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曲艺流派:关于“单弦流派”的介绍            【字体:
曲艺流派:关于“单弦流派”的介绍
作者:姜言沛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7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黑键 推荐

单弦相传始于司瑞轩,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就单弦而言应是一种演出形式,并不能用一个曲艺曲种来分类,应与所谓的“含灯大鼓”、“五音联弹”等演出形式一样,为什么现在都叫单弦呢?还得从著名八角鼓票友前辈司瑞轩先生谈起,司瑞轩先生又名随缘乐,据传他把当时由多种乐器伴奏和分饰角色演唱的拆唱八角鼓改为用三弦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始称为“单弦”。他根据《聊斋》、《水浒》、《西游》等故事自编自演,尤以《武十回》、《翠屏山》、《高老庄》等一些曲目脍炙人口,至今仍传唱不歇。他并把当时京城流行的[南城调]、[云苏调]、[金钱莲花落]等民间的时调小曲引入单弦之中,从而拓宽在音乐上的表现力。而后在票房中和演艺界影响逐渐扩大,后又经德寿山先生再发展创造程前起后终成为里程碑式的单弦人物,本世纪初时单弦已成为曲艺中影响较大曲种之一。在德寿山先生之后单弦艺术又逐渐形成了放下自弹的弦子改由专人伴奏,演唱者手执“八角鼓”单独表演,这种演唱方法始自八角鼓前辈全月如先生,由于当时还未产生流派这些前辈们应是单弦艺术的奠基者,由于放下了弦子发挥了表演单弦流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最早产生的是单弦三大派,即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派,这三大派形成时间大约在民国二十年前后(三十年代)。

荣派的创始人荣剑尘生於清光绪七年(1881)卒於一九五八年。满族瓜尔佳氏,本名荣勋,字健臣,艺名和顺。曾向庆厚庵、高峻山、奎松斋学习岔曲及杂牌诸曲和北板梅花大鼓与联珠快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式拜明永顺先生(常澍田之伯父)为师,下海成为专业演员。演唱方面学习德寿山、全月如等前辈特点,创作演唱新单弦《摩登遗恨》等现代作品以及整理旧单弦曲词演唱。他所演唱的曲词均经自己作必要的修改,以求在文学性和演唱艺术上的统一。还吸收北京高腔(弋阳腔)的唱法,以嗓音清脆、吐字发音讲求声韵,体现内在情感,表演细腻动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单弦最早的重要流派之一。擅长岔曲有《碧亮亮清秋月》、《云水悠悠》、《疾风骤至》、《清明赋》等;单弦有《细候》、《钱秀才》、《风波亭》等,晚年还创作演唱了《天安门颂》、《徐翠云》、《火烧草料场》等新作品。他晚年虽不经常演唱大岔曲,但在“荡韵岔”和“起字岔”方面却创造出独到之处。这些岔曲有很多录音传世,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料。

常派创始人常澍田生於清光绪十六年(1890)卒於一九四五年。满族郎氏后裔,本名赵兰波,字雨培,号梦僧。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父明五、伯父明永顺都是京城名票,他自幼向其伯父学习八角鼓杂牌诸曲并唱北板梅花大鼓和联珠快书,十二岁时就随其父到票房走票。宣统二年(1910)以后开始下海成为专业单弦演员,拜德寿山先生为师,能自弹自唱单弦。曾享誉北京、天津、等地还曾首次把单弦带到江南等地演出,深受南京、上海等地观众青睐。他曾在百代、胜利等公司灌制过岔曲《风雨归舟》(解入深山)、《百戏名》、《八花八典》和腰截《大春景》以及单弦《马介甫》、《五圣朝天》、《胭脂》、《金山寺》、《杜小雷》、《挑帘裁衣》、《开吊杀嫂》等片段,是三十年代单弦演员灌唱片最多的。常氏灌制的唱片当时很是脍炙人口,一般的买卖铺户以及各个电台经常播放。现在我们从他的唱片岔曲《风雨归舟》中领略其印象是,嗓音高亢甜润,吐字清晰有力,行腔流畅。值得一提的是,其弟子张剑平先生曾说过,常氏在使用八角鼓的打法上总结了“挝鼓十法”,即:切、掭、碰、撮、簸、推、跪、丁。遗憾的是“挝鼓十法”的具体内容后学们大都不详。

