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循化藏乡的龙鼓舞—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之一            【字体:
循化藏乡的龙鼓舞—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之一
作者:王春燕    文章来源:西海都市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2

        □循化藏族龙鼓舞是藏族群众中流传久远富有神话色彩的娱人悦神的舞蹈活动;

  □循化藏族龙鼓舞以舞者左手握龙鼓,右手掌神鞭,一步一击,三步一击,边击边舞而得名;

  □2007年5月,循化龙鼓舞被列入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咚、咚,咚、咚、咚……”

  头戴漂亮帽子,肩披黄色绣缎,身系袈翠氆氇,足蹬长筒马靴的藏族群舞队的汉子们,左手握龙鼓,右手掌神鞭,一步一击,三步一击,如雄鹰展翅,如骏马撒蹄,击一下响彻天,舞一圈旋风卷,他们一击一舞地走过来了,走向了省城、走向了首都,龙鼓声响遍神州大地……

  这些边走边舞的汉子们是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走来的。

  循化藏族龙鼓舞主要流传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乡、文都乡、尕楞乡三个藏族聚居区,藏族群众称之为“拉什则”, “拉什则”直译“神舞”。而“龙鼓舞”其名则以舞者左手握龙鼓,右手掌神鞭,一步一击,三步一击,边击边舞而得。是藏族群众中流传久远富于神话色彩的娱人悦神的舞蹈活动。每年夏季,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在田间地头击鼓起舞,来祭祀龙王爷;每当秋季,人们在打麦场上击鼓起舞,来欢庆丰收;每当逢年过节和重大活动时,每个藏族村庄都要轮流表演龙鼓舞,以此表现节日的喜庆。久而久之,龙鼓舞成了藏族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

  道帏乡宁巴村——龙鼓之乡、舞蹈之村

  5月11日,记者来到了循化县道帏藏族乡宁巴村。这是一个离县城40公里远、地处浅脑山,只有百余户人家的村子,坐落在半山腰里。这里是龙鼓之乡、舞蹈之村。

  据村党支部书记日浪太介绍,龙鼓舞是一种由单一击鼓动作发展成为由多种舞蹈段落、能连续表演的群体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舞姿洒脱,情绪热烈高亢,气势粗犷磅礴,富有高原地方风采和民族特色,表现了藏族人民豪放坚毅的性格特征。1988年秋天,宁巴村的龙鼓舞代表青海省赴春城昆明参加全国民间广场舞蹈汇演暨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并荣获优秀节目奖。1989年9月底,宁巴村的龙鼓舞在省舞蹈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编成《吉祥的龙鼓》到北京参加艺术节第四轮演出暨国庆40周年联欢活动,这是我省民间舞蹈第一次在首都参加国庆联欢和国家艺术节活动。10月1日那天,《吉祥的龙鼓》在天安门广场展示了风采,龙鼓声声、脚铃叮当,黑靴闪光,长袖飞舞,大幅度、大强度的动作表现了藏族舞蹈粗犷、热烈、洒脱的风格,各界观众为之倾倒,也为节日的夜晚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

  现在,龙鼓舞是村里人的生活中仍然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每年春节以及老人的贺宴上都不会少了龙鼓舞;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的“拉则节”上,更是附近群众推崇的节目。村里18岁以上,参加了龙鼓舞的男子有近五十人。

  龙鼓舞的历史

  在采访中,循化县教育局干部仁青加讲述了关于龙鼓舞的很多故事。

  仁青加说,根据资料,龙鼓舞的产生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古时藏族诸小邦喜争战不统属,一旦将士倒在沙场上则为他立墓碑纪念,拜他的亡灵为地方保护神,每年祭祀一次;其二,青藏高原未建立吐蕃王国之前苯教已盛行久远,苯教徒以衅牲对神、氏族、将士每年一次进行祭祀,其俗延至今。

  龙鼓舞从舞队建置、规章制度到表演时间、场地、程序、内容、动作,以及服装道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浓重的宗教祭祀色彩。舞者的挑选有性别、年龄、相貌、品行等条件限制。几乎都是由18岁至40岁相貌英俊的青壮年男子组成,每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上百人。舞队有总管,常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领舞一人,由技艺娴熟、品行正派的人担任。

  龙鼓舞经过世代流传演变,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其中宁巴村龙鼓舞的表演程式保存得比较完整,动作和队形丰富多变,具有代表性。龙鼓舞为多段(套)体例,结构较为完整、严谨,动作整齐划一,不能自由发挥,这在程式化一类的民间舞蹈中也较少见。舞时,舞者左手执鼓,右手拿鞭,边击边舞,一般无需其他乐器伴奏。每段以领舞者的鼓点为段首起始信号,众人随之起舞。段落之间稍有间隔,舞至中段时,可由四至六人居中央演唱民歌等,舞者乘机小憩。

  据宁巴村龙鼓舞领舞者多杰才让介绍,这个村的龙鼓舞有十三段(套):单击鼓、双击鼓、绕环(绕圈圈)、期克印(镇服妖魔之意)、三击鼓、谷草(方队之意)、三步跳、五击鼓、阿柔么(敬地方神之意)、六击鼓、七击鼓、九击鼓、施礼(叩拜之意)。每个段落变换一种队形,基本队形为顺时针方向走圆圈,以及方阵、龙摆尾、斜线交叉、圆形交错换位、横排等,多表现宗教图案。

  龙鼓鼓面呈桃形,鼓架为铁制,单面蒙山羊皮,鼓柄套以木把,柄端缀有数目不等的铁环。鼓鞭竹制,下端系有红绸条。鼓面绘有彩色图案。龙鼓舞对服饰要求很高。舞者须身着崭新的褐色氆氇袍子,内穿藏式长袖衬衣,脚蹬单面靴子,披金色菱形披肩,戴五峰吉祥帽。舞者认为以如此穿戴,可使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吉祥美满。

  据宁巴村的老人们讲,龙鼓须注意保存,平时存放在干净的祭堂,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墙壁上,面帖在墙面上保持一定的湿度,用之前反转鼓面存放一段时间,鼓皮绷紧,则声音响亮。要防止暴晒、淋湿、挤压、火灾等。

  龙鼓舞走上大市场指日可待

  来到道帏乡宁巴村那天,天气非常寒冷,可在村头,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据村党支部书记日浪太介绍,村里正建设一个占地2亩的文化大院,群众集资加上政府支持,共投资了20万。文化大院有篮球场、党员活动室。文化大院的建成,不但可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帏乡乡长周加对龙鼓舞的发展有着深深的忧虑。他说,宁巴村178户人家782口人,年人均收入在两千三百元左右。这个村子是全国的文明村,作为全县有着品牌效应的龙鼓舞,却始终挤不进现代的经济市场,龙鼓舞一直“活”在小圈子里。村里尽管有一部分人走到大城市里,靠歌舞挣钱,每年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但没有把龙鼓舞这个璀璨宝贵的民间珍宝推向世人的面前,没有打造一个文化品牌,非常遗憾。

  现在,我省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虽然龙鼓舞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珍宝,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是藏民族文化品牌,可是因为缺少资金,阻碍了龙鼓舞形成“大气候”。可喜的是,2007年5月,循化龙鼓舞已被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经过多方努力,循化龙鼓舞必将大放异彩。“我的心愿就是——龙鼓舞走上大市场。”采访结束时,周加满怀期待地说。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土族民间文化遗产“四只虎”-深厚的历史意蕴

  • 下一篇文章: 保安族与音乐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