲等作品。

    近些年,鄂尔多斯音乐文化更是迅速普及:牧区农村的民歌坐唱形式已经发展到城市;一年一度的大型歌唱节和歌咏大赛热闹隆重。如“漫瀚调之乡”的准格尔旗,近几年,每年举办一次全旗性的“漫瀚调艺术节”,到2006年已举办4次;鄂尔多斯市和各旗区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差不多都有歌唱团队等组织,几乎每年都要举办歌咏大赛。就连离退休老人也不例外。鄂尔多斯市有个成立7年并拥有140多人的“鄂尔多斯老干部合唱团”平均年龄60多岁,市里一有重大纪念或文艺演出活动,几乎都有他们参加演出;每年消夏广场、社区文艺演出和歌唱活动日益盛行,据统计,近5年就达1500多场次。艺术事业更是蒸蒸日上,就东胜区来说,除市、区专业文艺团体和专门的艺术学校外,还有蒙音、东方艺术园等七八家不同类型的艺术学校,培养着音乐人才。

    近些年来,歌舞《鄂尔多斯婚礼》、《草原·牧人·家》、歌曲《百灵鸟的祝福》等鄂尔多斯的音乐作品,获得了几十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奖。市、旗区两级文艺团体到北京、广州等国内10多个大城市演出,到亚、非、拉、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访演出,也使鄂尔多斯的音乐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