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资源 >>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 文章正文 |
|
||||||
五音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3 ![]() |
||||||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作“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五人班”、“五人戏”。它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地区较广:以章丘为中心的称西路(西到济南、东到淄博);临朐、沂源一带为东路;惠发、济阳一带为北路(北路肘鼓子也叫“花鼓灯腔”,简称“灯腔”)。后来,东、西两路合在一起,不仅专业班社有了发展,民间业余剧团也大为增加。当时的著名演员中,李德兴(艺名跟柱子)以唱腔好出众;高桂芳以唱词华丽出众;王焕奎(艺名自来喜)以表演得好出众;邓洪山以唱做俱佳出众;李、高、王、邓曾被称 为肘鼓子戏的四大名旦。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等。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唱腔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咬字清楚,腔调旋律变化较多,用本嗓唱,女腔尾音长、旋律长,后尾用假嗓翻高(谓之撛普谠聰),曲调优美质朴,适于抒发多种感情。 |
||||||
文章录入:赵洪啸 责任编辑:赵洪啸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转载或者转贴本站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并知会站长。如有著作权的疑问,请和站长联系。本站欢迎一切与本站栏目相符的投稿。投稿信箱9xx@163.com来稿必复。 站长:赵洪啸 |