谢派创始人谢芮芝生於清光绪八年(1882)卒於一九五七年。八角鼓票友家庭出身,其二弟谢凤台是北京东城八角鼓名家程九斋弟子,谢芮芝青年时曾与荣剑尘结为金兰之友。后拜王大顺为师下海说相声给人捧哏,还擅长莲花落和京剧花脸。他五十岁以后改唱单弦,擅以声音、面部表情和身段来塑造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不仅嗓音宽厚还以语言幽默和善用炸音惯使巧腔著称。如其在单弦《胭脂》的[太平年]中“……故意地咳嗽(咳哼)说妹妹请进,……”一句,谢氏在“进”字后面用了一个脆、俏、巧短的行腔,同时加上面部表情,把龚王氏用旁敲侧击和带有恢谐、挑逗口吻去窥测胭脂心事的动作,刻画得恰到好处。谢先生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风格,晚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广播电台曾录有头二本《高老庄》和一些岔曲传世,其代表作有《沉香床》、《田七郎》、《挑帘裁衣》等。

在这三大派之后单弦又有两派逐渐成熟,这就是谭派和曹派。

谭派创始人谭风元生於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卒於一九六六年。厢兰蒙旗籍,蒙古族,名文祥,号仲麟。八角鼓票友家庭出身,父亲宝良长兄伯儒都是京城八角鼓票友。民国五年经金晓珊(艺名:凤魁)带拉为师弟,拜在北京东城八角鼓名家程九斋先生门下做艺。程门排字当为“凤字辈”,取艺名“凤元”。后拜鼓界大王刘宝全为师潜心学习京韵大鼓,曾灌制过《刺汤勤》、《闹江州》等唱片。三十年代末期弃京韵大鼓而改归本行演唱单弦,在演唱上因其天赋关系另辟蹊径,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常自弹三弦创作新腔。大胆吸收京韵大鼓的唱腔,巧妙运用于单弦之中,创作出力度强、韵味厚、亢坠转圜、圆润自由的“盖弦”唱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谭派风格。

谭氏与溥心畲、溥叔明等先生交往甚厚,故溥氏的岔曲、单弦作品均由谭氏创腔演唱,把一些曲文隽美、词藻清新、文风严谨、寓意深邃、通俗易懂、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介绍给世人。有岔曲《竹影横窗》、《秋月照婵娟》和单弦《孔雀东南飞》、《打渔杀家》、《花木兰》等,均系两位溥先生的遗作,同时又是谭氏的代表作。谭氏对[石韵]、[硬书]、[黄鹂调]等难度很高的曲牌的演唱,更有其独到之处。

曹派创始人曹宝禄生於宣统二年(1910)卒於一九八八年。出身贫寒家庭,一九二零年拜弦师尚福春学习梅花大鼓和京韵大鼓。二十三岁时经白云鹏介绍拜金晓山先生学习单弦和联珠快书。他的演唱最注重的是喷口,他认为这是一门最重要的基本功,它能锻炼唇、齿、牙、舌等器官对发音力度的作用,再结合丹田气的运用,使唱出的每个字字音上扬,短促沉重而响亮,既能使字音远播,而又刚劲有力,使每个字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在尚未使用麦克风的年代里,这一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曹氏曾引用白云鹏先生的话:“如果没有三十四颗牙,就不能做一名唱主。”由此可见曹先生对吐字发音的重视。所以他在艺术上是以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唱腔跌宕激越,行腔流畅,表演以声代情著称于世的。曹先生尤以大岔曲和联珠快书为人称道,如《疾风骤至》收尾前的几句:“但则见坡儿下卧着一头驴,原来是吃醉归来的一老翁,他笑嘻嘻在那桥边立……”曹先生的唱法是,唱到“原来是”时稍一顿,然后加快速度,把后两句一气呵成,随即恢复到本曲中大段数子的唱速,两句后即行收尾。这样的处理显得气口闪赚得当,抑扬快慢相间有序。在加快速度后,接着进行收尾,曲子虽然终止,但其激越流畅的旋律仍在听众脑中萦回。

说起曹先生的岔曲,记得我五十年代和曹氏等人的一次谈话中,沈德元先生(当时为曹氏的弦师)谈起一次演出,在曹先生唱完一支岔曲后,在听众再三要求下,连唱了八支岔曲,听众仍未尽兴。这说明曹氏的岔曲是如此受人们的欢迎。

曹氏的代表作有岔曲《待时听天命》(赞剑)、《疾风骤至》(反风雨归舟)、单弦有《续黄粱》、《风波亭》和联珠快书《碰碑》、《蜈蚣岭》等。

除此之外,如天津的张剑平、张伯扬、阚泽良以及女演员石慧儒、石连城等单弦名家,他们各有所宗,又各有千秋。以上所谈在理解上不免存在着偏见、缺点和错误,希望读者予以汰杂正误,加以补充,便其完善。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关于曲艺的定义和解释

  • 下一篇文章: 鼓曲演唱大师与21世纪的曲艺音乐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