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福建梨园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字体:
福建梨园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3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对戏班子也叫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梨园戏,就是流行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

    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又分为大梨园(成人班)和小梨园(孩儿班)。大梨园本地人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元代各省设“路”,泉州人习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省)曰“上路”,对自己则自称“下南人”。

    梨园戏解放后经过发掘抢救,已查出的剧目有一百多种,而有剧本或能口授演出的仅七十余种。梨园戏三个流派过去都有十八个基本剧目,叫做“十八棚头”(也叫棚内戏),但现在下南和小梨园只保留下十四个。梨园戏的行当沿用宋元南戏的旧制,早期只有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则多了老贴和二旦,一般不超过七人(但近几十年来又增加了一些角色),又因角色少,通常要兼扮,所以只能演文戏。

    梨园戏的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极其严谨的基本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如“举手到眉毛,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大、小梨园的表演只有粗犷与细腻之差异。因为它的剧目都是文戏,所以武戏都用台词交代,作暗场处理(个别武打场面也独具一格)。

    梨园戏的唱腔以南曲为主,三个流派各有其专用的曲牌和独特的风格。在唱念方面,要求“明句读”,讲究“喜怒衰乐,吞吐浮沉”。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分与地方色彩,如《陈三五娘》中的五娘、益春是潮州人,就用潮州腔。整理上演的剧目有《陈三五娘》、《李亚仙》、《胭脂记》、《苏秦还乡记》、《王魁负桂英》、《吕蒙正》、《朱文》、刺桐舟》、《燕南飞》等。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上一篇文章: 福建莆仙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 下一篇文章: 福建高甲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