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民间老艺人黄文栋的文化坚守            【字体:
民间老艺人黄文栋的文化坚守
作者:林剑冰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8

  “正月出来春草青,奴奴病仔不色哪;看君我打不吃乜,着吃白粿炒蒜青……”(大意是:正月来,草青了,妻子也怀孕了。妻子问丈夫,怀孕了要吃什么。丈夫答说,吃白粿炒蒜)

    午后,年近八旬的黄文栋,常坐在家里阳台的小凳子上,左手敲打着两片绿竹板,右手轻拍着红色竹筒鼓,伴着板鼓节奏,闭上双眼,轻晃着头,边说边唱边叹。

    黄文栋弹唱的是解放前流传于莆仙民间、一些乞丐用于讨饭的独特曲艺——莆田板鼓咚。

    曾经利用这种独特曲艺“讨”过钱的黄文栋,多年来苦苦坚守,并认真加以挖掘整理,不但将这种独特曲艺搬上了舞台,而且不断创新曲艺的演出形式,让“乞丐歌”成为丰富莆仙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道“大餐”。

    正因为有着这样对文化的执著坚守,黄文栋被评为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

  “乞丐歌”伴他渡过难关

    黄文栋出生于一个民间艺人家庭。9岁开始,黄文栋就跟着外祖父学习吹八乐吹。他13岁那年,外祖父觉得吹八乐吹没什么前途,就带着黄文栋拜当时比较有名的陈模、郭凤歌“乞丐夫妇”为师,学习板鼓咚。陈模、郭凤歌夫妇是当时莆仙一带板鼓咚的弹唱高手,还被莆田民众称为“龙凤鼓”。

    黄文栋一边跟着陈模夫妇到处流浪行乞,一边跟着师傅学艺。因为板鼓咚无固定曲子,不仅要根据自己的情绪,还要根据环境、听众的情绪变化等来决定曲调,今天这么唱,明天就可以不一样。所以,要学该曲种必须依靠师父在现场身教言传,还要多体验、多体会、多思考才行。黄文栋虽然在音乐方面有一定天赋,但也整整学了三年。

    学成板鼓咚后,年纪尚小的黄文栋白天到附近学校上课,晚上到附近碾米厂去打工或当小货郎,有时也会走街串户表演板鼓咚,讨些钱来补贴家用。

    “思念一完就出行,陈氏送君出门庭。唯愿顺风顺水去,功名得志回故乡……”。在村头榕树下,黄文栋一敲起竹板,拍起筒鼓,马上就围来不少的群众,许多群众是特地放下手中的活过来听演唱的。

    黄文栋说,在那个苦难年代,是板鼓咚给了他力量,并伴随他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历尽坎坷,板鼓咚登上舞台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黄文栋也脱离了苦海,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并被邀请兼任“典型剧团”的艺术指导。虽然再也不用去讨钱了,但黄文栋仍然深爱着板鼓咚,工作闲余,他都会再拿起竹板和筒鼓,小声敲打哼唱起来。

    1953年,在黄文栋的努力下,莆田的一次大型文艺演出同意接纳板鼓咚这个节目。板鼓咚将搬上舞台的消息传出去后,引起了文艺界的争议,许多人认为板鼓咚几千年来都是乞丐唱的歌,要让流浪艺人上大舞台去歌颂新生活,不合适。但是,在领导的支持下,黄文栋带着他心爱的板鼓咚,终于第一次登上了舞台。这次登台非常成功,台下群众掌声不断。

    板鼓咚受到重视,激起了黄文栋音乐创作的热情,创作出不少广受群众好评的板鼓咚作品。与此同时,黄文栋还结合新时代文化需求对板鼓咚进行了许多改革:演唱形式由单人演唱发展为对唱、群唱、坐唱、表演唱,还加上小型乐队伴奏;演唱内容也增加了歌颂党、歌颂新生活、歌唱人民当家作主、歌唱可爱的家乡和新人新事新风尚等新的内容。

    1979年,在黄文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板鼓咚成功地融入到莆仙戏剧目《状元与乞丐》的表演中去。《状元与乞丐》晋京演出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奖。

    在黄文栋的努力下,板鼓咚不断迈上更大的舞台。

    期待传统音乐焕发异彩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加,黄文栋已从板鼓咚表演、创作的主角上退了下来。但他仍然把业余时间用来开展板鼓咚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黄文栋说,莆田板鼓咚源于宋代,它的唱腔原系民歌小调或称俚歌俗曲,每四句一段,是严格的五声音阶,并按起、承、转、合结构完成段体,曲调每一段都可以独立演唱。唱词多选用民间口头方言俚语,以莆仙方言演唱,地方色彩浓厚,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便于吟唱。

    为了让这种独特曲艺传承下去,黄文栋近年来传教了一些想学习板鼓咚的人。一些业余剧团的演员、音乐爱好者来求艺、学艺,他都来者不拒。

    然而,由于板鼓咚并不好学,最近几年认真去学习板鼓咚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板鼓咚”虽然有了传人,但至今还没有人会唱大段的。黄文栋不无可惜地说,其实,如果专门学的话,一年就会,但很多人学一段时间就跑了。

    现在,由于患有高血压,黄文栋连爬不高的楼梯都会喘气。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板鼓咚,他还经常应邀到老年大学去讲课,到一些艺术团队去指导。黄文栋说,他不想让传统音乐因为无法延续而成为一种遗憾。

 

文章录入:风信子    责任编辑:风信子 
  • 上一篇文章: 揭秘羌笛的制作和演奏(奇特的鼓腮换气法)--我所了解的羌族之六:最简单又最复杂的羌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